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小時候常聽老一輩的人說,這天千萬不能到處亂跑,尤其是晚上,不然輕則生病大則。以下這些禁忌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寒衣節(jié)15大風(fēng)俗禁忌,希望有所幫助!
寒衣節(jié)重要習(xí)俗
1、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
2、放河燈
河燈一般就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寒衣節(jié)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燒寒衣
也就是準(zhǔn)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fā)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4、吃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qū)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jié)吃面的習(xí)俗習(xí)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yǎng)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
5、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dāng)?shù)客龉?jié)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fàn),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jì)念他。
6、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nèi),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7、逆糍
在惠州傳統(tǒng)的風(fēng)俗中,“十月朝”是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傳統(tǒng)的祭牛節(jié)。在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種叫“逆糍”的傳統(tǒng)食品;葜萑苏J(rèn)為,牛為人類辛勤勞動了一年,要慰勞慰勞牛。
除了做些逆糍供奉牛神外,還有一些農(nóng)戶將菜葉包裹著逆糍來喂牛,祈求它身強體健。剩下的逆糍除了自己吃外,還會送給親朋好友。久而久之,這逆糍就成了惠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tǒng)食品之一。
8、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燒!边@是一句客家俗語,說的是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畢,勤勞的客家人會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做成應(yīng)節(jié)食物糍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吃糍粑最過癮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區(qū)陰寒潮濕,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大伙圍坐一團。將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漸漸鼓脹,嘰嘰作響,表皮微微隆起后像個大包子。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騰出,用口撕咬外酥內(nèi)軟外黃里白,似一個“金包銀”的糍粑拿在手里軟乎乎的,但千萬要注意避免燙了口舌。
9、餃子
洛陽有話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zhǔn)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概_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
民間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來源于醫(yī)圣張仲景,他看到嚴(yán)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面包了驅(qū)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yǎng)搭配,能起到進補養(yǎng)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diào)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
10、穿冬衣
舊時候,寒衣節(jié)這天是換季的日子,當(dāng)母親的會把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穿上,這樣既能防止感冒,又能體現(xiàn)母愛和家庭溫暖。現(xiàn)在雖然不用穿棉衣了,但是也要注意增減衣服,適應(yīng)氣候變化。寒衣節(jié)后氣溫會逐漸下降,要多穿些保暖的衣服。
11、試取暖
寒衣節(jié)后天氣會越來越冷,所以人們會在這一天試取暖。有的地方會生火堆,在火堆旁邊烤火取暖,并且唱歌跳舞。有的地方會用炭火爐子,在爐子上煮茶或者煮餃子,餃子是寒衣節(jié)的傳統(tǒng)食物之一,象征著團圓和溫暖。
寒衣節(jié)十五大禁忌
1、忌半夜晾衣服
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shè)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2、忌披頭散發(fā)睡覺
鬼月,到處都是在外游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fā),小心被它們誤認(rèn)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3、夜游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游,更加不要去偏遠或者人少的地方,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4、忌半夜慶生
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5、忌說“鬼”字
在寒衣節(jié)普渡時,最好謹(jǐn)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6、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余,自然會對你不利。
7、忌亂拍他人肩頭
民間認(rèn)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寒衣節(jié)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8、忌將筷子插在碗上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鬼魂來與你分享食物。
9、床頭忌掛風(fēng)鈴
因風(fēng)鈴會招陰。
10、忌偷吃祭拜的祭品
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11、忌輕易的回頭
當(dāng)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否則會有麻煩。
12、忌下水游泳
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dāng)替死鬼,以便投胎。
13、忌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容易吸引鬼魂的注意。
14、晚上出門忌呼喊名字
夜游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鬼魂記住你的名字。
15、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找麻煩。
寒衣節(jié)各地風(fēng)俗
1、晉
晉南地區(qū)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晉北地區(qū)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2、洛陽
洛陽話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zhǔn)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油膏肥膩,操作間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
市區(qū)、偃師、宜陽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燒。待到十月初一這天,瞅著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撒一個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游魂路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新安縣另有講究:新出嫁的媳婦逢十月初一,得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廟祭祖者,還得奏起鼓樂助興。
3、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它是用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一般是一張紙破三條或四條。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則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則印上紅色圖案(一般均為牡丹、菊花、蝴蝶的連續(xù)圖案)。也有用素色紙的?傊,只是象征性的東西。有的把這些寒衣紙剪成衣褲狀,有的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焚化。還有的更為講究的富人,則是請冥衣鋪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襖、皮褲等高級冬裝。不論用什么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一并裝在包裹內(nèi),供罷焚化。
宅府門第,在祠堂里設(shè)奠;一般人家則將包裹當(dāng)成主位,在堂上設(shè)奠,多以三碗水餃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鮮果品、滿漢糕點、冷葷熱炒,均無定例。焚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次序行四叩首禮(謂“神三鬼四”)。祭罷,或送墳地,或在門口焚之。老喪一律不舉哀。
4、魯
魯中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為無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魯西南一帶,寒衣節(jié)上除了準(zhǔn)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制作紙扎供陰間娛樂。
5、南京
南京地區(qū)送寒衣,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里,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當(dāng)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獲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嘗新。其實,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xiàn)。
6、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這句老話最早就來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時候,老百姓們就有送寒衣的習(xí)俗了,每年天氣逐漸變冷的時候,人們都會穿上保暖的衣服,而這個時候也應(yīng)該為死去的親人們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們都會用紙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寫上名字和地址,為死去的親人焚燒。
7、南京
南京的人們在十月初一這一天,將各種顏色的紙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裝在一個紅色的紙袋里,寫上死去的親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紅色的紙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燒,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記掛,保佑親人。有的人們還會用收獲的糧食做一些羹來讓親人們嘗新。
8、洛陽
在洛陽有一句古話:“十月一,油唧唧”,這句話是說,在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初一這一天,人們會炸一些食物,包餃子,用這些食品來供奉祖先,由于這些食物比較肥膩,因此會弄得“油唧唧”。在洛陽,部分地區(qū)的人們不去墳頭燒寒衣,而是在家門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燒寒衣。在十月初一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時候,人們會抓一把土,在家門口撒成一個圓圈狀,然后焚燒寒衣來祭奠祖先。一些熱心的人們還會到十字路口,為沒有后人的死者焚燒送去寒衣。
9、山東
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初一,也是山東人為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日子,他們會將自己秋收的物品為死去的親人供上,向祖先報告一年的豐收成果。除了這些之外,他們也會用彩紙剪成衣服,為祖先焚燒,表示“十月一,上墳燒寒衣”的意思,為死去的親人送去過冬的衣服。在山東的淄川地區(qū),他們除了上墳祭祖之外,在傍晚還會到野外的路口,為那些沒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10、山西
在晉南地區(qū),人們習(xí)慣用五色紙做成衣服,然后在紙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說為去世的親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讓他們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而在晉北地區(qū),人們講究用五色紙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種御寒物品,有的人們還會用紙做一套房屋,有門有窗,為死者焚燒,非常精致美觀。
寒衣節(jié)的來歷傳說
有關(guān)寒衣節(jié)的來歷,版本有多種,最早的是來源于周朝的臘祭日,這天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而時間恰好在農(nóng)歷十月一日,而在之后的《詩經(jīng)》、《唐大詔令集》、宋代的《歲時雜記》、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場》中都有記載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內(nèi)容,清朝的《帝京歲時紀(jì)勝》有具體提到“寒衣節(jié)”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1、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后,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fàn),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后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jù)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nèi)外便將農(nóng)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jié)”!笆鲁跻粺隆,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fēng)俗。
2、商人促銷伎倆
還有說法,認(rèn)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銷伎倆。據(jù)不完全可靠消息,這個精明的商人生逢東漢,乃是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人——蔡倫的大嫂。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xué)造紙。蔡莫是個急性子,工夫還沒學(xué)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jié)果造出來的紙質(zhì)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的廢紙發(fā)愁。
眼見就得關(guān)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了個鬼主意。一天深夜,驚天動地的鬼哭聲沖出了蔡家大院。鄰居們嚇得不輕,次日一早,趕緊跑過來探問究竟,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見當(dāng)屋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里忽然傳出了響聲,慧娘的聲音在里面叫道:“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好半天才回過神兒來,上前打開了棺蓋。只見一個女人跳出棺來,可不是慧娘是誰?那慧娘搖頭晃腦,高聲唱道:“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她死后到了陰間,閻王發(fā)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眾小鬼,小鬼們都爭著替她推磨——有錢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蔡莫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說:“我沒給你送錢。 被勰镏钢紵募埗颜f:“那就是錢!在陰間,全靠這玩意兒換吃換喝!辈棠宦牐R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
夫妻倆合演的這一出雙簧,可讓鄰居們上了大當(dāng)!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fù)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就賣光了。由于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3、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nóng)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jīng)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yīng)天時,他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時,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曰:“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昂鹿(jié)”由此而來。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還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jīng)商、求學(xué)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guān)懷。
寒衣節(jié)的風(fēng)俗習(xí)慣你知道嗎?
寒衣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jié)”、“冥陰節(jié)”,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同時,這一天也標(biāo)志著嚴(yán)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guān)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jié)習(xí)俗變遷
古時,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長率領(lǐng)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興旺。節(jié)日當(dāng)天,則由族長帶領(lǐng)家族中的男姓,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前祭拜,叫“上大墳”。
現(xiàn)已改為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一般是餃子)“上小墳”了。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xí)俗已淡化,許多人特別是城里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寒衣節(jié)歷史沿革
1、周朝
相傳寒衣節(jié)起源于周代,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節(jié)日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抖Y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間內(nèi)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nóng)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節(jié)標(biāo)志著嚴(yán)冬的到來,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guān)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对娊(jīng)·豳風(fēng)·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jié)。
2、北宋
北宋時期,寒衣節(jié)的習(xí)俗主要有兩個方面:授衣和燒衣。所謂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員賞賜棉衣,以示關(guān)懷。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錦襖三日!眳蜗U艿摹稓q時雜記》也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wèi)以上,并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燒衣即為逝者備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墳前燒掉!稏|京夢華錄》中曾這樣描寫京城開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獻故也。”從中可見,當(dāng)時人們對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視,在寒衣節(jié)到來前,冥衣店便備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們在十月一這天燒獻故人。
3、南宋
南宋時期,民間開始興起在十月朔日掃墓,并焚燒衣物。宋代周密《武林舊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類!敝猎瑢⑹乱蝗占老壬蠅灧Q之為送寒衣節(jié)!段鼋蛑据嬝q紀(jì)》:“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時令謂之送寒衣節(jié)。祭先上墳,為之掃黃葉!
4、明代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習(xí)俗進一步發(fā)展,寒衣也更加豐富多彩。明代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對當(dāng)時京城寒衣節(jié)的情況作了較詳細記述:“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為了表示對逝者的尊重,當(dāng)時送寒衣也十分講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規(guī)格尺寸,并在上面鄭重地寫上故人的名字輩分;送的時侯還有一定的規(guī)矩:亡故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紙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則需用白紙裁剪。給新亡者送寒衣時,還要大哭一場,女人哭十九聲,男人哭十一聲。此外,寒衣必須燒得干干凈凈,據(jù)說有一點沒燒盡,亡者也無法取走。
5、清代
清代的寒衣節(jié)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舊俗,如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jì)勝·送寒衣》中說:“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钡谝(guī)模和所送物品上,卻較前更為講究,不但送衣服,還送鈔票。如在北京地區(qū),每年十月一以前人們就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即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買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種顏色的圖案,有的還把寒衣紙剪成衣褲狀。寒衣做好后,再裝進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燒。但不論用什么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由此可見,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視金錢的作用。
- 相關(guān)推薦
【寒衣節(jié)15大風(fēng)俗禁忌】相關(guān)文章:
寒衣節(jié)的禁忌10-26
寒衣節(jié)的民間風(fēng)俗10-26
寒衣節(jié)的風(fēng)俗食物10-26
寒衣節(jié)的來歷和風(fēng)俗10-25
寒衣節(jié)的四大禁忌11-27
各地寒衣節(jié)的風(fēng)俗習(xí)慣01-28
立夏的風(fēng)俗禁忌05-30
立夏風(fēng)俗禁忌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