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用的表達方式寫作!笨偰繕酥赋隽x務教育階段學生寫作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的投入,即“表述自己的意思”。西部農(nóng)村小學由于自然、經(jīng)濟、交通、師資等條件的制約,致使學生作文存在著僵化、呆板、思維固著、無話可說等方面的問題,做為教授語文的一線教師,筆者認為,需要反思作文教學的誤區(qū),從中有所啟迪,才能使作文教學走一條健康、綠色的道路。
誤區(qū)一:為求寫作速成的“背誦模式”
身處農(nóng)村的小學生從小活動范圍有限,學生視野不開闊,對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農(nóng)村的小學教師還有一大批是從前的社請教師轉正過來的,他們其中好多都沒有受過嚴格的師范教育,雖說已具備多年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在新一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方法依然顯出無法適應的跡象,比如,為了讓孩子能在考試之中得一個比較好的成績,不昔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們背誦《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較別扭的習作,比如:
媽媽,我想對您說:為什么別人都有星期天,我卻沒有,每當我熬下星期五已經(jīng)累得不行了,可您卻給了我最大的壓力,星期六不讓我玩,就讓我做作業(yè),可是作業(yè)做的時間長了,也會讓我厭煩。
……
有一次,學校組織春游,你卻不讓我去,后來我給我的幾個朋友說了,是他們說服了你,你才讓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們蹦蹦跳跳的走著,我們玩了一會兒,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讓我去。
我就覺得很后悔,人家來了,說那兒的山多美水多美,當時我卻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們搭了個公共汽車,我突然間看見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來,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學聽見了哈哈大笑起來,罵我傻瓜,人家說那是花菜,頓時我臉通紅,像布不一樣。
媽媽,請你還我星期八,為什么別人有星期天,我卻沒有,我真的很悲哀,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學,您就讓我做作業(yè),我想擁有一個星期天為什么那么難?
——習作《我真想有一個星期八》
這篇作文題目與其為《我真想有一個星期八》,還不如命為《媽媽,我想對您說》更為恰當。文不對題,卻強拉硬拽,很顯然在進入考場前小作者已經(jīng)準備了一篇作文。這樣的作文教學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沒有教會學生如何對待優(yōu)秀范文的情況前,這種教法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時間結構,徒增學生的學習負擔。(2)破壞了正確認識作文乃至正確學習語文的觀念,使語文的學習變得枯燥而沒有生氣。(3)雖然說我們可以在范文當中積累好詞好句,但若教師對這篇范文的構思不加以引導,學生在考試作文中將生硬組織,甚至笑話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這種做法嚴重的影響了作文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導向,在這類習作中,作者之所寫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復存在。
誤區(qū)二:考試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數(shù)要求
我們翻開一篇失敗的考場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跡密密麻麻,寫了幾頁,細讀之下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有些段落東拼西湊,無法銜接,互無關聯(lián)。細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寫內(nèi)容與題目要求無關,學生為何還要寫這些內(nèi)容?既然所寫段落互無關聯(lián),為什么還要費那么大腦筋東拼西湊?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上,一位家長說起孩子的語文試卷時道:“我們家孩子的作文一個字也沒寫,難怪語文只考了40分,考試作文閱卷老師只看開頭和結尾,中間寫的越多分數(shù)就越高……!焙髞聿胖,持這種觀點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長,我們很多一線教師和學生都抱著這種態(tài)度對待考場作文,這也就不難解釋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場作文的情況了。作文教學陷入“篇幅”誤區(qū),忽視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考場作文真正變成了勞而無功的體力活。
誤區(qū)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難
很多一線教師都感嘆作文難教,特別是在農(nóng)村小學,老師們常說:有些學生你不管怎么樣想辦法,他就是寫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來。殊不知,“寫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對小學生作文的錯誤要求,的確,一個三年級學生有時連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難以用話語說清楚,更何況讓他述于筆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片面要求學生多寫,忽視了教學的循序漸進原則,導致學生越寫越不愛寫,因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敗心態(tài)上來寫的,沒有成功感的寫作,成了學生心頭的一種障礙。
誤區(qū)四:浮泛的寫作輔導課
在好多偏遠的農(nóng)村小學,寫作輔導課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寫作輔導課上,老師讀一篇上次作文中的優(yōu)秀范文,接著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讀一篇剛剛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讓學生開始作文。這樣的作文輔導課,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閱讀課,教師沒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談一談范文是如何構思的,小作者細膩的心理就體現(xiàn)在作文當中,但參與這堂課的學生卻渾然不知,我們可以從這篇范文中引發(fā)那些思考,還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沒有不足之處等等,在這趟習作輔導課全沒有體現(xiàn)。
誤區(qū)五:寫作材料的“生米”現(xiàn)象
“春天的時候,白楊樹的葉子好綠好綠,那棵大白楊樹在我爺爺家門前,葉子大大的。
夏天的時候,大白楊樹的葉子是綠綠的,看起來好美好漂亮,過了些日子,白楊樹的葉子依然是綠綠的,而且越來越多。
……
白楊樹就像北方的農(nóng)民,我愛白楊樹!”
——習作《家鄉(xiāng)的白楊樹》
關于寫作材料的重要性問題,很多人都會想到這一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材料,寫作就是一句空話,上面的這篇習作是典型的沒有材料可寫、小作者平時積累不多且觀察不夠仔細的一類,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寫白楊樹的“綠”但白楊樹畢竟不是松樹, 反復的寫白楊樹的“綠”卻不是為了突出它的這個特征,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因為作者并沒有觀察到白楊樹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筆直”“實用價值”等,而作者卻在文尾拿來《白楊禮贊》中的感情,在這篇習作中顯得很生疏,讀之,如揭開盛有“生米”的鍋就吃起來一樣感到生硬。在教學寫作的過程中,缺少對學生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寫作習慣,而且也達不到啟迪兒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五組語文園地習作部分是這樣安排的:“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我們來寫寫介紹“世界遺產(chǎn)”的導游詞……”,對于農(nóng)村學生,對于世界遺產(chǎn)的了解僅限于課本和課堂老師的穿插的閱讀材料,沒有材料,如何作文?這時候學生才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
見于以上五個作文教學中的誤區(qū),筆者做了一下幾個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農(nóng)村教學一線的老師。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應合理使用《同步作文》《優(yōu)秀作文》等書籍,學生在讀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師應指導學生認識它的寫作角度,即切入點,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構思,并要求學生要養(yǎng)成寫作前先列提綱的好習慣,最后才考慮和學習這篇范文中的好詞好句。在初學寫作階段,也不妨將范文結構放在其次,讀完范文后讓學生想一想所寫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實,自己有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體會、想法等,突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興趣。
反思二:寧可少些,也不空寫
考場作文與自由作文、課堂作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考場作文除了要按題目要求寫之外,還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考查學生的寫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組織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學是一個真正體現(xiàn)教師“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一節(jié)成功的作文教學課,必然要從細微之處觸動學生的心靈,也要在宏觀對一篇習作進行把握,這即是作文的構思。在沒有真情實感,沒有在頭腦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構思前,切莫急著下筆,寧可少些,也不空寫,作文猶如做人,要誠實,只有真摯的情感,才能感動讀者,教育家趙謙翔說:“作文源于做人,復歸于做人,此即以人為本!盵1]
反思三: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循序漸進培養(yǎng)思維
在小學三年級,可僅指導學生寫片段,寫一句話作文;四、五年級可適當學著描寫、狀物,寫一棵樹、一個人等,這時候學學生注意力的形成尤為重要,引導學生換個角度觀察景物;六年級可學著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發(fā)展即可,可適當穿插細節(jié)描寫,用一兩個常見的修辭手法,舉行一次春游,寫下他們在春游中的所見所想。丁有寬說:“高年級要求學生觀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靜,情景交融,展開想象;觀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質”。[2]在習作輔導課上,教師要多一些鼓勵幫助,少一些批評,使學生的寫作信心培養(yǎng)起來,他們會愛上寫作、樂于寫作。
反思四:形式多樣的寫作輔導課
在范文誦讀中,抓住閃光點,啟發(fā)學生,比如有篇題為《童年趣事》的習作,寫有一天小作者一個人在家看電視劇《白蛇傳》,看到電視上白娘娘的打扮,給自己偷偷的“化妝”的事,其閃光點就是作文選材有趣味性,真實生動地表達作者“自我”;教師的寫作輔導課可選擇成功與失敗作文相互比較的形式,在讀范文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比較兩篇習作的優(yōu)劣;寫作輔導課也可在戶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的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寫作輔導課也可以設計一次活動,為校園除草,在山上植樹,觀看一次電影,讓學生討論從中獲得的啟發(fā),并把它們寫下來。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鍋的米
當學生苦于寫作沒有材料可用的時候,老師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我們的學生思維不夠開闊,學生往往經(jīng)歷了不少事情卻記住的很少,他們往往并不自發(fā)地、主動地對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們好奇心的事。“然而,遠非各種活動都是引人入勝、津津有味、饒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動引起兒童的積極動機!盵3]當諸如《童年趣事》《最難忘的一件事》這樣的作文題目出現(xiàn)時,他們很快會完成一篇習作,完成后才突然發(fā)現(xiàn),所寫的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難忘的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筆者認為原因首先是學生急于下筆,其次是沒有在那件最難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價值的啟發(fā),在頭腦中沒有形成牢固的聯(lián)系!霸谶@種情況下,應當發(fā)揮作用的是意志動機——自我命令,自我促進,自我開導……”[4]寫作教學,最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設計進行寫作訓練:(1)呈現(xiàn)一個簡單的物體,一頂草帽,一幅畫,一支筆,一雙鞋等,讓學生思維法散開來,想到什么就寫什么。(2)五、六年級可以設計讓學生有順序的寫一寫“我們的校園”“我的家鄉(xiāng)”等。(3)從真實的記憶、學習的積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閱讀中獲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結構已在心中時再下筆,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紙。
小學作文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口頭到筆頭,從句到篇的過程,小學作文教學對語文老師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在偏遠農(nóng)村,小學語文老師只有在認真、仔細、扎實的教學中不斷反思,才能逐漸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學法。
參考文獻:
[1] 趙謙翔 《趙謙翔與綠色語文》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 丁有寬 《丁有寬與讀寫導練》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 巴班斯基《教育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4] 巴班斯基《教育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 相關推薦
【淺談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的誤區(qū)與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作文教學的誤區(qū)反思與對策07-30
淺談小學起步作文教學反思范文10-09
淺談小學作文教學09-16
農(nóng)村中學作文教學的反思與啟示01-29
小學作文的寫作誤區(qū)08-07
小學作文的教學反思02-02
小學教學反思作文09-22
小學作文的教學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