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頭》,這部小說出自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評現(xiàn)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這部小說也屬于批評現(xiàn)實小說類型。下面是語文迷網整理提供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
《高老頭》讀后感_篇1
讀完《高老頭》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觸是:多么可憐的父親啊,多么可悲的現(xiàn)實啊!而書后的幾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人間的真情,美好的愛情,父母的親情……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錢面前顯得是那樣蒼白無力。” 是的,在19世紀上半期的巴黎社會中,人與人的那種金錢關系實在是太普遍了。這令我們感到多么的悲哀啊!
《高老頭》這本書,以巴黎社會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資本主義的金錢社會百丑圖,是資本階級的真實寫照。書中寫出了這么一個故事—— 一個父親(高老頭)高里奧把畢生的心血傾注在了兩個女兒身上,但最終卻因為貧窮,被女兒拋棄,直到臨死兩個女兒誰也不愿來看自己的父親,帶著遺憾病死在醫(yī)院黑暗的病房里。在父親下葬那天,連塊埤也是兩個大學生當了手表資助的。他以前是那么富有,可結局卻如此的悲慘。
高老頭的父愛,讓兩個女兒踏入上流社會,卻也正是由于他的溺愛,使兩個女兒拋棄了他。“6點鐘,高老頭遺體下了墓穴,周圍站著女兒家中的管事。拉斯蒂涅出錢買來的簡短祈禱詞剛念完,那些關事便與神父消失得無影無蹤。”即使在高老頭的葬禮上,他的女兒也沒來看他一眼?蓱z的高老頭!還有他那可憐的父愛,在燦爛奪目的金錢面前,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最終也只能折服在金錢腳下。
有人說,高老頭的女兒太可惡了。但我認為,如果高老頭對女兒的愛轉化為教育而不是寵愛,那么女兒現(xiàn)在應該懂得珍惜父愛,應該懂得如何善良、真誠待人。然而,許多人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一個心地善良、毫無城府的人能在上流社會中立住足嗎?
高老頭的遭遇是許多當時社會中人們的一個最真實的縮影。他的結局是法國貴族社會失去人性的一種殺戳。他生前的光輝帶著痛苦與回憶,永遠藏在那座孤獨的墳墓中……
而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高老頭唯一的朋友,那個原本正直善良的拉斯蒂涅,后來也因禁不住上流社會和金錢的誘惑,蛻化成不顧一切去弄錢的野心家。“他看著墳墓,灑下了年輕人最后一滴眼淚。這是神圣的感情在一個純潔心中逼出來的眼淚,一滴剛落地便立即飛到天上的眼淚。”這滴眼淚在那個金錢社會中是多么難能可貴?墒窃谶@滴真誠的眼淚過后,“他貪婪的目光停留在旺多姆廣場的柱子和安伐里特宮的穹頂之間,那里便是上流社會的區(qū)域。面對這個喧囂的蜂窩,他眼中熠熠放光,似乎要把那里的蜜汁一口吮盡。”即將上演的又是金錢之間的交易和為了金錢不顧一切出賣自己的種種悲劇。 對于現(xiàn)在,過去的那個巴黎社會已不復存在。但其實,它那時種種的一切,仍潛伏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中。對于拉斯蒂涅,我不禁感嘆:人啊,為什么那么經不起誘惑呢?我想這與人的本性有關吧!
《高老頭》這本書使我真正了解到:擁有權力獲得利益只能帶來片刻的歡愉,不是永久。我們應該學會主宰金錢而不是被金錢主宰。并且,在做每一件事前,都問問自己的良心,因為如果你一不小心出賣了他,那么良心的譴責將讓你得不到好下場。再者,作為父母,對兒女的愛要適當,不能過分寵愛。
《高老頭》讀后感_篇2
這些天,我與父母共同閱讀了19世紀的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所著的《高老頭》,感觸很大。這部偉大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以及人與人之冷酷的金錢關系,讀來讓人震撼,同時也為巴爾扎克對社會的深刻揭露而慨嘆。
故事發(fā)生在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巴黎。主人公就是高里奧老頭和拉斯蒂涅,此外還包括伏脫和鮑賽昂夫人。這四個人各自有著不同的經歷,卻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一個共同的社會現(xiàn)象——金錢對社會的決定性作用,它誘人墮落,它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酷無情,它導演出一幕又一幕的人間悲劇。高里奧原是面粉商。大革命時期,他趁災荒年搞囤積,大發(fā)了一筆橫財。為了讓兩個女兒攀上一門好親事,他把自己大部分財產分給了她們。可是,兩個女兒眼里只有錢,不過兩年,就把父親從自家趕出來,可憐的高老頭不得不去租住破舊的公寓。20年間,他把自己的心血和財產都給了兩個女兒,可最終卻像被榨干了的檸檬殼一樣被女兒們丟棄。直到死,兩個女兒為參加舞會都不愿見自己父親最后一面,讓他含恨而終。這樣的社會,哪兒還存在道德理想?金錢才是全社會的統(tǒng)治者,得之者勝,失之者敗。而作品另一個主人公拉斯蒂涅,更是經歷了一個墮落的過程。在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生活所形成的強烈對比之下,他的性格慢慢發(fā)生了變化,貧富差距不斷刺激著他的欲望,最后抵不住金錢的誘惑,走上了資產階級野心家的道路。作品中所描寫的這些世態(tài)炎涼,讓人驚嘆,促人深思。
誰能夠說當今社會不存在這樣的事實?多少人一旦走向社會,就禁不起金錢和各種利益的引誘,最終充當了金錢的奴隸。貪污受賄,敲詐勒索,偷盜搶劫……不都是為了錢嗎?可是最后落得什么下場呢?不過是整天的恐慌,度日如年,最終還要面對陰暗的牢籠,遭世人唾罵。為什么我們總是如此不小心,落入了金錢的圈套呢?為什么要被它牽著鼻子走呢?難道我們就不能主宰錢財嗎?能!當然能。“錢不是萬惡之源,只有當你過分地,自私地,貪婪地愛它時,它才是萬惡之源。”可見只要堅持正確的人生觀,正視錢財,堂堂正正地做人,就不會陷入金錢的泥沼。
我們不應當對生活過于苛求,應該珍惜好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對于錢,更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其實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在于擁有絢麗多彩的生命,認識到這點,我們才會活得更加坦蕩,更加快樂。
《高老頭》讀后感_篇3
最近幾天,品讀了巴爾扎克的《高老頭》。跟大部分人一樣,我對高老頭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對其兩個女兒的所作所為痛恨不已!可憐的高老頭,傾其所有的愛于其女,最終卻落個分文不剩,連入殮的尸衣的錢都沒有的悲劇下場!多么可笑!這些,讓我難以忘記。
大革命時期,依靠大饑荒成為暴發(fā)戶的高老頭,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愛傾注到了兩個女兒身上,想方設法滿足她們的一切欲望。后來,他把財產平分成兩份,給了每人八十萬法郎的嫁資。金錢換來了如意的婚事:大女兒阿娜斯大齊嫁給特•雷斯多伯爵,進入了貴族社會;小女兒但斐娜找了銀行家紐沁根作丈夫,成了闊太太。結婚之初,高老頭還是女兒家的座上客,但后來竟被女婿們攆出家門,只好住進了破破爛爛的伏蓋公寓。
兩個女兒偶爾也會光顧父親的居所,可目的是利用父女關系,不斷榨取父親僅有的財產。在兩個女兒的輪番搜刮下,高老頭當盡賣絕,一文不值,從公寓里最好的二樓搬到了最破敗的四樓,并在那里貧病交加。
高老頭之死正是這幕家庭慘劇的高潮。他臨死時想見女兒最后一面,然而,不管他怎樣哭天喊地,女兒還是沒來。這時,高老頭才悟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真理:“錢可以買到一切,買到女兒。”他終于含恨而死。
讀完《高老頭》,我掩書而思......
世界上有多少個阿娜斯大齊和但斐娜,有多少棄父母于不顧的不孝子女!如:八旬老母在母親節(jié)被養(yǎng)女驅逐出門;臺灣一名60多歲的老翁遭棄養(yǎng),窩居在一個3平米的小棚屋里。當他撥通女兒的電話時,女兒的語氣里滿是不耐煩,一直強調自己是已嫁之人,又有小孩要撫養(yǎng),不愿看望自己的父親。由于老翁行動不便,吃喝拉撒都在那個僅有3平米的小棚屋里解決,所以屋內充滿一股難聞的味道;諸如此類的不孝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
中國向來注重孝道,關于孝這個話題的名言更是比比皆是。如“百善孝為先”,百孝經,還有一些關于孝順的歌曲。
另外,《史記》中也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啟蒙老師,是天下最疼愛自己的人。倘若沒有父母的撫養(yǎng),自己能從一棵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嗎?世間最可報答的人是誰?依我看就是父母親。自己本事再大,官職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過河拆橋。正如一首詩中寫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huán)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 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乳恩。養(yǎng)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白費心。”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怎能承望他愛別人呢?
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從這些不孝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這些至理名言中學習孝順父母。須知道,能跟父母一起生活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要記得:生養(yǎng)之恩大于天!從現(xiàn)在開始吧,珍惜陪伴父母的一分一秒,莫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