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時,一分鐘,一秒鐘的時間,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范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滑鐵盧的一分鐘》讀后感【篇一】
讀完《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之《滑鐵盧的一分鐘》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為拿破侖的失敗扼腕嘆息,為格魯希的優(yōu)柔寡斷義憤填膺。 思緒良久,得出一個結論:戰(zhàn)爭時,不怕狼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戰(zhàn)友。
文章開篇寫道:唯強者方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我們永遠不要被動等待命運的垂青。整篇文章由此展開。
作者這樣評價拿破侖: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zhí)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5),兼任意大利國王,萊茵聯(lián)邦的保護人,瑞士聯(lián)邦的仲裁者,是近代史上世界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眾多頭銜中的任意一個都可以讓拿破侖進入歷史教材,成為眾人學習的對象,何況這么多!
文中多出流露出作者對拿破侖的敬仰與熱愛之情:把他比作一頭雄獅,打敗普魯士為雷霆第一擊,向威靈頓的軍隊發(fā)起進攻稱為雷霆第二擊。他要將勝利的捷報作為醇美的烈酒,好讓身后的祖國和流盡了鮮血,惶恐不安的法國人民沉醉其中,等等。這是拿破侖的夢想,也是他努力為之實現(xiàn)的愿望。為此,文章寫道:拿破侖的作戰(zhàn)計劃從來沒有像這次那樣嚴謹細致,周密妥當。他的命令比任何時候都要清楚明白。他反復權衡了進攻的方案,而且也充分估計到了他所面臨的各種危險。
拿破侖考慮的那么詳密周全,結果卻功虧一簣,讀到這兒,我只能仰天長嘆:天不佑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的最關鍵的棋子——格魯希元帥出場了。
作者議論道:有些時候,命運之神也會出于一種奇怪的心理將自己交托于一個蕓蕓眾生中的泛泛之輩。當天降大任于這些渺小者身上時,他們內(nèi)心深處感覺到更多的是惶恐不安而不是慶幸不已。他們總是哆哆嗦嗦地與命運之神的垂青擦肩而過。這是對格魯希元帥的準確評價。
任用格魯希元帥之前,作者這樣描述拿破侖當時面臨的局面:他的手中已無可用之人,他的那些元帥們,一半死于戰(zhàn)場,其余幾位早已厭倦了無休止,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現(xiàn)在正意興盎然地呆在自己的家園中。于是,格魯希的出場就有點諸葛亮的味道了:奉命于危難之間。只是,他缺乏諸葛亮的殺伐決斷,由此導致拿破侖的失敗也是在所難免。
格魯希元帥有些彷徨不安地接受了這個命令。他從來不習慣獨立行動。他隱約從自己部下那些將軍的眼神中看到了對他的不信任。
滑鐵盧的清晨,拿破侖命令炮手們發(fā)起進攻,比預定的時間晚了兩個小時。而就是這兩個小時,恰恰是致命的兩小時!關乎拿破侖命運的一刻到了,從上午11時至下午1時,法國軍團不停地向著英軍高地沖鋒,雙方處于膠著狀態(tài),都渴望援兵的到來。兩位元帥都心急如焚、焦躁不安。此刻的格魯希元帥在哪里?
因為不知敵人所蹤,年輕的士兵正悠閑地、慢悠悠地行軍,他們好像正行進在一個和平的國度中。當格魯希感覺到腳下的地面突然傳來一陣輕微的顫動,也聽到大炮的聲音,知道戰(zhàn)爭已經(jīng)開始了。軍官們不斷請求出戰(zhàn)時,這位元帥卻有些猶豫不決,他習慣了服從命令,膽怯地死死抱定一紙命令不放,而無視眾多軍官們的請求。
讀到這兒,我想起《孫子兵法》中寫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格魯希元帥能夠違抗拿破侖的命令而去參戰(zhàn),那歷史定當重寫?上а!我又想起另一句俗語:出身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是啊,古往今來,有缺陷性格的人物誤了多少大事:馬謖因輕敵而導致失街亭,張飛因魯莽而被部下所害,等等,不一而論。
面對固執(zhí)的格魯希元帥,熱拉爾懇請帶自己的一支部隊和一些騎兵去奔赴戰(zhàn)場。格魯希卻考慮了一秒。
然而這一秒,卻決定了他本人的命運,決定了拿破侖的命運和世界的命運。
拿破侖發(fā)起的四次進攻都無功而返,他準備發(fā)起最后一次決定性的沖鋒,他最后查看了一遍戰(zhàn)場態(tài)勢,在決斗中,他手中最后的預備隊——老近衛(wèi)軍,步履艱難地向著山崗沖了上去。歐洲的命運現(xiàn)在就看這個山頭的得失存亡了。
法國戰(zhàn)敗了,消息傳遍各地。而格魯希元帥對此卻一無所知,任然不折不扣地,忠實地執(zhí)行著那道讓他追擊普魯士軍的命令,雖然他也有關惴惴不安,忐忑不安。但......
拿破侖失敗了,法國戰(zhàn)敗了,這一切都歸因于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物——格魯希元帥。由此,我想起了三國時曹操的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滑鐵盧的一分鐘》讀后感【篇二】
《滑鐵盧的一分鐘》說的是小人物格魯希如何被推上歷史漩渦的中心又如何錯失了上帝給予他成為英雄的機會的。這個平庸的人以他的平庸斷送了拿破侖的所有夢想。
內(nèi)容梳理:1815年,拿破侖從被囚禁的厄爾巴島重返巴黎,重登皇位。歐洲各國連忙組織了強大的聯(lián)軍,準備鎮(zhèn)壓拿破侖。拿破侖決定趁聯(lián)軍尚未真正集結成形時分而治之,于是定下了先打?qū)λ{最大的比利時方面的英、普聯(lián)軍。戰(zhàn)斗于6月16日下午二時打響,法軍主力7萬人首先同普軍主力8萬人交戰(zhàn),拿破侖另派5萬兵力牽制英軍,他希望能夠把英、普軍隊切開,然后各個擊破。在法軍的猛攻面前,普軍立即潰敗,向布魯塞爾撤退。拿破侖明白普軍雖被擊敗,但并未被消滅,于是抽調(diào)了一支部隊由格魯希指揮,追擊普軍,以防止其與英軍會合。
擊潰了普軍的拿破侖,親率大軍轉(zhuǎn)攻英軍,聽到普軍戰(zhàn)敗的英軍害怕孤軍作戰(zhàn),便迅速撤退到滑鐵盧方向,英法兩國軍隊在滑鐵盧展開決戰(zhàn)。這時,被拿破侖擊潰的普軍重新集結,兵分兩路,一種增援滑鐵盧附近的英軍,一路直接圍攻法軍右翼。而格魯希仍在離滑鐵盧只有三小時路程的地方尋找普軍,但一直沒有找到。6月18日上午十一時,決定歷史進程的時刻到來了。激烈的戰(zhàn)斗使雙方傷亡慘重,英軍已無力支持,法軍也疲憊不堪,雙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軍——這時誰的援軍先到,誰就是歷史性會戰(zhàn)的勝利者。這的確是極其關鍵的歷史時刻。黃昏時分,終于從遠處飛馳過來大隊人馬,雙方都在祈禱上帝: 來的是自己人!那支部隊越來越近,雙方終于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飄揚的是普魯士軍旗! 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沒有援軍的法國軍隊最終潰敗。
就在滑鐵盧戰(zhàn)役打響時,格魯希的部隊就聽到一聲聲沉悶的炮聲不斷傳來,感到大地在腳下微微震動。他們立即意識到重大戰(zhàn)役已經(jīng)開始,由于找不到普軍,所以格魯希的幾名下屬急切地要求格魯希命令部隊“趕快向開炮的地方前進”,增援拿破侖。對此,格魯希只考慮了一秒鐘,就強硬地宣布自己的決定,在拿破侖撤回成命以前,他決不偏離自己的責任,前去增援。對這決定歷史的一秒鐘,茨威格感嘆道:“這一秒鐘決定了整個19世紀。而這一秒鐘全取決于這個迂腐庸人的一張嘴巴。”“倘若格魯希在這剎那之間有勇氣、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顯而易見的信號,那么法國也就得救了。”“在塵世的生活中,這樣的一瞬間是很少降臨的。當它無意之中降臨到一個人身上時,他卻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于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茨威格總是將一個大的歷史事件落實在一個個很具體的人物身上,他更相信是偶然的人站在那個注定要發(fā)光發(fā)亮的位置上的作用。似乎歷史只是一個隨時可變幻的舞臺,演員的出色與否決定了腳本的全部內(nèi)容,當格魯希執(zhí)意要按照刻板的軍令行事而不顧、不去想自己的皇帝正面臨怎樣的一種困境的時候,一切都結束了。他沒有意識到,他有過做主角的機會,而他卻白白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