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鬼谷子全書讀書筆記35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鬼谷子全書讀書筆記 1
《鬼谷子》作為一部謀略學的巨著,一直為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讀,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被廣泛應用于內(nèi)政,外交、軍事、商務及公關(guān)等領(lǐng)域,為當代政界、商界等領(lǐng)域人士所必讀之智慧法寶。
《鬼谷子》 “忤合”一篇,感覺多處難以解讀,雖然按照解釋來說,并不不妥,難在自己心中并不想接受這種說法,或許僅僅是自己的問題吧。從這篇我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那就是如何跳出自身認知的桎梏。
傳播心理學有一種名為框架理論的知識,其主要是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研究框架,他們認為框架是記憶中的認知結(jié)構(gòu),人們據(jù)此了解外界事物的心智代表,若經(jīng)啟用可影響其后續(xù)詮釋或判斷。從這個理論出發(fā),我們看世界的眼光其實并不單純,在很多方面總以先入為主為強行把世界劃分彼此,進而滿足自身對這個社會的解讀。
工作生活的實踐讓我明白,與人打交道、處關(guān)系、做工作中,往往這種“代入感”會直接影響自己對人對物的觀察分析與判斷,進而影響目標的達成和事情的推動!豆砉茸印贰扳韬稀逼忻鞔_提出“忠實無真,不能知人”,我們在現(xiàn)實中往往偏重于“度人”,而忽略“知己”,此方面值得自己深刻反思。
《道德經(jīng)》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己度人固然極其重要,何以知人?唯有自知。何以自知,首當“純樸歸真”!豆砉茸印分赋觥扒樽冇趦(nèi),形見于外”,而我們要想對此有一個正確的把握,必須善于做一個“共情者”,僅僅一味地煽情怕再工作生活中只會舉步維艱。
“忤合之道,已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進、乃可退;乃可以從、乃可以橫!薄垛韬稀菲m然與自己接受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理解起來也多有偏差,但此句話讓我明白,一個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明確自己,只有如此才能對內(nèi)外大環(huán)境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深入的把握,知道自己何去何從、決斷自己的方向與目標。
一、滌除玄覽,復歸于嬰兒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形神合一、尚柔、靜心、無為、守雌與棄智。“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作為最純潔、純凈之物,必然是認識自我的最好參照。人從呱呱墜地開始便處于人世的教化之中,形形色色的知識、防不勝防的潛移默化早已讓我們這張白紙所剩無幾,雖然我們無法修改成形的現(xiàn)在,但是我們可以靜下心神,在絲絲縷縷的線條中解構(gòu)自己的框架,從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佛家《般若心經(jīng)》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空義。世間諸法皆因緣所生,無獨立的自體,故曰是“空”。同樣,我們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承認“空”,認可自身的“虛無”,唯有如此,才能將錯綜復雜的自身簡單化之,而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重新認清自身、發(fā)展自身、建設(shè)自身,以“空”為“刃”,劈開加諸自身的條條框框,以“無色”眼光觀察世事、觀察人間。
《鬼谷子》“反應”篇明確指出“只知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如果按謀略而論,人貴有自知之明,識人雖然重要,但識己更有甚之,知人先知己才能在謀略之時占據(jù)主動權(quán)。但要明白,認識自己,絕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生去踐行其中真諦,讀一本書易,讀一個人難,讀懂自己更是難上加難。
二、善居下流、只做天下谿
《鬼谷子》“忤合”篇言“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圣人無常為無不為,無所聽無不聽!笔朗伦冞w、瞬息萬變,相較于這朗朗乾坤,自己利于天地之間,如一頁扁舟,識己度人之法,便是永居幕后觀賞這花花世界,能夠做到“無我”。
自古人世多詭譎,即使覽萬篇萬人也難抵一二,唯有亦不變應萬變,尋求“天下式”,《商君書》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但縱觀商鞅言說也不立“農(nóng)”與“戰(zhàn)”的強國之本質(zhì)所在。同樣,我們時時刻刻穿梭于這繽紛繁雜的現(xiàn)實之中、處處地地留戀于形形色色的人際之內(nèi),縱然自己再多的經(jīng)驗教訓、血淚實踐,奈何“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怠矣”,最好的方式便是“以無為而無不為”,善居下流之內(nèi),洞察人世滄桑。
《道德經(jīng)》有言“大國者下流”,于個人而言,在認清自我之后厘清世事艱辛過后便是“處下之地”為人為事,《鬼谷子》中有一句話表示癥兆的話“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曲解而合《道德經(jīng)》中一句“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而善居下、甘居下才能助力奔跑,才能“人所不知”,才能“省己”,才能“識人”。
三、知白守黑,節(jié)度于自我
《鬼谷子》“飛箝”中一句“雖覆,能復,不失其度”,此句一如既往地展現(xiàn)了鬼谷子小心謹慎但又占據(jù)主動權(quán)主導權(quán)的處世前提,同樣在工作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必須做到對自我的節(jié)度、控制,《詩》中有云“白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弊龅奖銡w真的真正體現(xiàn)就是能夠冷靜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發(fā)生的一切,即使與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相沖突,也能夠保持冷靜客觀,甚至能夠以一個嬰兒的態(tài)度來細究其間。
《鬼谷子》中以“欲”為謀之先,那么反推自我便是“衡量自己之欲”,爭取做到“寵辱不驚”,終達“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老子以“深不可識”形容“道”,而世事亦是如此,識己的目的為從事、為人,面對復雜時間和萬物維艱,我們要小心謹慎、步步為營,要“守司好自己門戶,把守好自己內(nèi)情,保持好自己心態(tài)”,以“若冬涉川,若畏四鄰”的態(tài)度過好每一天、省悟每一夜。
另外,識己之時還需要擺正“起伏觀”“升降路”,《鬼谷子》《道德經(jīng)》都認為“曲亦直”,說之易,聽之難,要明白,人不可能總是處于風光無限之中,再輝煌的時代都會有過去的一天,人生總是要面對風平浪靜、塵埃落定的結(jié)局,盛衰本是再自然不過的規(guī)律,不自然的是人們的心態(tài)。《道德經(jīng)》有一句話對此解釋很到位“為者常失,執(zhí)者常敗”。
“不蒙你眼你看什么,不蒙你耳你聽什么”,佛家認為“自我”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心不是“自我”,身不是“自我”;“自我”只是一些事物,如形狀、知覺、感情、沖動和意識等集聚的代名詞。因此,在實相上,當你檢視什么是所謂的“自我”時,會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東西是,“自我”不過是聚合某些事物所給予的名稱,借用《道德經(jīng)》云“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放下所有執(zhí)著信念,抱樸歸真、識己度人、為人處世。
鬼谷子全書讀書筆記 2
《鬼谷子》是先秦時期留下來的一本探討語言藝術(shù)、語言智慧、語言策略的經(jīng)典,是我國第一部口語修辭著作,開啟了中國修辭辯論的先河。它系統(tǒng)地糅入和整合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莊子等人的語言藝術(shù),極大地擴充了語言學的內(nèi)涵與外延。仔細讀之,我們會深深感嘆語言的深奧、精準與玄妙,堪稱一部教人做思想工作的經(jīng)典著述。
知己知彼,因人施策
做群眾思想工作,必須要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樣做群眾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馬到成功。要做到熟悉對方,就要“審定有無與其虛實”,即考察對方才干的有無和思想的虛實;“可與不可,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工作舉措的可行與不可行,必須先分析對方的思路,才能比較彼此相同與不同之處。在具體工作中,要像鬼谷子所講的,善于把握事情的關(guān)鍵,對工作對象要察言觀色,洞察其心理,了解對方的特點及優(yōu)劣勢所在,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找準突破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打開對方心扉,解開其思想上的“疙瘩”。要處事靈活,善于變通,注重協(xié)調(diào),確保言出必成、成必有果。
善于傾聽,適時反應
善于傾聽他人說話,不只是一種素養(yǎng),也是一種工作方法。鬼谷子教導我們,“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即要根據(jù)別人的言談,來了解他的辭意內(nèi)涵。如果發(fā)現(xiàn)對方言辭有矛盾,不合乎實情,要反復地追問他,從對方的答辭中進一步了解他。因此,要耐心聽取對方的意見和建議,如果對方話里有話,要搞清楚隱含的意思,同時要抓住機會提問,從對方的回答中了解實情。輪到自己說話的時候,要盡量做到簡潔有力,善說通俗易懂的“群眾話”。當然,對于不善表達的人,要聲情并茂,注重細節(jié),循循善誘,必要時反彈琵琶,激發(fā)對方吐露心聲。要有自知之明,不該說的不說,講話講究技巧,切不可“忘情失道”,以致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既講原則,又要靈活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鬼谷子告訴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中,有的看似很遠卻很親近,有的看似很近卻很疏遠;有的天天在身邊卻不相知,有的雖只是聞其名聲,偶爾一見卻相見恨晚,引為知己。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但肯定事出有因,“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結(jié)合”,雙方互不了解、互不信任或感覺言語行“合不來”都是其中的原因。在做群眾思想工作時,要先摸清楚對方的想法,在恪守原則的前提下,仔細揣摩,精心謀劃,“方來應時,以合其謀”,即方法策略應適應時勢的變化,靈活應對,以便與對方的想法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在解決復雜的難題時,“先知而楗萬物”,即有先見之明,能夠駕馭萬物。
防微杜漸,防患未然
古語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笔虑榈陌l(fā)展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微到顯、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對群眾思想上存在的任何細小的矛頭性問題都能做到見微知著,就像鬼谷子所說的“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jīng)其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即當危機征兆出現(xiàn)時,圣人就敏銳地察覺到了,他們總是密切注意危機的征兆,利用事物變化的原理進行具體分析,提出計謀,進一步認識征兆的細微變化。萬事萬物在開始時就像秋毫之末一樣微小,一旦發(fā)展起來,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樣宏大,這就需要我們防微杜漸,堵塞漏洞、縫隙,防止小事釀成大患。
事事洞察,善“箝”其心
在基層,諸多信訪問題其實就是利益之爭。要解決這些事關(guān)利益平衡的問題時,需做到恩威并舉,善“箝”其心,讓矛盾的雙方“各退一步”,從而使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如何做到這一點,鬼谷子告訴我們,要考察“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即考察誰與誰親密、誰與誰疏遠,誰與誰友好、誰與誰相惡。在這一基礎(chǔ)上,“察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詳細考察和分析對方的想法,審察其意向,了解其好惡,然后抓住對方最關(guān)注的問題游說他,使他信任你、倚重你。
善抓機遇,順勢而為
在做群眾思想工作時,往往會有一些化解難題的最佳“窗口期”,它們倏然而來、瞬時即逝。因此,必須善抓機遇,善于統(tǒng)籌,協(xié)和八方,一舉解決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按照鬼谷子所言“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zhuǎn)化”,即必須看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抓住有利時機,知道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由此做到先知其情,然后運用方法、措施,促進事態(tài)向有利的方面轉(zhuǎn)化。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善背向者”,即做一個深知人心向背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把握大局、大勢,“乃協(xié)四!。
揣情度勢,量體裁衣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quán),而揣諸侯之情。量權(quán)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惫砉茸痈嬲]我們,在做群眾思想工作時,要審時度勢、權(quán)衡利害,善于觀察、揣度情理,并告訴我們,“夫情變于內(nèi)者,形見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揣情!奔茨切└星閺膬(nèi)部發(fā)生變化的人,必然要通過形態(tài)顯現(xiàn)于外表,所以我們要根據(jù)對方顯露出來的表面現(xiàn)象來了解那些隱藏在內(nèi)部的真情,這就是所說的“測深揣情”。只要抓住對方“甚喜”、“甚懼”兩個時機,以此為突破口,就能獲得更快速、更完美的成功。
深藏不露,行事有道
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要認真籌劃,講究方式方法,該保密的一定要保密,只有如此,才能“主事日成”、“主兵日勝”。做群眾思想工作同樣需要如此。鬼谷子指出,“謀莫難于周密,說莫難于悉聽,事莫難于必成”,就是說籌劃謀略,最難的就是周到縝密;說服他人,最難的就是使其言聽計從;主持事務,最難的就是確保成功。要破解這三個“難于”,就要采取諸多有效的措施,如以對方為中心,針對對方需求,有的放矢,方法恰當,合情合理,而個中關(guān)鍵,就是要隱蔽周密,低調(diào)內(nèi)斂,謹言慎行,不事張揚,“用之有道,其道必隱!
控制情緒,善于言談
在與群眾打交道時,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切不可口無遮攔、言語失當,這樣可能導致問題復雜化。尤其要注意避免鬼谷子列舉的“病”、“怨”、“憂”、“怒”、“喜”5種語言形態(tài),即不能有病態(tài)之言、幽怨之言、憂郁之言、憤怒之言、宣泄之言。當然,要做到這些并非易事,既要能夠聽出說話人的動機所在,善于辨別真誠抑或奉承、諂媚、欺詐等語言,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又要思維敏捷,注重修辭,沉著冷靜,尤其要注意看對象說話,如“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
把握規(guī)律,進退有據(jù)
鬼谷子說,“故萬事一道,而百度一數(shù)也”,即萬事的變化都有一個規(guī)律,而各種方法謀略也有一定的`法則。他指出,“故為強者積于弱也;為直者積于曲;有余者積于不足也”,即強者是由不斷發(fā)展的弱者形成的;直線是由許多微小的曲線形成的;富裕是由長期的節(jié)儉形成的。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我們做群眾思想工作時,要研究和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從而依照規(guī)律辦事,推動問題解決。鬼谷子還指出,“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即有了良好的說服力,就可以進;在進的過程中要謀取退路,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就可以徹底解決難題。
既重平衡,又善決斷
在基層,有的問題錯綜復雜,涉及多種利益關(guān)系,處理起來必須要做到合情合理。鬼谷子指出,“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隱托于惡,則不受矣,致疏遠。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即在處理問題做決斷時,如果只對一方有利,那么沒有利的一方就不會接受,這是因為依托的基礎(chǔ)不平衡。任何決斷本來都有利于決斷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隱含著不利的因素,那么決斷者就不會接受,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疏遠。所以,在決策方面,如果使對方失掉某種利益,或者使對方遭受禍害,這種決斷是失誤的。當然,平衡利益也不能作繭自縛,要認識到“決情定疑,萬事之機”,決疑斷難,是辦理各種事物的關(guān)鍵,要按照鬼谷子所言“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的原則,該決斷的立即決斷。
集思廣益,從善如流
做群眾思想工作,必須善于發(fā)動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正如鬼谷子所言,“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楱并進,則明不可塞”,即若能集思廣益,就能明察秋毫,無可閉塞。要做到這些,就要明白鬼谷子所講的“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的道理,對別人的進言“勿堅而拒之”,要做到廣開言路,虛懷如谷。
- 相關(guān)推薦
【鬼谷子全書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鬼谷子》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1篇)08-07
鬼谷子名言11-01
秦時明月鬼谷子的名言12-27
我家的百科全書小學作文500字10-15
讀書筆記06-08
寒假讀書筆記: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2-09
初中讀書筆記12-13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02-16
《子夜》讀書筆記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