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而充實的一天結(jié)束了,一定會有值得記錄的想法吧,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日記怎么能落下。但是卻發(fā)現(xiàn)不知道該寫些什么,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豆芽觀察日記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豆芽觀察日記 篇1
我一直不理解黃豆的葉子為什么會一直慢慢的變黃,這個疑問還是爺爺幫我解開的,原來黃豆結(jié)果之后因為負擔太重營養(yǎng)只供給了果實,葉子沒有足夠的養(yǎng)分才會慢慢的變黃和枯萎。
現(xiàn)在枯萎的葉子落到土里慢慢的腐爛化成肥料讓過時慢慢的吸收。
20xx年8月26日 星期五 晴
豆芽觀察日記 篇2
9月19日
第一天在學(xué)校觀察綠豆,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豆子都露出白白的肚皮,有的甚至把衣服都脫了,它們好像在說:“這綠衣服太熱了,我要把它給脫掉!”
小豆芽長在小綠豆的頭上,像小綠豆的頭發(fā),小牙是淺黃色的,我仔細地看了看,小芽的長度不到兩厘米。其實不是所有小牙都長在綠豆的頭上,有的是長在綠豆的肚子上的,小牙細細的,長長的,有的還是彎彎的。
9月21日
第三天早上,我一起床就去跑去看它們,小綠豆們中間的縫裂大了許多。來看看豆芽吧!豆芽變粗了,長出了須兒。豆芽并沒有長長,應(yīng)該是溫度和濕度不對,還有營養(yǎng)跟不上。我又認真地看了看,發(fā)現(xiàn)有一個芽竟然長出了嫩黃色的小葉子!
9月22日
第四天一放學(xué),我就沖回家去看它們,綠豆和豆芽的變化太大了!綠豆的外衣幾乎全部脫掉了,有些豆子還變紫了,所有的綠豆都長出了黃色的小嫩葉。
小芽的底部變得粗了很多,小須根兒也變多了。小芽的長度大概有三厘米多,根部是淡紫色,尖部是咖啡色。
豆芽觀察日記 篇3
9月的一天,老師讓我們回家培育綠豆芽,觀察綠豆芽的成長過程。回到家里,我拿出兩三顆綠豆放在透明的杯子里,杯子的下面放著紙巾,綠豆就放在紙巾上面,在放綠豆的時候,要放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這樣,我們才能觀察綠豆的成長過程。
看,現(xiàn)在杯子中正靜靜地躺著幾顆綠豆,綠豆是綠色的,只有指甲蓋的一半那么長,形狀是橢圓形的,看起來就像一個胖娃娃。如果你仔細聞,就會聞到一股綠豆的清香。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去看我的綠豆寶寶。呀!我的綠豆寶寶已經(jīng)發(fā)芽了,有的都已經(jīng)脫掉了那件舊衣服,有的好像很喜歡那件綠衣裳,還裹得緊緊的。
第三天,綠豆長出了嫩綠的葉子,莖已經(jīng)有兩三厘米了,可別小看這些莖的力氣,它們把蓋在上面的紙巾都舉了起來,還有的可淘氣了,它們想出來透透氣,就長到紙巾外面去了。
第四天,綠豆芽已經(jīng)有七十厘米左右了,每一根綠豆芽像老爺爺,彎下了腰。綠豆芽的根是土黃色的,莖是白色的.,微風吹來綠豆芽左搖右擺,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
第五天,綠豆的莖有的已經(jīng)有十幾厘米了,有的幾乎都已經(jīng)有二十厘米左右了,有些葉子上還有綠豆的殼兒在上面。
第六天,綠豆已經(jīng)完全發(fā)芽了,最長的都已經(jīng)有三分米了,最短的也只有二十幾厘米,杯子里面時不時會出現(xiàn)一些不知名的,會飛的蟲子。
豆芽觀察日記 篇4
9月23日 星期三 雨天
今天,我閑著沒事干,就和媽媽嚷嚷著要生豆芽。媽媽答應(yīng)了。
首先,媽媽拿出一個盆子,泡上黃豆,又用鍋蓋蓋住。到了晚上,我揭開蓋子一看,豆子一點兒動靜也沒有,于是媽媽又用溫水沖洗了一遍,然后晚安,我們等待著明天的驚喜。
9月24日 星期四 晴
今天一早,我又去看豆芽了,結(jié)果豆芽還是睡在那里。于是,媽媽又拿來瓶子,底部扎了幾個小孔,然后把綠豆用溫水泡了一會兒裝在瓶里。晚上我看了一下,它們像是胖娃娃的肚子。
9月25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放學(xué),我一直想著豆芽會變成什么樣子,一不小心走神了,回家的路都差點兒走錯,一回家我直奔臥室,哇!“綠豆姑娘”發(fā)都長出尾巴了,我趕緊拿來水給“姑娘”們喝,我很期盼他們明天能長出豆芽。
9月26日 星期六 晴
一起床,我就看豆芽,他們脫下了綠色的衣裳,露出白白的肚皮,像一只只白色的蝌蚪,我馬上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媽媽,媽媽說:“孩子,我今天給你做炒豆芽”。聽了媽媽的話,我口水都快流下來了,這是我和媽媽生的豆芽,味道更不用說了。
一份勤勞,換來一份收獲,生豆芽很有趣,你也去生豆芽吧。
豆芽觀察日記 篇5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制作了一個窗臺“小苗圃”——自制豆芽。首先,我們一起去買了一大瓶冰紅茶,將茶倒出來,把空瓶子上半部分減下來,留下剩下的一半做“花盆”。接著,我把花盆底部炸了幾個洞,我猜是用來滲水的。再輕輕鋪上一層透氣性非常好的紗布,最后用水打濕,“花盆”就準備好了。
接下來,我抓了一小把綠豆,放到碗里,再倒上溫水,泡發(fā),今天的任務(wù)就完成了。
【【推薦】豆芽觀察日記模板匯總五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