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生活中,時間是瞬息即逝的一個點,實體處在流動之中,知覺是遲鈍的,整個身體的結構容易分解,靈魂是一渦流,命運之謎不可解,名聲并非根據明智的判斷。一言以蔽之,屬于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于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zhàn)爭,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后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
讀《沉思錄》是一種折磨,如一碗味道怪異的湯,在口腔內充塞之際,只覺胃內一陣陣的酸水泛出,卻又不得不入喉,仿佛相聲里御賜的“珍珠翡翠白玉湯”。試舉一例:“沒有一個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對那個人發(fā)生。同樣的事情發(fā)生于另一個人,或是因為他沒看到他們的發(fā)生,或是因為他表現一種偉大的精神而使他保持堅定和不受傷害。那么無知和欺瞞竟然壓倒智慧就是一種羞愧。”如此佶屈聱牙,讓人懷疑《沉思錄》何以作為經典流傳千年。
在現世中存活的蕓蕓眾生們,整日里為了蠅頭小利狗茍蠅營,為了金錢和物質的享受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殊不知,靈魂先于身體早衰是一件讓人羞愧的事。浮生若夢,一切的虛名甚至身后的名聲都將不復。不要以為你將活一千年,死亡時刻在窺視著你。當你活著的時候,當你的行動在你力量控制范圍之內的時候,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值得你真正為之努力的東西。佛說涅磐,上帝說你可以上天堂,是否真有所謂的靈魂,在人死之后變得輕靈超脫?“如果靈魂繼續(xù)存在,大氣怎么無窮地容納它們呢?大地又怎樣容納那些古往今來被埋葬的人的尸體呢?在此正像這些尸體在保持一段時間之后變化一樣,不論它們變成什么樣子,它們的分解都為別的尸體騰出了空間,那移入空氣中的靈魂也是如此,在繼續(xù)生存一段時間之后便被改變和分解了,通過融入宇宙的一種再生的智慧而獲得一種如火焰一樣的性質,以這種方式為到達那里的具肉的靈魂騰出地方。”這是馬可·奧勒留對靈魂繼續(xù)存在的這種假設給出的回答。
《沉思錄》是一部感傷的著作,感傷隱藏在文字背后那個無法過自己理想生活的靈魂。盡管奧勒留以高貴的姿態(tài)來描述心中的哲學,以永恒的道德與理性指引人生,然而人生終究不能完全納入理性的軌道。奧勒留站在羅馬帝國衰亡的十字路口上,即便縱馬揚鞭撫平四海,也無法挽回日落的結局。
當無法改變的現實使我們裹足不前,人要做的是遵循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保持樸素、善良、純潔、嚴肅、不做作、愛正義、崇敬神靈、和善、溫柔、致力于所有恰當的行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為他人的行為所左右,這是奧勒留應對的措施,退回到內心中沉思。他的功過也許要歷史學家做更系統(tǒng)的論述,然而面對現實的壓迫,一個高尚靈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們動容。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將迅速的衰朽,那些目擊其分解的人們不久也將逝去。活得最長的人將被帶到和早夭者同樣的地方。”斯人已逝,沉思仍將繼續(xù)。
靈魂的事,歸根結底不過是浮生一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