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智慧 智力過人,心思敏銳。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jié)良緣》:“不覺魏鵬漸漸長大……聰明智慧,熟于經(jīng)史。”
殫智竭力 殫:竭盡。用盡智慧和力量。
出處:《呂氏春秋·本味》“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
古圣先賢 圣:品德智慧極高。賢:有才能有道德。古代的圣人賢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剛才二奶奶說的古圣先賢,我們也不懂。”
積思廣益 指集中眾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集,亦作“積”。
集思廣益 集:集中;思:思考,意見;廣:擴大。指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教一識百 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母儀》:“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
竭智盡力 用盡智慧和力量。
出處: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四》:“臣雖盡力竭智,死不復(fù)見于王矣。”
矜愚飾智 裝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出處:《莊子·山木》:“飾知(智)以驚愚。”
矜智負(fù)能 矜:夸耀。夸耀智慧和才能。
出處:宋·陸九淵《與包顯道書》:“此理茍明,則矜智負(fù)能之人,皆將失其窟宅。”
絕圣棄智 圣、智:智慧,聰明。棄絕聰明才智,返歸天真純樸。這是古代老、莊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出處:《老子》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綠色通巧棄利,盜賊無有。”
姱容修態(tài) 姱:美好;修:長遠(yuǎn);態(tài):志向。美麗的容貌,長遠(yuǎn)的智慧。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招魂》:“姱容修態(tài),絙洞房些。”
飾智矜愚 裝作有智慧而在無知者面前夸耀。
出處:《莊子·山木》:“ 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
醍醐灌頂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fā)。也形容清涼舒適。
出處: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虛室生白 虛:使空虛;室:指心;白:指道。心無任何雜念,就會悟出“道”來,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出處:《莊子·人世間》:“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知盡能索 比喻智慧能力都竭盡了。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農(nóng)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余力而讓財矣。”
智盡能索 索:竭盡。智慧和能力都已用盡。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余力而讓財矣。”
足智多謀 足:充實,足夠;智:聰明、智慧;謀:計謀。富有智慧,善于謀劃。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計。
出處:元·無名氏《連環(huán)計》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謀,可與共事。”
材高知深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眾,智慧高超。
出處:漢·王充《論衡·程材》:“今世之將,材高知深,通達(dá)眾凡,舉綱持領(lǐng),事無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