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談《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溫習一遍《社會學的邀請》中關于社會學的定義:社會學是對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差異性后果的系統(tǒng)研究。今天我們來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差異性后果”和“系統(tǒng)研究”,而關于“系統(tǒng)研究”,我們可以將它放在“關于社會學研究的一些方法”當中。
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這一部分在本書中并未單獨抽出研究,而是貫穿整本書的闡述。我們可以從地位、權利、特權、資源、選擇等角度簡要探討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或許說“聯系”更加確切。
首先,我們會有一個較為易于接受的事實:我們的地位、權利、特權都不盡相同,我們所獲得資源,面臨的選擇,也不盡相同。稍稍推論,處于相似的地位,所擁有的權利、資源等或會相近。如書中所言:“處于相似地位的人往往具有相近的喜好,并會做出類似的選擇”,“通常也會面臨相同的難題”,“擁有獲得相似資源的途徑”。也即是說,“個體所能遇到的相會與障礙是由其社會地位決定的”。
我們都知道的是,社會存在分層,自然就有權力、地位的不等。而相應的,資源獲得的途徑,資源的多少、好壞,面臨選擇的機會,選擇的優(yōu)劣,都不會是相同的,甚至說是差異巨大。而這種差異通過代際之間的傳遞、影響,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難免囿于上一代際給予的地位、資源、關系網絡的限制。當然這種限制并非不可打破,在日益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社會層級的向上流動愈發(fā)頻繁,社會提供的相對公平的平臺或機會也逐漸增多,這種限制對我們的掣肘也會相對地減弱。
韋伯曾提出“生活機會”的概念:“個體可能獲得的成就是以其所能得到的資源為基礎的”。概而論之,個體的成就主要依托于他生活的小群體,這個小群體的地位、資源、關系網絡等等構成了個體成長的基礎,亦即成長的“跳板”;同時,這些要素也成為了他日后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
我們簡要做個小結,我們可以說,個體與社會的聯系異常緊密—這是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抑或說是常識。聯結社會化中,“個體適應社會發(fā)展,并推動社會發(fā)展”這一論述,我們可以有一種雙重的認識,即“認識到個體的作用,也認識到社會的作用”。
差異性后果:
社會學不僅研究“是什么”,還有解釋“為什么”,以及回答“怎么辦”,差異性后果即是關注社會各項資源是如何分配的,并根據資源對個體成長的影響來分析分配的結果,從而“揭示和分析社會不平等的程度”。當然,社會學更關注社會權力,更注重對社會權力的分析,社會權力、資源對個體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如何使這種影響朝著好的、利于個體成長的方向發(fā)展,大抵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于社會學的一些方法,我們可先了解收集資料方法和研究資料方法。前者有調查法、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實驗法、二手資料分析法,后者分為定量法和定性法。
收集資料方法:
1、調查法
這種方法是社會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而言,它主要由問題組成,以書面形式出現(如調查問卷)。大多數問題設計采用封閉式結構,即“問題答案以選項的形式被預先設定”。
2、參與觀察法
又名實地研究法。此方法中,資料來源于研究者自身的體驗,是研究者對日常生活的主動參與的結果。這一方法有助于得出較為清晰的認識,不必拘泥于一些預先設定好的.問題。
3、訪談法
這是一種介于調查法與參與觀察法之間的方法,它可以融匯以上兩者的優(yōu)點,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讓被訪者更加充分地表達自我的想法,讀后感也可以使調查者擁有“詢問附加性、深究性問題的機會”,從而使雙方更好的互動。但顯而易見的是,與調查法相比,訪談法更花費時間與資源;與參與觀察法相比,則顯得縱深度不夠。
4、實驗法
實驗易于驗證因果關系,即個體或群體受到的實驗變量的影響與個體或群體特征、反應之間的關系。在經典的社會學實驗中,“實驗變量被視為引起不同反應的根源”。在社會心理學的課堂上,我們已了解了實驗法的諸多缺點:涉及倫理時易影響實驗對象;實驗室實驗缺乏真實性,與真實生活剝離;模擬實驗則難度較大,需不被人識破。
二手資料分析法:
這種方法主要依靠現有的資料,如檔案、記錄、數據庫,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說是定量的。
研究資料方法:
1、定量法
這種方法強調用數字或統(tǒng)計學的方法計量與分析數據資料。與之相對應的,收集這類資料常用的方法是調查法。
2、定性法
這種方法更注重傾聽與觀察他人,接受他們對自己生活發(fā)生之事的理解。與此對應,收集此類資料常用方法為參與觀察。實際上,社會學家在進行研究時,兩種方法都用到,只是側重面不同。
【淺談《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2.淺談責任作文
6.我的讀書筆記
8.社戲的讀書筆記
9.淺談競爭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