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標識》是當代女作家張抗抗的作品,詳盡地描述了現(xiàn)代社會城市與城市之間已越來越雷同的現(xiàn)象,贊美了樹――城市特有的標志。
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指導(dǎo)學生反復(fù)誦讀,達到體會作者真摯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學中我重點設(shè)計了兩年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第一個問題是“假如你被擄掠到一個城市,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多種答案:公交車站的站牌;公司門口的牌子;學校門口的牌子;汽車車牌;商店的`廣告牌;標志性的建筑,如“東方明珠”“天安門”“兵馬俑”等。這一問題的設(shè)計使學生明白了這些標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饋贈的,只有樹才是“大自然留給我們最后的饋贈”,從而體會到作者真實的內(nèi)心感受,喚起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珍惜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禮物的意識。
第二個問題是“作者把樹稱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城市的靈魂’,是不是太絕對了?”學生的意見形成鮮明的對比。有的認為像標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門、東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還有泰山、嶗山、長江大橋等,所以作者的說法太絕對了。還有的認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后來建筑的標志雖然不可替代,但這些都無法與“樹”相比,因為只有樹才是大自然的贈與,所以作者的說法很有道理。
課堂上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是成功的,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作者達成共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大部分學生都能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課后,我感觸很深,課堂上問題的設(shè)計一定要精,“多必雜,雜必淺,淺必陋”,像“對不對、好不好”以及一些絲毫沒有思考價值的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因此,以后的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問題的設(shè)計。
【北師版《城市的標識》優(yōu)秀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06-11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02-14
《城市的標識》的教學反思范文01-24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范文02-04
課文《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10-24
北師版《神奇的書》優(yōu)秀教學反思03-14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03-18
北師大版《城市的標識》語文公開課教案03-27
《城市的標識》教學設(shè)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