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的民情日記最能反映民生狀況,記錄真實的中國。下面是走基層活動民情日記,快來圍觀吧。
走基層活動民情日記【篇一】
01
作為一名掛鉤聯(lián)系村的“走幫服”工作組成員,心中想的就應該如何設身處地的解決群眾實際問題。黃紅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02
黃紅,開發(fā)區(qū)規(guī)劃局副局長,掛鉤聯(lián)系西場村,在此次“走幫服”活動中,她掛鉤聯(lián)系西場村7組,該組共有45戶村民。在前期走訪過程中,她深入村組,在村民家中、在田間地頭與村民聊天,了解村民所需所求。走訪中,她了解到7組目前存在的重點問題就是一段難行的“出腳路”。這段路橫亙在村主干道與北住宿區(qū)中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對此反映十分強烈。黃紅意識到,要真正把“走幫服”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這段路就是她與群眾之間實實在在的距離。為此,她深感責任重大。
03
4月10日,海安下了一場中雨,原本平常的事情卻讓黃紅感到坐立不安:又下雨了,七組群眾出行更加困難了吧?為此,11號上午,黃紅一個人頂著毛毛細雨再次來到西場村7組,站在這條泥濘不堪的小路上,黃紅才深切感受到群眾的不方便,她暗下決心:“這條路一定要整修。”隨即,她打電話給西場村的支書和村主任,到現(xiàn)場辦公。她提出雖然村里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狀況不是很好,但面對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也不能拖、不能等。她說:“困難是有的,但這也是我們開展走幫服工作的目的所在,解決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責無旁貸。作為掛鉤聯(lián)系人,我也有責任,我會竭盡全力提供必要的幫助,早日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
04
“走幫服”工作,一方面提升黨員干部的工作熱情,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基層工作開展,在這次前期走訪中,我們了解了一些群眾的所思所想及所需解決的棘手問題,黃紅同志只是一個縮影。我們真心期盼每名同志都能踏實
走基層活動民情日記【篇二】
今天是“走幫服”大走訪活動的第二天,根據(jù)區(qū)“走幫服”活動要求,我和縣紀委的曹艷娟主任約好時間,在村干部桑圣明主任的引領下,開始了對掛鉤聯(lián)系的城東鎮(zhèn)葛家橋村22組的走訪行動。
01
走訪途中桑主任跟我們簡單介紹了這個組的基本情況:葛家橋村22組一共有48戶農(nóng)戶,已經(jīng)拆遷搬到各個小區(qū)的有10戶家庭。
在走訪完22組未拆遷的所有農(nóng)戶后,我們來到安置在葛家橋花苑的農(nóng)戶家,路上桑主任特別提到謝永平家是特殊家庭,希望能多關注一下。
02
在桑主任的指引下,我們來到葛家橋花苑33號樓2單元204室的謝永平家。剛進家門,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背駝得很厲害的女人,140m2的房子看上去十分凌亂。
桑主任主動上前跟他們打招呼:“老謝,這是紀委的曹主任和我們街道的倪主任,她們兩個人這次‘走幫服’活動分到我們這個組,聽說了你家的情況,到你家來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夫妻倆聽后,趕緊拿凳子讓我們坐下,我和曹主任坐下來開始和他們拉家常,我們先講清了這次“走幫服”活動的目的;也聽他們講了家庭情況以及在工作、生活中有哪些困難。
03
通過談話,我們了解到:駝背的女人是謝永平的老婆,今年59歲。在35年前,因為關節(jié)炎,中風腦血管破裂而導致了殘疾,幾十年來生活不能自理,而且還要長期堅持服藥。謝永平夫妻兩人又都沒有保險,由于要照顧老婆,謝永平只能在附近做小零工來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而他家畢業(yè)于常州精細化工工程學校精細化工專業(yè)的兒子,在南通造船廠工作,一個月也只有2-3千元,開銷也比較大,只能維持自己的日常生活。由于性格和家庭原因,33歲的他至今還未婚。
04
在了解了這些情況以后,我們就問老夫妻倆:愿不愿意讓兒子回海安找工作?如果愿意的話,可以幫忙聯(lián)系用人單位。老夫妻倆連忙說:“行呀,再好不過了!”。隨后我們將他兒子的詳細情況做了認真的記錄。
臨走前,我們拿出了聯(lián)系卡,跟老夫妻倆說:“如果你們遇到什么困難,就直接打電話給我們,我們可以向有關部門進行反映,會盡可能地幫到你們。”老夫妻倆連忙感激地說:“太謝謝你們了”。
05
在走訪回來的路上,我的心里一想到他們家的情況就不是滋味,我就一直在思考怎么樣能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回來后,我就立即將謝永平這家的情況做了詳細整理。把他家的情況作為重點問題,填報在了“為民辦實事匯總表”里,希望能夠盡我的綿薄之力幫到他們家。
通過這次走訪,我看到了還有好多類似的家庭,所有我覺得還是要多多走訪,多多關心。這些家庭也許目前的幫扶政策暫時不能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但是,至少能讓他們知道黨和政府沒有忘記他們,沒有放棄他們。
06
真是“不走不知道,一走嚇一跳”,通過這次“走幫服”活動,讓一直生活在城市的我慢慢開始了解農(nóng)村,知道了我們身邊還有那么多需要幫助的人。我覺得“走幫服”是一項民心工程,它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幫他們排憂解難、走出困境,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貢獻力量。
走基層活動民情日記【篇三】
天氣晴朗,雨過天晴的好天氣。上午八點半,我們從政府出發(fā),前往我們中心走幫服的堡河村。剛到堡河村,就看見村里各個小組的村民小組長聚集在村服務大廳的會議室里,原來他們知道我們今天要到村里,特地早早地從家里趕了過來。我先是找到了我要走訪的第九村民小組的小組長林開和,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后,他就帶著我出發(fā)了。巧合的是,我們一開始走訪的幾家戶主都姓林,這樣一來就自然熟絡了起來,看著他們熱切淳樸的眼神,感受到他們對黨委政府由衷的感謝,讓村民實實在在感覺我們是來關心和幫助他們的,我才深刻體會到了走幫服活動的意義多么重大。不知不覺中,一個上午的時間已經(jīng)走訪了九組的十五戶人家,在返回到村辦公室的路上,我遇到了不少已經(jīng)走到的人家,他們都很熱情地喊我去吃中飯,頓時感覺心里暖洋洋的,原來我也被村民們記住了呀。
4月中下旬,我在堡河村張樹斌主任的帶領下,第二次走訪了堡河村,因為第一次走訪七組、八組的時候是在下午,有不少人都不在,幸運的是,這次去,遇到了上次沒有走訪到的農(nóng)戶。第二次的走訪,讓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我跟大家的距離更近了。家住在九組的毛長根老人一看見我來,就趕忙的拿凳子給我,上次來的時候只遇到了老人和他的夫人,這次來因為是星期天,他的兒媳和孫女也在家,我將他們想咨詢的問題一一記錄了下來并向相關部門的人員進行了請教,之后打了兩次電話沒通后,我只得將問題的解決方法以短信的方式告知他們。雖然問題并不復雜,只是去服務大廳咨詢了相關人員,但是能幫助到群眾,讓群眾感受到政府熱情的服務,我想這就是走幫服活動的意義所在吧。
通過這幾次的走訪,我親自感受到了黨委政府對農(nóng)民的關心和愛護,使我對“三農(nóng)”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對村民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我想,走幫服活動不僅僅是了解村民們的家庭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聚焦他們在醫(yī)療救助、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生產(chǎn)生活方面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幫助他們?nèi)ソ鉀Q,并在此過程中提升自我發(fā)展能力。我相信此次走幫服活動后,我會盡自己所能,盡力干好本職工作,為農(nóng)村工作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服務。
更多相關日記推薦:
1.2016年民情日記走訪日記
4.2017春節(jié)慰問民情日記
6.2017春節(jié)慰問老黨員民情日記
8.關于駐村民情日記
9.領導干部扶貧幫扶民情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