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xí)錄》由王陽明弟子所記,是王陽明問答語錄和論學(xué)書信的簡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習(xí)錄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傳習(xí)錄讀后感【篇一】
卷上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的觀點。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回答有關(guān)知行合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學(xué)的內(nèi)容、意義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體現(xiàn)了王陽明晚年的思想。作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傳習(xí)錄》是一本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書。其中包含儒學(xué)、理學(xué)、佛學(xué)、心學(xué)等多種學(xué)問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獨特的哲學(xué)觀點,即“致良知”學(xué)說。他倡導(dǎo)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認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認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觀點,圣賢們教育人們知行,并不是簡單地教人們?nèi)绾握J識、如何實踐、其目的是要恢復(fù)知行的本體。。知行如何分得開?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識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領(lǐng)會了這一點,就應(yīng)該明白,只說一個知,已經(jīng)自然有行存在;只說一個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領(lǐng)會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會真的體會到知行的意義。這是需要不斷地磨練和自我反省才能夠了解的。王守仁這樣說的,別人教你終究不能領(lǐng)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鍛煉方式才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賢的大體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敘述罷了;蛟S我們達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這樣的不斷學(xué)習(xí),不斷探索,我們也會不斷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時代里,人對本源的的探索不斷減少,人的心里也不斷浮躁而趨向于物質(zhì)。所以在如今的社會王守仁的精神看起來更加珍貴。
王守仁雖貴為圣賢,博覽群書,博學(xué)多才,屢立奇功。但為人謙虛而不焦躁,為人好學(xué),其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人,在他看來,在于態(tài)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話:“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謙讓,就會得到好處;而互相攀比,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卻很少。王守仁的許多言語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樸實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為這些近乎完美的素質(zhì)成就了他的功勞,而他也無私的將這些想法觀念傳播給他人,而現(xiàn)今社會的“雞湯”和他比較實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體現(xiàn),其:“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對得起“為善去惡”這四個字。他的人性的觀點難道不可以被我們借鑒嗎?王守仁,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的人,圣人之名,當(dāng)之無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們現(xiàn)代人的傳承與堅守,對這個幾百年前的人物,我們應(yīng)該向他致敬!
傳習(xí)錄讀后感【篇二】
玉華閱讀完《王陽明最神奇的心學(xué)》及《知行合一王陽明2》后繼續(xù)學(xué)習(xí)王陽明的書籍,選了這本由王陽明撰著的《傳習(xí)錄》來閱讀,堅持與大家分享讀后感。
讀到前言的知行合一,說到王陽明認為知行關(guān)系是兩者的辯證統(tǒng)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玉華也在思索,人的任何實踐活動都必然以人的認識作為指導(dǎo),而人的任何認識都必然依賴于將認識付諸實踐后才能得到驗證。就如王陽明所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掌握真知的目的在于實踐,不實踐便不能作有真知。玉華讀后更加堅定了要堅持將認知活動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具體實踐中發(fā)現(xiàn)真知。就如我們維愛的"悅讀"項目的成長需要堅持知行合一才能走得更遠!
玉華讀到第12頁徐愛與王陽明的對話:徐愛說"古人把知和行分作兩件事,也只是要世人明白,一方面去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這樣功夫才能有著落之處。"王陽明說"你這樣的理解反而是背離了古人的意思了。我曾經(jīng)說過,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實;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結(jié)果。如果能夠領(lǐng)會,只要說到知,行便包含在里面了;只要說到行,知也包含在里面了。古人之所以將知和行分開來說,只是因為世間有一類人,懵懂懂懂、任意而為,完全不加思考,只是任意妄為,因此才要提出知的概念,這樣才能讓他們做得恰當(dāng);還有一類人,整天空想,不肯切實躬行,全憑主觀臆測,因此才要提出行的概念,這樣才能讓他們知得真切。這是古人不得已而提出的補偏救弊之說,如果能夠領(lǐng)會真意,只要一句話便已足夠。現(xiàn)如今的人卻將知與行分作兩邊,認為必然是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如今我若只是講習(xí)討論如何去做的功夫,等到知得真切之后才去行,必然會導(dǎo)致終身一無所成,也終身一無所知。這不是小病小痛,而是由來已久。我今日提出"知行合一",正是對癥下藥。但"知行合一"的說法也并非我憑空杜撰出來,而是知與行的本來面貌即是如此。如今你若明白我為何如此說,即便將知行說成兩回事也無妨,本質(zhì)上則還是一回事;如若不明白我為何這么說,即便將知行說成一回事,又有什么用呢?只不過是說些無用的話罷了。"
玉華讀到第30頁,說到王陽明教導(dǎo)他學(xué)生孟源的。孟源有個毛病就是自以為是。有一天,一位學(xué)友向王陽明談自己修養(yǎng)的近況,請王陽明指正。孟源在旁邊對那個學(xué)友說"你才剛剛達到我以前修行的水平。"。王陽明知孟源的老毛病又來了。王陽明想借此教導(dǎo)孟源,說"你的老毛病又來了,這是你人生中最致命的病根!就像方圓一丈的地里種了一棵大樹,雨露滋潤,土壤栽培,只是滋養(yǎng)這棵大樹的根。如果在這棵大樹周圍種些好的莊稼,上面的陽光被樹葉遮蔽,下面的土壤為樹根纏繞,這些莊稼怎么長得成呢?只有砍去這棵大樹,將樹根拔得一干二凈,才可以種植這些好莊稼。如若不然,任憑你如何努力耕耘栽培,也不過是滋養(yǎng)這個樹根罷了。"玉華讀完王陽明對孟源說的這句話后,感嘆王陽明對孟源的用心良苦的同時也在反省自己有沒有犯了孟源的老毛病。玉華憶起前幾年自己剛拿到駕駛證1年多一個星期就自告奮勇獨自往返清連高速的經(jīng)歷,F(xiàn)在玉華回想也被自己當(dāng)時的沖動而汗顏。第一次上高速,玉華有個死黨千叮囑萬叮囑玉華開車要小心,還叫了人在旁邊督導(dǎo)玉華。第一次無驚無險,一路順暢從清遠開往連州,又從連州開回清遠,玉華又興奮又激動,高興極了!以為自己有經(jīng)驗了。此事過了不到一個月后,剛好連州當(dāng)時有一個"血腥"殺人案,受害者的家屬需要關(guān)懷和心理疏導(dǎo),玉華接到任務(wù)后刻不容緩,自己單刀匹馬"直殺"現(xiàn)場。當(dāng)天處理好一切后下午四點半左右就從連州往清遠回程,玉華想想時間還早,應(yīng)該無問題吧。但是,一出連州城就開始下雨,起初毛毛細雨,后來越下越大,玉華只能慢慢開,由連州到陽山開了兩個鐘頭,天色漸漸黑了,玉華又餓又累,見到到陽山南站趕緊往那里靠。下了車,買了兩個粽子狼吞苦咽地吃了起來,還擔(dān)心自己不夠體力喝了一瓶紅牛飲料,做下伸展運動,舒展筋骨,準備再挑戰(zhàn)從陽山回清遠的高速路。這個時候,有幾個中年男士,在玉華附近,左看看,右看看。玉華平時看上去似乎比實際年齡年輕些,像個女青年。玉華心里開始有些害怕,難道玉華遇到劫匪了,回想以前剛?cè)肼蓭熕鶗r主任叫玉華整理的那些刑事案件的檔案資料,那些血淋淋的犯罪過程,觸目驚心!玉華馬上意識到必然要盡快脫離現(xiàn)場。玉華扮作慢條斯理地不慌不忙地打電話,并大聲地故意地與電話那邊說"喂,XXX派出所所長啊,好好,你們幾分鐘就到了,是不是,好的,那我也岀發(fā)了,那一起集中啊!馬上到!"玉華說完,飛快地跑回自己部車,一啟動油門,"呼"的一聲,往清遠方向強奔!在陽山路段,非常大霧,不到三十米的距離,根本就是朦朧一片,玉華只能像螞蟻一樣慢慢地慢慢地開,公路兩邊黑壓壓的山,沒有半點燈光,死沉沉。玉華只是自己一個人,很擔(dān)心剛才那幾個男士開車追上來,加上周圍環(huán)境惡劣,自己開高速又沒有經(jīng)驗,玉華手心也出汗了,但有一種聲音自己反復(fù)告訴自己,玉華"挺住、挺住……"。開了差不多1個鐘后終于在第三條車道上見到了一部拖著沉甸甸貨物的三卡車。玉華見到它超興奮,見到大卡車后面暗黃的后車燈覺得很溫暖很溫暖,心里想,終于見到車了!玉華之后就一直緊跟著這部大卡車后面,"不離不棄",又開了差不多兩個鐘,離清新區(qū)越來越近了,出了高速口,見到黃坑那邊的萬家燈火,玉華終于舒了一口氣,車停在自己家樓下時,玉華的眼淚拼命地掉,看看手表已經(jīng)是晚上10點多了。從這件高速事件中,玉華知道自己犯了孟源的老毛病,自以為是,過高估計了自己開高速的能力?招牡暮趟肱e頭向天,充實的禾穗則低頭向著大地的。玉華不想做舉頭向天的禾穗,以此為鑒!謙遜是玉華需要歷練的克己功夫!讀古人的書籍真好,可以學(xué)習(xí)古人的智慧!
讀到第33頁,陸澄與王陽明的對話。陸澄問:"靜守時感覺不錯,但遇到事情就感覺不同。為何會如此?"。王陽明答:"這是因為你只知道在靜守中存養(yǎng),卻不努力下克制私欲的功夫。這樣一來,遇到事情就會動搖。人必須在事情上磨煉自己,這樣才能站得穩(wěn),達到無論靜守還是做事,都能夠保持內(nèi)心安定的境界。"玉華讀到這里時沉思王陽明對陸澄說的話。玉華有個老師也說過"靜下來才有福"。是呀,靜下來才有福!玉華也浮燥過,也無奈過,那種心累的感覺不好受。記得前幾年剛開始組織公益活動時,玉華沒有老師,沒有伙伴,當(dāng)時就是靠一個"勇"字和一個"做"字。四年即將過去,玉華組織及參與的公益活動已經(jīng)超過兩百多場,也凝聚了一批熱心公益的好伙伴。玉華靜下心來回想這四年的歷程,酸甜苦辣樣樣俱存。王陽明教導(dǎo)陸澄說"靜"需要在事上練。玉華似乎也聽到了王陽明在引導(dǎo)玉華要"靜"下來,有些人及有些事情急不來,也不能急,就耐心地等吧。寧靜致遠,關(guān)鍵一個"靜"字。玉華想到除了"靜",如果要心平氣和,工夫在于一個"定"字!
有人問王陽明:“安靜無事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不知道冷靜處理了,這是為什么?”王陽明說:“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靜養(yǎng),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體的事情上多磨煉自己,才能做到靜亦定,動亦定。所以,你必須在事上多磨煉自己,讓自己見識多了,歷練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亂,能夠從容處理。而如果你只是愛靜,愛空想,那是葉公好龍,遇事依舊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修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王陽明說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將“心學(xué)”精華凝成這4句話。他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這是“天理”,在“情感未發(fā)”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但是,當(dāng)我們產(chǎn)生意念活動的時候,就會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差別。玉華在思索,當(dāng)惡念抬頭時,人的判斷往往會出現(xiàn)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xiàn)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dāng)作善,或把善當(dāng)作惡,這時“良知”就會出現(xiàn)錯誤,例如就好像在不適合的時間段"愛"上了一個不應(yīng)該愛的人。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氐綗o善無惡的狀態(tài)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只有格物致良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可以把愛放在心里,祝福他,這也是一種至"愛"的表達方式!玉華感悟到:心本來是沒有善惡之念的,當(dāng)有善有惡的思維時,那是自己的思想活動了。如果自己有良知,就會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留下善去掉惡,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自己。
玉華讀到第116頁,說到王陽明在來信中寫道"真正具備了某種認知便會去實踐,不去實踐便不能叫作認知,這是告誡學(xué)者要切實用功、腳踏實地去實踐才行。如果真認為行就是知,恐怕專注于探求本心,不顧事物的道理,必然會有不明白、無法理解的地方。"玉華反復(fù)讀了幾次,越來越認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說法。玉華幾年前就拿到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當(dāng)時考這個證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可以把律師的理性與心理咨詢師的感性整合起來服務(wù)個案。剛開始,玉華從心理咨詢網(wǎng)接一些簡單的心理咨詢來解答,選擇的是公益,沒有任何咨詢費。堅持了一年多,解答了幾千條咨詢,也積累了一些實踐經(jīng)驗。之后一邊咨詢,一邊堅持再學(xué)習(xí)。走了幾年之后,慢慢地可以有選擇性地收取了一些咨詢費用。玉華想想,如果當(dāng)時只是拿了證而沒有運用起來,那么就是知行不合一了。玉華感悟:認知達到真切篤實的地步就是實踐,實踐達到明覺精察的地步就是認知。真切的認知就是實踐,不去實踐便不能稱之為認知。
玉華讀到第165頁,王陽明說到"澄明之心是不動的",是因為它來自心之本體的自然明覺,所以不曾動,動了便是妄;"煩亂之心也可以使心體澄明",是因為心之本體的自然明覺未嘗不在其中,只是有所動,不動便是照。說無妄、無照,并非將妄心當(dāng)作照心,將照心當(dāng)作妄心。把照心當(dāng)作照,把妄心當(dāng)作妄,這依然是有妄與照的區(qū)分。有妄與照的區(qū)分就是將心一分為二。把心一分為二,心體便有所停息。沒有妄與照的區(qū)分就不會有二心,沒有二心,心體就不會停息。玉華讀到這里時被卡住了,不是很明白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也產(chǎn)生了一些疑惑:王陽明說的"澄明之心是不動的",難道是因為遵循天理,所以說它是靜的嗎?"煩亂之心也可以使心體澄明",難道是因為良知未嘗不在煩亂之心當(dāng)中?既然說是煩亂之心,那么良知對于它來說就是澄明的,而對于澄明之心來說就是煩亂的。妄動與停息有什么區(qū)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