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詠荷上雨》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詞作。這首小令用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寫自己夢中泛舟西湖和被雨驚醒后的情景。以下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楊萬里《昭君怨·詠荷上雨》閱讀答案、翻譯及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昭君怨•詠荷上雨
楊萬里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注】本詞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觀雨所作。
第一種提問方法:
1.這首小令用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寫 和 的情景。(2分)
2.指出這首詞的寫作手法并簡析作者的情感。(4分)
3.這首詞的動詞用得生動別致,請以“跳”字為例分析說明。(3分)
4.整首詞中,詩人的心理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請作簡要說明。(5分)
5.詞的下闋寫雨主要運(yùn)用了何種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作用。(3分)
6.本詞上闋寫夢中西湖,下闋寫池荷清雨,這樣寫有何妙處? (5分)
【參考答案】
1.夢中泛舟西湖 被雨驚醒后
2.虛實(shí)結(jié)合(夢境與眼前的景巧妙結(jié)合),運(yùn)用形象化的比喻,以“珍珠”“水銀”作比,把雨打荷葉,荷葉面上水珠滾動,周而復(fù)始的情景寫得活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了詩人欣賞美景的欣喜之情。
3.“跳”這個詞運(yùn)用了比擬的手法,一方面突出了雨勢之大之急,另一方面把雨水打在荷葉上又反彈起來的情景描寫得繪聲繪色,生動別致。(3分)
楊萬里《昭君怨?詠荷上雨》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4.詩人夢中泛舟西湖花底,滿湖煙水,陣陣幽香,不覺沉醉其中。忽然急雨打篷,午夢初驚,對急雨驚夢不無遺憾與抱怨;然而醒來一看,眼前出現(xiàn)的卻是綠荷跳珠的美妙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5分)
5.答:比喻。作者將落在荷葉上的雨點(diǎn)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水銀窩”。(簡析修辭1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點(diǎn)隨荷葉跳動忽散忽聚,在葉窩聚為一汪晶瑩的雨水,表達(dá)了作者對雨的贊詠和喜愛之情。(分析作用2分)
6答:本詞運(yùn)用了虛實(shí)結(jié)合的手法,上闋虛寫夢中西湖急雨,下闋實(shí)寫醒后池荷清雨。(簡析手法2分)用夢中西湖煙雨襯托庭院荷池——西湖煙雨之美是公認(rèn) 的,而詞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著同樣的魅力。詞人構(gòu)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現(xiàn)空間,擴(kuò)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題。(分析作用3分)
第二種提問方法
(1)從詞的下闋來看,作者寫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闋卻寫午夢西湖,這樣構(gòu)思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分別運(yùn)用什么手法來詠荷上雨的?
(3)概括下闋中荷上雨的特點(diǎn)。(2分)
(4)這首詞的上闋對整首詞“詠荷上雨”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借夢中西湖之美,滿湖荷花滿湖荷香,滿湖煙水舟自樂,來襯托庭院池荷之美:它雖不及西湖大,不及西湖荷多,但同樣有西湖荷花、荷香之美,之樂。
(2)作者先用夢幻(或虛寫或想像)的手法,寫夢中雨打船篷聲,驚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葉的聲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qū)崒?的手法寫雨珠的形、色——像真珠那樣圓、那樣白,它們隨著荷葉的顫動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葉心,就像一窩泛清波的水銀,突出荷上雨之美。
(3)?靈動(跳躍等)(動態(tài)特點(diǎn),從“散聚”“聚”“跳”等詞得出)‚晶瑩(潤澤、亮澤等)(靜態(tài)特點(diǎn),從“真珠”“水銀窩”等喻體特點(diǎn)得出),1點(diǎn)1分。
(4)虛寫(“想象”,手法1分)“午夢”泛舟西湖,煙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闋內(nèi)容概括1分)側(cè)面烘托(襯托,手法1分)被“急雨打篷聲”驚醒后欣賞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闋內(nèi)容概括1分),更好地表達(dá)詩人對池荷跳雨的喜愛之情(思想感情1分)。
注釋
昭君怨:詞牌名,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zhuǎn),上下片同。
扁舟:小船。
煙水:霧靄迷蒙的水面。
打篷聲:雨落船篷之聲。
真珠:即珍珠。形圓如豆,乳白色,有光澤,是某些軟體動物(如蚌)殼內(nèi)所產(chǎn)。為珍貴的裝飾品,并可入藥。
水銀:喻水珠。
清波:清澈的水流。
翻譯:
楊萬里《昭君怨?詠荷上雨》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古詩詞鑒賞夏日午眠,夢見蕩舟西湖荷花間,滿湖煙水迷茫、荷花氤氳清香撲鼻。突然如篩豆般的陣雨敲擊船篷,發(fā)出“撲”、“撲”的聲音,把我從西湖賞荷的夢境中驚醒。
以為是在西湖賞荷,卻原來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擊池中荷葉把我驚醒,夢醒后觀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葉,雨珠跳上跳下,晶瑩的雨點(diǎn)忽聚忽散,散了如斷線的珍珠,四處迸射,使人眼花繚亂,最后聚在葉心,像一窩泛波的水銀,亮晶晶的。
賞析:
《昭君怨·詠荷上雨》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詞作。這首小令用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寫自己夢中泛舟西湖和被雨驚醒后的情景。上片寫夢中泛舟西湖花底,驟雨打篷,從夢中驚醒。下片寫醒來所見景物,與先前的夢境相映成趣。本詞構(gòu)思巧妙,意境新穎,夢境與現(xiàn)實(shí)對照寫來,曲折而有層次,極富變化,細(xì)細(xì)品味,似乎看到晶瑩璀燦的珍珠在碧綠的“盤”中滾動;似乎嗅到荷花的陣陣幽香,有很強(qiáng)的藝術(shù)魅力。
作者的詞和詩一樣,都善于描寫事物的動態(tài)。錢鐘書的《談藝錄》說:“以入畫之景作畫,宜詩之事賦詩,如鋪錦增華,事半而功則倍,雖然,非拓境宇、啟山林手也。誠齋、放翁,正當(dāng)以此軒輊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與古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誠齋之化生為熟也。放翁善寫景,而誠齋擅寫生。放翁如圖畫之工筆;誠齋則如攝影之快鏡,兔起鶻落,鳶魚躍,稍縱即逝而及其末逝,轉(zhuǎn)瞬即改而當(dāng)其未改,眼明手捷,蹤矢躡風(fēng),此誠齋之所獨(dú)也。”象這首詞明明題作“詠荷上雨”,一開始反從“午夢”入筆,起手便不同凡響。假如是夢見陰雨倒還罷了,誰知夢見的正是滿湖煙雨,氤氳香氣,作者正在這迷人的環(huán)境里蕩舟花底。——這些描寫好像跟主題風(fēng)馬牛不相及,其實(shí)是用西湖煙雨襯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認(rèn)的,那么詞篇就已暗示給你,院中的雨荷有著同樣的魅力。更何況夢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發(fā)的“夢初驚”后該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卻以為還在扁舟,因為他把荷上雨聲誤作成了雨打船篷聲。這里描寫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別致,而且更加縮短了西湖與院池的距離。“卻是”以下完全離開夢境,并在上半闋已打好的基礎(chǔ)上開始了對“荷上雨”的正面詠寫。“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葉,雨珠跳上跳下的樣子。接下去,作者把荷葉上面晶瑩的雨點(diǎn)比作真珠,說這些真珠隨著荷葉的跳動忽聚忽散,最后聚在葉心,就像一窩泛波的水銀。這些描寫動蕩迷離,而且比喻新穎,都是“人所未言”者。再說,作者用變幻的手法,把“稍縱即逝”“轉(zhuǎn)瞬即改”的景象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詞篇的形式同內(nèi)容一樣,活潑而不受羈絆,也體現(xiàn)了楊萬里“活法”在抒情寫景方面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