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yǎng)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作文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作文 篇1
1. 題目很不錯,文章語句構篇很好。
2. 詞句悠美婉轉,流利,不足的就是頭緒太亂。
3. 段落清晰,條理分明,文筆優(yōu)美。
4. 整體的結構,描寫都還不錯。
5. 這篇文章總體來說寫的還可以,語句通順,用詞恰當,字體工整,寫出了自己的感受,望以后繼續(xù)努力。
6. 神態(tài)描寫生動傳神,寥寥數語,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勾勒得一覽無遺,人物的言談舉止具有了鮮明獨特的個性。
7. 敘述簡略粗糙,唯有框架式結構,人物缺乏鮮明的個性特征。
8. 內容多為線條式勾勒,缺乏點式的細描。
9. 與時代氣息不符,內容過于陳舊老化。
10. 重點突出,中心明確,立意鮮明。
11. 觀點明確,好惡立場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12. 主題直接凸現于內容之中,明了扼要,毫無贅意。
13. 主題嚴肅,思想高尚,進取心較強。
14. 中心不夠明確,立意不夠清晰。
15. 主題含混晦澀,文意渺茫含糊,寫作目的不清。
16. 雖有中心主題,但表達不夠充分有力,言而不實,空而無力。
17. 主題不夠嚴肅,思想之中尚有糟粕。
18. 情節(jié):情節(jié)曲折,敘事過程有一定的起伏感,體現了情節(jié)的曲線美,引人入勝。
19. 情節(jié)波折性較強,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20. 情節(jié)變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懸念驟生,波瀾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發(fā)展過程體現了作者的創(chuàng)新構思。
小學作文 篇2
星期天,我去歐尚超市買東西,我在起點站上了車,車上的人不是很多,我隨意找了個座位坐了下來。
過了幾個站點,原本空蕩蕩的`車廂里已經坐滿了人,過道上還站了幾個年輕人,又到了一個站點,車門緩緩地打開,沒有人下車,但上來了一個兩鬢斑白,年近古稀的老爺爺,他顫顫巍巍地走上了車。。環(huán)顧一番,見沒有空余的位置,便雙手抓住了扶手,站在了我身邊。
“誰來給這位老大爺讓個座?”司機在前面提醒著。可是,每一個坐在位子上的人都無動于衷,有的在打游戲,有的在聽音樂,有的抬起頭看了一下,又低下頭,繼續(xù)干自己的事。
“現在的人真自私啊,竟然沒有一個人給老爺爺讓座!蔽也唤锌f千。我轉念一想:我為什么總是要別人當雷鋒呢?我自己也可以呀!想著,我便站了起來,對老爺爺說:“老爺爺,您坐我的座位吧!”
老爺爺忙回答:“小朋友,不用了,還是你自己坐著吧!”可我分明看見老爺爺的腿在不時地發(fā)抖。
忽然,我心生一計,站起來對老爺爺說:“老爺爺,我快下車了,您做我的位置吧!”老爺爺見我站了起來,急了,忙說:“小朋友,你快坐下,別摔了。別看我弱不禁風的樣子,其實骨頭硬朗著呢!”我只好又坐了回來。我想:這位老爺爺是否像《成全善良》那篇文章里的那位老爺爺一樣有什么難言之隱呢?不然他干嘛屢次拒絕我的好意呢?想到這里,我只好不再說什么。
又過了幾個站點,一位年輕人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下了車,老爺爺連忙去搶座位?伤先思夷挠心贻p人敏捷,一不小心打了個踉蹌,等他回過神來的時候,另外一個年輕人已經捷足先登了。看到這樣,老人只好嘆了口氣,站了回來。
我恍然大悟:原來老爺爺沒有什么難言之隱,只是他不忍心讓我站著而已。
這次,我站起了身,故意不和老爺爺打招呼,走到車門前,假裝要下車的樣子,老人見了果然坐在了我的座位上。見老爺爺坐穩(wěn)了,我才站到一個老爺爺看不到的地方。
終于,車子到站了,我的腳已經麻木了,但是,我的心里卻異常喜悅,因為我用智慧幫助了老爺爺。
小學作文 篇3
“我是女生,漂亮的女生。我是女生。愛哭的女生……”我特別喜歡徐懷鈺這首歌。我雖是女生,但不像女生。我愛笑,愛玩,愛瘋狂,就是不像一個文文靜靜的女生。
我愛鬧。剛生下來的我臉蛋粉嘟嘟的,大家都說我將來肯定很漂亮,是一個秀氣的小淑女。可事情恰恰相反到了一歲的我,剛學灰走路就被大家一致認為是一個假小子。一旦爸媽不在家,我就會把家里弄得一團糟。我在沙發(fā)上蹦啊跳啊,跌倒了又爬起來,就這樣一直鬧到爸媽回來。有一次,我還把爸爸的玻璃杯打碎了,被爸爸嚴厲地訓斥了一頓。不過,我也沒太在意,那時候的我懂什么。
我不哭。我是個愛打抱不平的人,常常為了保護女同胞和男孩子大打出手。即便被打傷了,我也不會哭,反而是用更厲害的手段對付他們,有時直到老師來了才罷休。
我膽大。女孩子都不玩驚險的游戲,我卻與眾不同。不但不怕,還覺得越刺激越好。男孩子玩的游戲,我?guī)缀跞珪1热纾骸班蘖ㄠ蘖ê稹笔裁粗惖摹榇,我還摔過好幾個跟頭了!
唉!我也想過當一個文靜的女生,但是那樣太呆板了。我就是想當一個調皮的女生、愛玩的女生。
【【實用】小學作文三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