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人民群眾都是通情達理的,只要他們明白有些問題之所以不能盡快解決的原因,就會諒解,還會主動為政府分憂。這樣才能使民情日記中記錄下來的問題件件得到落實,真正的取信于民,收到解決問題的實效,民情日記才能夠得人心,暖民心。
村干部民情日記范文【篇一】
“清溪村村民張志偉家的電腦經常壞,維修不便。”這是萬超2008年8月寫下的一條民情日志。七旬老人張志偉居住在清溪農民別墅小區(qū),是村里的空巢老人。子女為了父母平時能多了解外界的情況,特意買了一臺電腦給他們夫婦,但在使用過程中,老人經常遇到軟件或硬件上的問題。萬超在開展基層工作中,就多次幫張志偉維修過電腦,類似的民情日志也有不少。這引起了他的思考,村里的中老年人不少,子女大都離開村子搬入城區(qū)生活,遇到家電故障往往不能及時修復,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在街道領導的支持下,萬超和另外4位社工一起發(fā)起成立了天寧區(qū)晨曦青年志愿者服務聯(lián)盟,僅是家電類維修至今已服務居民1000余人次。
同時,“晨曦”還開展了理發(fā)、環(huán)境整治、交通文明勸導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100余次。萬超說,2008年到2013年,當時的民情日志完全是紙質記錄,從2013年開始全區(qū)使用電腦記錄,不管形式如何變,他都會把民情日志繼續(xù)寫下去。“日志也是村民的聲音,村干部應該聽!”
村干部民情日記范文【篇二】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晴
一年多的村官工作,我學到了很多,認識逐步提高,思想日漸成熟。從剛開始對農村工作的無知到現在的漸漸熟悉,再到變成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成為我成長不竭的動力。
記得剛到村里報到的時候,村里正在進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活動,村支書告訴我,我們村是鎮(zhèn)里的重點村,責任重大啊!隱約中我只記住了“責任重大”這四個字。自己雖然也是來自農村,但對農村政策和工作了解的確實很少。
萬事開頭難,但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干好。到村第二天,我就從鎮(zhèn)上找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活動的相關材料進行學習,在村支書問的指導下,我們把美麗鄉(xiāng)村的主陣地定在了村里的主巷道清理上,我還建議把清理好的地方用相機拍攝下來,把照片貼在村里的公開宣傳欄上,通過清理前后效果的對比來激發(fā)群眾的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熱情,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到了檢查驗收階段,我們村建設工作受到了鎮(zhèn)領導的認可,那時我心里滿是成就感。
后來我把這段經歷告訴了我的同學,同學說,你進村就是打掃衛(wèi)生啊。我說,不是,我在學習,在進步。
我覺得用心經歷過的事情會變成一筆財富,這些財富會讓你充分領略到生活的意義。
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我一直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我時常告訴自己,工作無論難與易、大與小,用心做就會有收獲。
一年其實不長,作為村官,我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我的心告訴我,我愿意做下去;我的收獲告訴我,我做的值得。
村干部民情日記范文【篇三】
2016年9月1日 星期天 雨
最近全鄉(xiāng)上下都在忙抗洪的事,可恨這水還在不停的漲。持續(xù)上漲的水位直接對我們鄉(xiāng)所屬區(qū)域堤防沿岸村屯的群眾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十天前,區(qū)委領導到群利屯視察防汛工作,根據汛情,區(qū)委邱書記作出馬上轉移并妥善安置群利屯村民到壩內群英小學的決定。
按照區(qū)委的部署,我跟隨負責后勤支援的副鄉(xiāng)長及其他同事一同奔赴災民聚居點——群英小學,坐在去往群英小學的車上,看到道路兩旁的稻田大部分已被洪水淹沒了,看著一片片的汪洋,真是心疼農民們白白付出的汗水。“小彭,昨晚水長了多少?”路過崗哨,程書記憂心忡忡的問正在站崗的彭主任,“情況不太好啊,又漲了8公分!”“唉,繼續(xù)觀察吧,看來得打持久戰(zhàn)了。”程書記沒過多言語便開車載著我們繼續(xù)朝災民聚居點開去。
下了車,我們趕緊奔向食堂,因為我們的工作是保障災民的日常飲食以及幫助他們解決其他生活瑣事。今天我是第一天來這里,有點不知道從何下手。程書記招呼我,讓我盛菜,我便開始學著其他同事的樣子把菜盛入一個個盆里,把飯盛入一個個桶里,然后拎著桶和盆迅速奔去其中一個災民安置點。當我推開門的一剎那,我的腳步停頓了,心里不由的顫了一下,我看到一個個災民無助的窩在臨時搭建的床上,一雙雙失落的眼神,讓人心酸。我麻利地為他們盛好了飯菜,然后關上了那道門。背對著那道門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盡我所能幫助他們、照顧他們,讓他們找到在家的感覺。
飯后,我們開始登記新增災民,為他們分配被褥和床墊,并帶領他們到相應的安置點。有的災民提出由于撤離時太倉促,需要回家取東西,因為村屯已經進水了,為了保證他們的安全,我們一對一跟著村民回家。我負責照顧一位老大爺回家,原來他是惦記他家的幾頭豬已經好幾天沒喂食了。我跟著老大爺一起喂完豬食,又往安置點走去。路上大爺和我說,他有兩個兒子都在市里開小飯館,還住起了樓房。我說“那您也應該到市里去住樓房啊,到兒子身邊多好啊,有人照顧您!”老大爺笑了笑說“我住慣了村里,誰家也沒咱自己家好啊!”邊聊天邊走,覺得時間過得也快,不一會就回到了安置點。
為了保證災民住的舒適,我們還定時定點的到各個屋進行清掃,雖然這里的工作很忙,但是能為村民做點小事我一點都沒覺得累,因為在這樣的危難時刻,能為老百姓分憂愁、解難題,用我們的行動緩解他們心中的悲傷和痛苦是最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