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修邊幅 邊幅:布帛的邊緣,比喻人的衣著、儀表。原形容隨隨便便,不拘小節(jié)。后形容不注意衣著或容貌的整潔。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北齊書·顏之推傳》:“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
穿紅著綠 形容衣著鮮艷華麗。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那顏俊雖丑陋,最好妝扮,穿紅著綠,低聲強(qiáng)笑,自以為美。”
紅裝素裹 指衣著淡雅的婦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相映襯的景色。
出處:毛澤東《沁園春·雪》詞:“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鴻衣羽裳 以羽毛為衣裳。指神仙的衣著。
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二》:“巖堂之內(nèi),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
花花公子 指衣著華麗,只會吃喝玩樂,不務(wù)正業(yè)的、有錢有勢人家的女弟。
出處:清·張南莊《何典》第六回:“活死人便知他是個仗官托勢的花花公子了。”
華冠麗服 冠:帽子。形容衣著華麗。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全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不開,只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
黃冠草服 粗劣的衣著。借指平民百姓。有時指草野高逸。
亂頭粗服 頭發(fā)蓬亂,衣著隨便。形容不愛修飾。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
納屨踵決 納:穿;屨:鞋;踵:腳后跟;決: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著襤褸。
出處:《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披裘帶索 形容衣著粗陋。
奇裝異服 比一般人衣著式樣特異的服裝(多含貶義)。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裙屐少年 裙:下裳;屐:木鞋。裙屐是六朝貴族子弟的衣著。形容只知道講究穿戴的年輕人。
出處:《北史·邢巒傳》:“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拾政務(wù)。”
梳妝打扮 對容顏衣著進(jìn)行修飾。
紈绔子弟 紈褲:細(xì)絹褲。衣著華美的年輕人。舊時指官僚、地主等有錢有勢人家成天吃喝玩樂、不務(wù)正業(yè)的子弟。
出處:《漢書·敘傳上》:“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于綺襦紈褲之間,非其好也。”《宋史·魯宗道傳》:“館閣育天下英才,豈紈绔子弟得以恩澤處耶?”
紈袴子弟 紈袴:細(xì)絹?zhàn)龀傻难澴,泛指華麗衣著。舊稱浮華的富貴人家子弟。
西裝革履 身穿西裝,腳穿皮鞋。形容衣著入時。
出處:孫犁《澹定集(善闇室紀(jì)年)摘抄》:“這位‘管樂’西服革履,趾高氣揚(yáng)。后來忽然低頭喪氣起來。”
衣不完采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著樸素。
出處:《史記·游俠列傳》:“衣不守采,食不重味。”
衣香鬢影 形容婦女的衣著穿戴十分華麗(多指人多的場合)。借指婦女。
出處:北周·庾信《春賦》:“屋里衣香不如花。”唐·李賀《詠懷》詩:“彈琴看文君,春風(fēng)吹鬢影。”
椎髻布衣 椎形發(fā)髻,布制衣服。指婦女樸素的服飾。
出處:《后漢書·梁鴻傳》:“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