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jīng)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憶曾祖父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憶曾祖父作文1
我對外曾祖父的回憶,還停留在一張畫面上。他大約生于上世紀(jì)二十年代,于20xx年去世,有夠漫長的一生。
畫面中,外曾祖父坐在那張桔色的太師椅上,身上蓋著一床蠟黃的被單兒,而那只貓就臥在那張被單上,狡黠地看著我。外曾祖父一臉慈祥,咧開牙齒已殘缺不全的嘴笑著看著我,嘴里不知在說些什么。
外曾祖父是我在八歲時轟然去世的,他的離去,對媽媽老家人震動很大,聽媽媽說他享年八十多歲,一生清苦。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大部分無從得知,但我記得從我有記憶起他與我之間的事。
在老家,鄰里間都是親戚,都是外曾祖父的子孫們,自然和諧,而且親切,具體的.也說不清什么。但記得,每每在老家下午外出玩耍,倘若到了飯點(diǎn),不必先回家,去外曾祖父家的小院兒便可,那里有圍著飯桌等我們這些孩子回來開飯的人。鄰里的大人們,一臉慈祥望著我們的外曾祖父,鄰家的狗和外曾祖父的貓,在人們的腿腳間游來蕩去。它們也在等人們開飯,自己也好分得一頓不錯的晚餐。
等吃完了飯,外曾祖父就讓子孫們扶他到那把太師椅上。半睜半閉著眼看著兒女們談收成、談生活,看著孩子們用殘羹冷飯逗貓兒狗兒;椟S的燈光打在他那蒼老的臉上,溫暖、慈祥。
不得不說那只貓了,我記得小時候,父輩們告訴我,那只貓和我的年齡差不多。它是極怕生的,不讓任何人碰它一下,除了外曾祖父。那貓很放蕩的,常常跑得不見蹤影,但一到飯點(diǎn)或晚間,它便會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這時,曾祖父便叫到:“來,咪咪……”并將一塊沾了肉汁的饃塊扔給它,而它叼著饃又鉆到桌子下去……
想到這兒,我突然回憶起那幅畫中他的話了,是:“康…康愷回來啦,喲,又升高了。”這幅畫面在我的腦海中一遍遍重復(fù),揮之不去。
愿曾祖父在我的記憶中長存。
憶曾祖父作文2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奔(xì)雨蒙蒙,遠(yuǎn)處的山巒若影若現(xiàn),我們一家一齊到南山公墓掃墓。此時正值清明節(jié),來掃墓的人不計(jì)其數(shù)。當(dāng)看到被雨打濕的曾祖父,曾祖母的墓碑時,我把雨傘放到了墓碑上,腦海中出現(xiàn)了外婆告訴我的曾祖父。
曾祖父有著國字臉,眼睛大大的,耳朵很大,就像廟里的菩薩一樣,鼻梁高挺。從外表上就能看出與眾不同,的確,曾祖父他曾經(jīng)在工作上與毛主席,周總理探討過,并得到了兩位領(lǐng)導(dǎo)的肯定。同時,他也是一個節(jié)約的人。
就用三個例子來說明吧。一次,曾祖父的毛巾破了。按照現(xiàn)在,我們要么扔了,要么作抹布。而他卻哪個也不是,而是讓曾祖母把破的地方裁去,又把剩下的部分縫合在一起,作為一塊新的毛巾。直到這塊毛巾已經(jīng)短得不能再作為毛巾了,才當(dāng)作抹布使用。曾祖父還說,他這個方法是學(xué)習(xí)周總理的。
第二個例子,我們在吃飯時,總會有一些小米粒掉落出來,由于衛(wèi)生的原因,我們一般會將它們清理掉。但是,我的曾祖父卻從不這樣做,他一貫的做法是:讓那顆飯粒的主人將這顆飯粒盛回去,并吃掉。他認(rèn)為:每一粒米中都有許多莊稼人的汗水,他們那么辛苦,我們怎么能隨隨便便對待呢?
還有一件事,曾祖父讓外婆與他的兄弟姐妹節(jié)約使用鉛筆,直到拿不住了再扔。但外婆一次一不小心將半只手長度的鉛筆扔了,被曾祖父知道后,叫她我把筆撿回來。以前是有人來搖鈴收垃圾的,所以不用擔(dān)心,在人沒來之前不會找不到。
曾祖父的節(jié)約,從這三件事里可見一斑。
我將思緒拉回,發(fā)現(xiàn)外婆已經(jīng)在燒香祭拜了。外婆似乎又多了幾條皺紋,眼角處似乎有些濕潤,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粗馄膨\的樣子,我似乎看到了曾祖父,曾祖父在天之靈對我微笑。
【憶曾祖父作文2篇】相關(guān)文章:
2.曾祖父作文12篇
4.曾祖父的小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