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既是夏頭,又是春尾,是春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下面是谷雨時節(jié)的散文,快來圍觀吧。
2017谷雨時節(jié)的散文【篇一】
這些日子,漠視了周身,被繁雜纏身的紛擾淡去之后,才暮然發(fā)覺探春花兒的露臉。欣喜一番,還未緩過勁,迎春花又接過春光的接力棒,也以明媚的黃色向我涌來,之后的,便是那艷麗的碧桃花,與趕早的杏花一道,精心布置花事之余,也向我狂喜的矛盾中款款而至,伴隨的,就是清明節(jié)。
于是,對親人的思念在草場鶯飛的淺淡里,扯出一串往事,揪出一些感傷,甩出些許無奈。
記憶里,清明節(jié)前后的天氣總是伴隨著陰雨,涼兮兮不說,讓心情也籠罩了薄霧般的憂郁。細想,清明歷來如此的,要不怎么會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梨花風(fēng)起正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等等膾炙人口的諸多經(jīng)典詩句呢?古詩詞賦予清明別樣的感覺,那種感覺真與清明無關(guān),就是與清明無關(guān)的日子,一旦讀到此類的詩句,失去親人的人,會想起清明節(jié)的種種。
古人也是要緬懷先人的,國人的方式也不一,北方南方,不盡的習(xí)俗,相同的心情,在紛繁的日子里,有雨無雨,清明節(jié)的哀思是無法抹去的。
我乃凡夫俗子,沿襲的節(jié)日,也延續(xù)著一縷不盡相同的哀思。
往事歷歷在目,只是關(guān)于奶奶,我沒有印象,她離去時父親還尚未結(jié)婚,隱約記得爺爺?shù)霓o世,與我也無多大悲痛,倒是父親與姥姥永遠的別離,讓我陷入切膚的沉痛。
此去經(jīng)年,一晃,父親離世16個年頭了,姥姥也遠去7載了,最疼愛我的兩個親人,與我陰陽相隔。他們的先后辭世的日子里,往昔總在夢中,一幕幕,掀開日子的無奈。他們在世時的穿著,在世時的語調(diào),在世時的走姿,在世時的喜怒哀樂,紛至沓來。
姥姥遠在積石山,但她老人家的墳頭上,每一個清明節(jié)都沒有落下,都前往,暗自流淚也好,注目也好,總是郁郁寡歡。
這大概是我的悲哀,也是我的硬傷。明明知道人死不能復(fù)生,明明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明明知道我老去之后,也會離開兒子,離開這個珍貴的人世間,可是偏偏感傷,似是做作……
風(fēng)來,撩起我的額發(fā),似是姥姥的撫摸,記憶里的溫暖又跨過塵世間,再度令我的牽掛欲罷不能。我只能摩挲我的發(fā)絲,回味姥姥那歷經(jīng)歲月的掌心的愛撫,思念在過往中疊加出回憶,我除了多磕幾個頭外,還能做些什么呢?
去姥姥墳頭的次數(shù),僅限于清明節(jié)前,而父親安息的祖墳,一年里來來去去的,與姥姥的有天壤之別。
父親也在祖墳入土為安,躺在爺爺奶奶的腳下,還有大伯,他們兄弟倆,活著時各自忙碌,常不見面,而離世之后,跟兒時一樣,又在一個地方或者說一個院落里。太爺也好,爺爺也罷,伯父、父親,都相聚一隅,供我們緬懷。小叔是倔強的,生前如此,離世也是,他沒有入祖墳,跑到自家地頭,孤零零地,在能望到他父輩們的一個角落,兀自寂寞著。想想就覺得心酸,正值不惑的小叔,正是拉扯家務(wù)的時候,病痛纏身,父親走后幾年,也撒手人寰。
日子在無聲地滑過額頭,也隔絕著一份隱痛,黃土隔人很快,幾年就有恍如隔世之感。在年年歲歲的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隔上些日子,就去他們的墳頭,燒些紙錢,磕個頭,看看,轉(zhuǎn)轉(zhuǎn),算是撫慰自己。
一球千羽的蒲公英,落地生根的黑刺灌木,零零散散,搖晃出日子的散漫,父輩們在那一抔黃土下安眠數(shù)年,不管能否感知到我們每次的前往,但燃香、點煙、撒酒、遞茶、進獻食物、焚燒紙錢,在一道道的手續(xù)之后,磕頭,而后在一掛鞭炮的爆響中,三三兩兩離開。
我們的前去,令那方供親人們靈魂歇息的地方霎時熱鬧起來,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大人小孩,一番忙碌之后,又歸于沉寂,只有風(fēng)聲、鳥鳴、蟲語,劃出一些聲響。
不管是姥姥的墳頭,還是老家的祖墳,或是夫君爺爺奶奶的墳頭,不管清明有雨無雨,依照習(xí)俗,在節(jié)日前幾日給予的哀思,是無可厚菲的,那份哀思是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
我的姥姥,我的父親,我離世的父輩們,都會讀懂我每次的前往。他們地下有知,會知曉我的心情,在三月的花事里,涂抹生命最本真的色澤。
2017谷雨時節(jié)的散文【篇二】
清晨霞染宇,柳徑影尋蹤。
梅雀高歌遠,青裳濕露中。
岑河兩岸鷓鴣的歌聲,伴著岑河的涓流,伴著岑河的柳風(fēng),組合成了一曲曼妙的《鷓鴣天交響樂》。
清晨起來,芳菲的清香彌漫著大地,心情爽爽的。下得樓來,晴朗的天空伴著微微晨風(fēng),偶爾會聽到幾聲露滴,院子里的玉蘭悄悄地綻放著,花蕾凝著點點露珠,花與花之間正借著谷雨時節(jié)難得的晴空在幽幽細語,傾聽著花語,欲高歌一曲,又恐擾了花與花之間的情趣。
時節(jié)又到谷雨,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幾多兒時的往事如蒙太奇般閃過,美麗的、憂傷的、愜意的、無奈的……
在小城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依然沒有真正讀懂興安城山山水水的真正內(nèi)涵,因此就始終心存一份遺憾,閑的時候總是將自己的心思弄得愁云滿篇,情緒大跌。
谷雨,春天里的最后一個時節(jié),在江南的山鄉(xiāng)到處都能聽到鳥語,到處都能聞到花香,到處都能看到翩翩蝴蝶。這樣的情景能給你帶來滿心的喜悅,也能給你帶來滿腹愁腸,因為谷雨時節(jié)也是梅子雨時節(jié),梅子雨時節(jié)又是思念的時節(jié)。那種引發(fā)心底情感的漣漪,一圈一圈的波紋是淚珠落下的嘆息,一聲一聲的杜鵑啼鳴更恰似愛的挽歌。那雨天里的烏云,充填著讓人傷感的氣息,讓傷感中的詩人在這樣的情境中不忍自拔,情愿將自己融入在谷雨的凄涼,融入在谷雨的迷霧里。
在情緒跌落的頹廢的日子可以埋葬一個人的激情,沉睡一個人的靈魂。有時真的期待有一場暴雨,沖垮一段段的矢志不渝的話題,用筆揭穿虛偽中的堅強,捅破堅強中的脆弱,揭開脆弱靈魂中隱藏的暗傷。
谷雨過去將進入初夏的時節(jié),不要再無病呻吟,也不要申明自己心懷壯志,更不要無謂的吶喊,學(xué)習(xí)小草的精神,學(xué)習(xí)鳳凰涅磐毅然的堅定,做一個普普通通的生命,在內(nèi)心深處高歌,在尊嚴里自信,在苦難后微笑,用筆尖抹去曾經(jīng)的滄桑,讓詩意的靈魂呼嘯出一章詩意的音符,讓一個普通的生命吟詠出一闋永恒的詞章:
漫宇霞光染碧天,河邊垂柳正纏綿。
苑中紅杏香如酒,溪畔芳菲貌若蘭。
牽曲賦,入詩箋,宋詞依案緒難眠。
年年歲歲春情在,歲歲年年畫意連。
2017谷雨時節(jié)的散文【篇三】
谷雨時節(jié),池塘蕩漾著點點綠藻青萍,田野回蕩起聲聲布谷啼鳴,戴勝鳥降落在桑樹上,期待著蠶寶寶的誕生。牡丹吐蕊、柳絮飛落、杜鵑夜啼、櫻桃紅熟,時至暮春了。文人別春皆多情,楊萬里送春句:“落盡千花飛天絮,盡放春歸莫恨它”。賈島惜春詩:“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
谷雨節(jié)氣,江南地區(qū)雨量充沛,是水稻栽插,玉米棉花苗期生長的最佳時節(jié),但陰雨一多,三麥病流行,要搞好蟲害防治。華南地區(qū)白天雖感炎熱,卻是夜雨晝晴的好天氣,巴山夜雨,“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各類農(nóng)作物在茁壯生長。其他地區(qū)“春雨貴如油”,雨水不足,特別是西北山地,得加強灌溉補水,減輕干旱影響。
春雨生五谷,我國古代的五谷是指:稻、麥、黍(黃米)、稷(高梁)、菽(大豆)。稷的種植最早,《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原始社會只會采集野生谷物,是后稷率先種植莊稼,這谷物便稱稷,古代帝王奉后稷為谷神,稱國家為社稷,可見對稷谷的重視。華夏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五谷中的黍、稷都屬于“小米”,是北方的重要食糧。到了明代,由于國外玉米、地瓜、馬鈴薯相繼傳入,取代了黍、稷、菽的地位。網(wǎng)上偶見“五谷”新劃分法,分為“天、地、懸、風(fēng)、水”五谷,因新穎故錄以備忘:“天谷”指稻、高粱、麥等果實長在頭頂上的作物;“地谷”指花生、番薯等果實長在地面下的作物;“懸谷”指豆類、瓜類等果實懸掛在枝蔓上的作物;“風(fēng)谷”指玉米等通過風(fēng)傳播花粉,將頭頂花粉吹到作物中節(jié)的須上,果實結(jié)在腰部的帶須作物;“水谷”指菱角、藕等水中生長果實的作物。
古代,我國北方游牧民族以肉食為主,南方農(nóng)耕民族以谷食為主,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食肉者勇敢驃悍,多勇少謀,以氣概剛猛為美,遷徙游牧狩獵,食物的獲得是追逐撕斗的結(jié)果,憑的是血氣和膽量。食谷者智慧靈巧,多謀少勇,以謙遜勤快為德,扎根土地耕耘,食物的獲得是日復(fù)一日的勞作,憑的是堅韌和耐力。
佛云:一粒粟中藏世界。古代社會貧富懸殊,貧窮者數(shù)米而炊,糠菜半年糧,富貴者肥雞嫩鵝,八珍野味享:豹胎、熊掌、鶚胸、猩唇、駝峰、螭髓、鱗脂、鯉尾。三山六水一分田,世界少平地,社會欠公平。
陜西白水縣谷雨要祭倉頡。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有一雙慧眼,看天上月亮有圓有彎,見地上鳥獸腳印各式各樣,從中得到啟示,創(chuàng)造了漢字。倉頡造字,驚天地泣鬼神,玉帝嘉獎,賜給人間一場谷子雨,這便是“谷雨”節(jié)的來歷。
谷雨這天,沿海漁民要舉行“祭海”儀式,向海神娘娘敬酒,祈求平安吉祥、魚蝦豐收,然后揚帆出海,遠航捕魚,清朝曾將谷雨定為漁民節(jié)。北方農(nóng)村谷雨節(jié)有“禁蝎”習(xí)俗,門窗貼雄雞叼蝎子的漫畫,房屋四周遍撒石灰,驅(qū)殺五毒:蜈蚣、蝎子、蛇、蜘蛛、蚰蜒。
谷雨時節(jié)空氣濕度大,是各種神經(jīng)痛的發(fā)病期,室外花粉、柳絮四處飛揚,花粉癥、鼻炎、哮喘等體質(zhì)者要防過敏反應(yīng),遵循自然,適當(dāng)調(diào)養(yǎng)。此時的進補不能像冬天那樣,飲食上應(yīng)減少高蛋白質(zhì),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多食堿性食品,適當(dāng)溫補養(yǎng)血益氣的食物,調(diào)節(jié)情緒,緩解精神壓力。
谷雨三花信:牡丹、荼蘼、楝花。
牡丹,花大色艷,雍容華貴,芳香馥郁,韻壓群芳,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shù)千年的栽培歷史。古無牡丹名,稱木芍藥,自唐始名之。牡丹名字的來歷,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牡丹雖結(jié)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其花紅,故謂‘丹’”。牡丹儀態(tài)萬千,品種多達幾百種,有不同花型,各種顏色,其中尤以黃、綠為貴。國色天香的牡丹朵大、形美、色艷、香濃,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劉禹錫詩:“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牡丹花語:圓滿、濃情、富貴、吉祥、幸福。在清代就已經(jīng)認作國花。牡丹的典故很多,最有名的是牡丹抗旨:隆冬天武則天下旨:“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fēng)吹。”百花懾于武后的權(quán)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獨牡丹仍干枝枯葉。武后大怒,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洛陽,立即昂首怒放。把武后氣壞了,又下旨火燒牡丹,不料,牡丹經(jīng)火一燒,開的更加嬌艷,紅若丹霞。
荼蘼,落葉小灌木,蔓生多剌,須承之以架則繁茂,花白色,枝密花繁香濃,宜作綠籬,其花是很好的蜜源,可提煉芳香油,其果深紅,可生食或釀酒,其根皮可提取栲膠。蘇軾詩:“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荼蘼是春季最后開的花,當(dāng)它盛開時,就意味著春天的結(jié)束。荼蘼花語:末路之美。荼蘼花代表女子的青春將逝,表示感情的終結(jié),是傷感之花。荼蘼花開過之后,人間再無芬芳。
楝花又名苦楝花,落葉喬木,花淡紫色有芳香,結(jié)子色黃形似小鈴,詠它的詩句有:“門前桃李都飛盡,又見春光到楝花”。世人因它的名字叫“苦楝”,全身皮、葉、果、根都味辛苦澀,秋冬時它那衰敗的模樣又很丑陋,認為是不祥植物,宅院園庭都不種它。楝花花期在春末夏初,是二十四番花信風(fēng)的最后一花,楝花謝盡花信止,便到綠肥紅瘦的夏天了。
更多相關(guān)文章推薦:
1.24節(jié)氣谷雨散文
3.谷雨,又是人間一度春散文
6.谷雨聽雨精美散文
8.寫谷雨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