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jīng)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經(jīng)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小時候,懷著好奇的心情讀完了《海的女兒》,這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小美人魚為了追求人的高潔和不死的靈魂,放棄了華貴的生活和三百年的壽命,甘受種種痛苦,最終在希望幻滅之時,不惜拋棄生命,去詮釋何為真正的人。
當年的我曾經(jīng)問自己:“這樣做值得嗎?”年幼的我無法明白這個故事的真諦。即使是今天,每當這個問題浮現(xiàn)在腦海,我還是無法明確地回答自己。
長大后,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壓得我喘不過氣。別人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總有回報。我謹記這句話,一直踏踏實實,努力走好每一步,但有時卻一無所獲、遍體鱗傷。
還深深記得那次考試,夜以繼日地刻苦,卻換來不可接受的低分。我沮喪,迷茫,開始埋怨上天的不公,開始放棄最初的夢想。
媽媽看著我,意味深長地對我說:“再去讀讀《海的女兒》吧,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我鼓起勇氣再一次翻開《海的女兒》,當故事中的一個個章節(jié),一句句話,甚至是一個個字,再次進入我的眼簾時,我感到一股甘泉涌入心田,它像初春的第一抹陽光,使我的心豁然開朗。
我佩服故事中的小美人魚,她追求美好的目標,享受奮斗中的快樂,看重過程本身遠勝于結(jié)果。她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尖刀上行走,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即使在追求的目標不可能實現(xiàn)的時候,她仍在前行。美人魚沒有獲得人類不滅的靈魂嗎?不,她分明被作者賦予了人類最美好的靈魂。表面上美人魚失敗了,她沒有成為人,但在精神上,她至高無上,蕓蕓眾生望塵莫及。而我呢,和她恰恰相反,失敗時只看到結(jié)果,卻忽視了努力的過程。
但此刻我明白了,遇到困難,只要真正努力過,拼搏過,不管結(jié)果如何,都不會遺憾。追求本身就是成功,追求本身就是一種美。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一定有一些人,常常為愚蠢的豬所恥笑。
豬,是被人們當作愚蠢、丑陋化身的臟物,是要聽從人類安排的、提供食物的機器,活著的目的無非是吃了就睡,多多長肉,那么賣相才好。
人,則被認為是自然界最高貴的存在,是萬事萬物的法則,是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
可是有這么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它超凡脫俗、玩世不恭,從不聽從于人類的設置安排——它大膽的跳出豬圈,瀟灑隨意的游走;它喜歡自主婚姻,于是去其他村寨尋找好看的母豬;它善于模仿,于是樂意跳上屋頂,學汽笛聲叫;它不屈服于人類安排的死亡,于是傾盡智慧去勇敢的斗爭。最終,它取得了勝利,回歸山林。
時下也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深諳生存之道,日日夜夜混跡于深沼泥潭之中,卻仍能保證官位不倒,財富不少。利我者隨之,逐我者害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真可謂是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發(fā)揮到淋漓盡致,香車嬌娃,日子好不逍遙!
一豬一人。豬,不愧是蠢物,逆社會之主流而行之,不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嗎?為人者,且嗤之一笑。而人,又不愧是智慧的化身,他們既愛設置他人,也包括自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他們的貪欲,支撐那酒醉燈糜的生活。于是便有眾多的人,在同類設置的框架下,或畏縮,或順從,或茍且偷生。為了種種身外的利益、關(guān)系、人情,龜縮在一個干癟的軀殼里,猶自津津有味地殘喘。
自由,彌足珍貴,豬尚且不顧一切的追逐,而有些人卻偏不愛自由。如此看來,一些自詡為“法”的人們,為這些“蠢物”所恥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這本書的作者是楊鵬。里面講了許多的故事:我的同桌是上帝﹑夢中小鏡、守護天使、我變成了恐龍、書中自有顏如玉、抽屜里的香格里拉、紙仙……讀了這本書讓我很快樂,愛不釋手。
我最喜歡《紙仙》這一篇。里面講了“我”的媽媽,用她的小剪刀:一會兒剪出了一個古代美女、一會兒剪出了一座城堡、一會兒又剪出了一個兵馬俑……非常神奇。最神奇的是,這些用剪刀剪出來的工藝品,成形后卻看不出是紙做的:有的'有玉的光澤、有的有金屬的質(zhì)地、有的有布帛的柔軟……爸爸回到家,看到了擺在地上的一百多件手工藝品,驚訝的張著嘴,想合都合不攏。第二天,媽媽在小城最好的位置幫爸爸租了一個店。一開張店里的生意并不好,賺的錢不夠付房租。媽媽就建議爸爸去電視臺打廣告。果然生意越來越好,經(jīng)濟情況也越來越好。半年后他們住進了一幢三層小樓。又過了半年,他們的訂單多的都堆成了山,爸爸讓媽媽熬夜制作。爸爸的生意越做越大,許許多多海外來的華僑也成了爸爸的客戶。最后,“爸爸”成了億萬富翁,背叛了媽媽。媽媽原來是天上的仙女,最后化作一縷煙走了。媽媽剪得所有的東西也都消失了……
“我”童年時的家庭雖然清貧但是溫馨幸福的,“爸爸”是心地善良的;“我”少年后的家庭是富有但卻沒有家的溫暖,“爸爸”是丑陋的!鞍职帧庇绣X后背叛了“媽媽”,有錢人永遠都會花心的,這令“媽媽”說住了自己的秘密,升天走了。
雖然只是一篇不太短的童話故事,但從中我讀出了人間的“美”與“丑”、“善”與“惡”、“貪婪”與“無恥”,更明白了人心的邪惡。我們應該像“媽媽”一樣善良,不能像“爸爸”一樣貪得無厭,美好的生活要靠我們辛勤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不能等著天上掉餡餅,更不能有了富有的生活后喜新厭舊。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小徑分岔的花園》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創(chuàng)作的一部帶有科幻色彩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中國人。它講述了一戰(zhàn)期間在英國為德國當間諜的主人公余準在同伴被捕、自己被追殺的情況下,為了把重要情報告知德國上司,而不惜殺死漢學家艾伯特的經(jīng)過。故事的講述又以余準被捕后獄中供詞的方式展開,且以歐洲戰(zhàn)爭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的推遲為切入點,引人入勝。
《小徑分岔的花園》表面上采用了偵探小說的形式:一戰(zhàn)中,中國博士余準做了德國間諜,遭到英國軍官馬登的追蹤。他躲入漢學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見到了小徑分岔的花園。在當主人公與漢學博士討論正投機的時候,他把漢學博士殺了,接著主人公被追殺的人逮捕了,然而最終的結(jié)果是主人公卻成功地把秘密報告給了他的頭頭。這是由于“柏林的頭頭破了這個謎。他知道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時候我難以通報那個叫艾伯特的城市的名稱,除了殺掉一個叫那名字的人之外,找不出別的辦法”。
博爾赫斯早年深受柏拉圖和叔本華等人的唯心哲學,還有尼采的唯意志論的影響,并且從休謨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論和宿命論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蘇格拉底等人的哲學影響。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學家的觀點的基礎上,他采用時間和空間的輪回與停頓、夢境和現(xiàn)實的轉(zhuǎn)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征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
博爾赫斯用小徑分岔的花園造了一座迷宮小說其實寫的是兩個故事,但博爾赫斯卻把他們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文章的主線是主人公這個間諜正被人追殺,他要把他所知道的秘密報告給他的頭頭,然后文章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在講他與一名漢學博士討論關(guān)于迷宮與時空的哲學。本來漢學博士是與本故事無關(guān)的,但在小徑分岔的花園里,我們在這一刻相遇是朋友,下一刻相遇就是敵人,無數(shù)的時刻有無數(shù)的你我,我們以何種方式相遇是很不確定的。作家借角色的口宣布“寫小說和造迷宮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話才揭示了小說的主題:“由相互靠攏、分歧、交錯或永遠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wǎng)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辈柡账箤㈥P(guān)于時間相對性的深奧、復雜的哲學問題訴諸小說這一藝術(shù)形式,充分顯示了他過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學才能,而把通俗有趣的偵探小說與抽象玄奧的形而上學結(jié)合起來,正是博爾赫斯的個人特色。
“時間”不僅是博爾赫斯小說的一個重要題材,也是他最常用的一個手法。與人們通常理解的時間不同,博爾赫斯發(fā)明了一種“時間的分岔”:如果時間可以像空間那樣在一個個節(jié)點上開岔,就會誕生“一張各種時間互相接近、相交或長期不相干的網(wǎng)”,對峙于牛頓的線性時間,在這張網(wǎng)里,人們可以“選中全部選擇”。他對“時間”的困惑與關(guān)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反映在小說的字里行間。在他的小說中,時間有時是無限的,有時又是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的;有時還仿佛根本不存在似的,有時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短暫的現(xiàn)在,這一切不僅反映了作者的虛無主義情感,也使他的想象力得以在時空中不受限制地翱翔。在所有的虛構(gòu)作品里,每逢一個人面臨幾個不同選擇時,總是選擇一種可能性,排除其他!缎椒植淼幕▓@》的主人公卻選擇了所有的可能性,這樣就產(chǎn)生許多不同的后世,許多不同的時間。
另外,博爾赫斯很推崇時間的重復和循環(huán),他說:“在永生者之間,每一個舉動(以及每一個思想)都是遙遠的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舉動和思想的回聲,或者是將在未來屢屢重復的舉動和思想的準確的預兆。經(jīng)過無數(shù)面鏡子的反照,事物的映像不會消失。任何事情不可能只有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的轉(zhuǎn)瞬即逝!奔词钦f,那些“我”正在經(jīng)歷的“現(xiàn)在”,對于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此事的“你”來說,就已經(jīng)是“過去”了。然而“我”和“你”都不會成為最后經(jīng)歷這些事情的人,在不知何時的“未來”,肯定還會有某些人和我們一樣,在某種特定的巧合中,很偶然地在經(jīng)歷我們正在經(jīng)歷或是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情。在小說中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俞琛和艾伯特可以算是朋友的關(guān)系,而到了故事接近尾聲的時候,他殺了艾伯特,他對于艾伯特來說就是敵人了。在艾伯特即將被殺之前,他說道:“時間是永遠交叉著的,直到無可數(shù)計的將來。在其中的一個交叉里,我是您的敵人!
博爾赫斯出生于1899年,和川端康成、海明威同年出生。有時候會想,那一年,在世界三個不同地方,有三個大作家同時呱呱墜地,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和那二位自殺不同,博爾赫斯死于肝癌。老天似乎開了博爾赫斯一個天大的玩笑,讓他終身從事圖書館工作,擔任館長,掌管82萬冊圖書,卻又讓他患上嚴重眼疾,近乎失明。博爾赫斯長年獨身,由母親照料生活,直到68歲才和一寡婦結(jié)婚,僅3年就離異。母親辭世后,他認定追隨自己多年的日裔女秘書瑪麗亞·兒玉為終身伴侶,并于1986年4月26日結(jié)婚,一個多月后去世。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掩卷三思,唏噓不已讀完魯迅的《朝花夕拾》,不禁讓我撫書輕嘆,魯迅不愧為一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筆鋒如刀,言語幽默而辛辣,分析精辟;一針見血,他對當時社會不公現(xiàn)象的批判讓當政者如“骨鯁在喉”既吐不出也咽不下。
在《狗、貓、鼠》中的一段讓我嘆服“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但它們從來就沒有豎過“公理” 、“正義”的旗子使犧牲者直到被吃的時候為止,還是一味佩服贊嘆它們!苯Y(jié)合現(xiàn)實世界,這段話難道還不值得人們深思嗎?充滿童真又讓人身同感受的《五猖會》中,最后一句話,讓我沉思和玩味。書中寫到“我至今,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有學者說魯迅用最后一句話作為文章的畫龍點睛,表現(xiàn)出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但這種不合理,不是依然發(fā)生在我們當代學生身上嗎?那我們應不應該像魯迅那樣對這些不合理,發(fā)出我們內(nèi)心不滿的吶喊呢?但我不會,這是得益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句簡單的“虎毒不吃兒”可證明一切。
也許我們會像魯迅一樣對父親的嚴厲和冷漠不理解,但幾千年以來“學而優(yōu)士”是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如果不是父親的嚴厲,也許魯迅不會成為一代文學家,也許只是一個不學無術(shù)的富家子弟,或像祥子一樣是只賣力氣的人。和魯迅童年相比也許我們更不幸,在日新月異的高分數(shù)下,在提倡贏在起跑線上的口號下,又有誰不把好的成績,好的文憑作為踏入社會的王牌呢?在先進科技信息高速發(fā)展的年代,又有誰愿意去想沒有好文憑的后果呢?
也許父親的冷漠和嚴厲正是他們僅為人之父的責任。魯迅的《朝花夕拾》的確有著許多讓我們借鑒、學習和深思的地方。
讀后感的作文 篇6
在家里,我是小公主,爸爸媽媽的疼愛,爺爺奶奶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使我很自然地接受了這些來自親人的關(guān)愛;在學校,我是小樹苗,老師的諄諄教導,同學的純潔友誼,使我獲得了許多成長中的樂趣。
少年的我居然被大家稱作了“90后”。我從沒有想過:什么是脆弱敏感的神經(jīng);什么是孤傲自私的性格;什么是個性張揚、追求時尚、標新立異;什么是迷惘的一代……這些與“90后”相關(guān)的描述,對于我們這群與90擦邊的小小少年來說,真是太遙遠了。因為單純的我們在快樂幸福地生活、學習,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來說真是無法理解。當我閱讀完《我是90后》這本書后,我找到了答案。第一,對于作為90后的我們最重要的是對自我的認知。學好功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第二,我們應該擁有關(guān)愛之心。愛是相互的,當我們獲得別人的關(guān)愛時,我們也應該付出:分擔父母的家務勞動,關(guān)心爺爺奶奶的身體健康,多一句問候,多一份付出,回報愛自己的人將會獲得雙倍的快樂。第三,我們還應該擁有團結(jié)之心。學校是個大家庭,團結(jié)友愛才能讓這個大家庭和睦向上。你幫我,我?guī)湍,在幫助中才可能共同進步。第四,我們還應該樹立獨立之心。只有獨立的人才可能做生活中的強者。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們更應該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才能自強。第五,我們要有對社會的關(guān)注之心,不能狹隘地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關(guān)注地球,保護環(huán)境,只有世界“綠”色了,我們才可能有美麗的家園。
我是“90后”,我沒有“70后”的抱怨,沒有“80后”的張狂,但我有自己的生活準則,我能正確地看待我的智商和情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把21世紀書寫得更為完美。
【【精華】讀后感的作文匯總6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