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
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小學階段主要包括“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聯系,逐漸遞進,呈螺旋式上升。
數學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因此,今天主要從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語言三個層次和大家一起學習圖形與幾何部分第二學段(3-4年級)的課程內容。
一、在認識中培養(yǎng)數學眼光
數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通過數學的眼光,可以從現實世界的客觀現象中發(fā)現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第二學段中,需要培養(yǎng)的數學眼光包括抽象能力(量感)、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chuàng)新意識。現實世界中擁有紛繁的物體,而這些物體實質就是穿上“外衣”的數學圖形。因此,圖形的認識主要是對圖形的抽象。學生經歷搜集、觀察、比較的過程,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幾何圖形,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本質特征,感悟點、線、面、體的關系,積累觀察和思考的經驗,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例28圖形的共性與區(qū)別
通過相應的圖形認識四邊形,辨別其中的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和正方形。
[說明]讓學生通過直觀認識不同圖形,說出圖形的共性,知道這些共性與圖形命名的關系。例如,四邊形都有四條邊和四個角的共性,平行四邊形要求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長方形進一步要求四個角是直角,正方形進一步要求四條邊都相等。
第二學段中,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這些都是四邊形。在逐一認識這些圖形的特征后,應引導學生學會歸納、整理,例如借助直觀的集合圖來梳理圖形之間的關系,充分理解不同四邊形的共性與區(qū)別,形成空間觀念和初步的幾何直觀。
小學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并且新課標中著重提出了一個新的核心素養(yǎng)——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例如,圖形的面積教學要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觀感知面積的概念,經歷選擇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過程,理解面積的意義,形成量感。
二、在探究中建立數學思維
通過數學思維,可以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能夠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在圖形與幾何第二學段的教學中,應注重推理意識的培養(yǎng),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就可以在推理過程中認識。
例29通過作圖認識三角形周長
把三角形的三條邊依次畫到一條直線上,認識三角形的周長。
[說明]讓學生從認識三角形的周長入手,直觀理解什么是圖形的周長。具體方法:利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然后用圓規(guī)依次度量三角形的三條邊,首尾相接畫到直線上,得到一條線段,直觀感知這條線段的長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長,以及線段長度的可加性。
在圖形周長的教學中,可以借助用直尺和圓規(guī)作圖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長,感知線段長度的可加性,理解三角形的周長,進而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同樣,通過類比,感知圖形面積的可加性,進而推導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周長與面積的探索過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識。
三、在應用中發(fā)展數學語言
數學是一種描述與交流現實世界的表達方式,通過數學語言,可以簡約、準確的描述自然現象、科學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在圖形與幾何模塊中,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習慣,欣賞數學語言的簡潔與優(yōu)美,發(fā)展學生跨學科的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
例30圖畫還原:
打亂由幾塊積木或者幾幅圖畫組成的平面圖畫(如圖11),請學生還原,并利用平移和旋轉記錄還原的步驟。
[說明]通過實際操作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不僅能增加問題的趣味性,還可以讓學生感悟圖形運動是可以記錄的,甚至可以體驗選取最佳方案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設計時,可關注如下要點。
(1)完成還原積木的任務一定要從簡單到復雜。如圖11,先打亂四塊積木中的下面兩塊,讓學生經歷思考的過程。學生有了一定經驗后,可以打亂三塊或四塊積木,讓學生繼續(xù)嘗試。
。2)可以分小組進行。為了記錄準確,事先要確定每一個步驟的代表符號。
(3)小組活動時,可以先討論,確定一個大概的還原路線,然后操作驗證。
(4)小組成員共同操作,進行比較,驗證確定的路線。
顧志能老師在千課萬人中曾展示過一節(jié)精彩的“圖形的運動”練習課。在學習中,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得到切實提升。每次還原拼圖都讓學生去想象移動的路徑,并讓學生用實物操作演示,不適合操作的用課件演示。這樣的做法,促使學生不斷在想象圖形移動后的位置和圖形的運動軌跡,不斷強化其圖像知覺、運動表象,最終實現圖像想象能力的提升,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豐富的學習形式,如觀察、描述、畫圖、操作、猜想、實驗、推理、交流等,親身去“做數學”,去“再創(chuàng)造”數學,學生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情感得到有效激發(fā),數學學習的價值得到全方位的展現,空間觀念、應用意識得到充分發(fā)展。
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2
今晚xx英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的.個人體會和感悟。曹老師認為,教師日常教學中應該自覺摒棄假、大、空,應大小相宜安排教學內容,注重關聯搭配,具體問題具體突破,典型單元逐一改進。曹老師結合實例,重點與我們分享了六個教學改進的策略,引領我們走出誤區(qū),用實踐檢驗理論。正如曹老師所說,一線教師應該在紛繁復雜的教育術語面前,在眼花繚亂的教學口號面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3
今天晚上聆聽了曹培英老師《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的講座。曹老師從誤區(qū)與對策、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這三方面,與我們分享了教學改進的.個人體會。印象最深的是,曹老師揭示了目前教材使用的現狀:拋開課本、另搞一套。曹老師用“學習”兩字,讓大家體會到學習是書中學和做中學。教材是教學之本,應該活用教材,用出經驗,用出創(chuàng)意。教學改進的“秘訣”在于把吃透學生、吃透教材與教學經驗有機融合,堅持實事求是,實踐檢驗理論。
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4
今天有幸在線學習了曹教授有關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的講座,受益匪淺。提出的每條教學改進策略與案例結合,讓我充分感知到策略的有效性。隨著怎么兼顧差異這個問題的.提出,讓我頗有感觸,確實作為教師,這也是平時上課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曹教授用計算和應用的3個案例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如何教,學生應該如何學,最后總結出堅持口算天天練,堅持口編應用題,堅持訂正每日清三點,值得深思。
【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3-28
小學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2022的心得體會范文(精選7篇)09-02
小學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2022的心得體會(通用13篇)09-01
小學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2022心得體會(通用16篇)09-20
2022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范文(通用6篇)09-16
新課標數學心得體會02-20
新課標語文課程標準2022心得體會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