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經(jīng)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范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1
3月2日晚,高場辦事處積極組織全體機關(guān)干部在辦事處3樓會議室及時開展劉明剛違法違紀案件警示教育學習會,全會先由辦事處紀委書記夏華華同志介紹了劉明剛違紀違法的案例,黨委書記鄭瓊同志緊接著針對此案件進行了剖析,并從11方面對全處領(lǐng)導干部進行了一次遵紀守法的警示教育。
鄭瓊同志強調(diào)全體機關(guān)干部要引以為戒,提高警惕、時刻保持清醒、嚴以律己、廉潔自律,不斷筑牢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防線,信守承諾,堅守底線,嚴格規(guī)范用權(quán),做到正人先正已,在利益和誘惑面前信念堅定,時刻自警自律,慎獨慎微。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忠于職守、勤奮敬業(yè)。同時,辦事處紀委要充分發(fā)揮紀委監(jiān)督作用,對違紀違法行為一旦發(fā)生嚴肅查處絕不姑息,要切實打好防腐拒變的“攻堅戰(zhàn)、持久戰(zhàn)”。
全體機關(guān)干部也針對此次學習活動踴躍發(fā)言,結(jié)合工作談了個人的心得體會并紛紛作了表態(tài),在今后工作中要切實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文件精神,要以此次違法違紀典型案例為警示,堅決抵御各種消極腐敗思想的侵蝕,筑牢防變思想道德底線,從思想源頭遏制,加強個人修養(yǎng)、恪守從政的各項規(guī)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松懈。
根據(jù)市紀委要求,為進一步推動機關(guān)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2月7日,市人大常委會機關(guān)開展以“兩重一作”(重把政治關(guān)、權(quán)力關(guān)、金錢關(guān),重視思想、交往、家風,作好表率)為主題的劉明剛案件警示教育活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金萍、洪秀波、何偉、黃發(fā)軍、王文群參加會議。
會議傳達學習了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胡功民在全市黨政主職干部劉明剛案件警示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組織全體機關(guān)干部集中學習劉明剛案件警示教育學習資料,并開展專題討論。
李金萍強調(diào),全體機關(guān)黨員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守共產(chǎn)黨員的身份不褪色,做到理想信念不動搖,思想認識不滑坡,言行舉止不逾矩;要樹牢“四個意識”,向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 總書記看齊、向十八大以來黨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看齊,始終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堅持黨的領(lǐng)導,認真落實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要嚴守紀律規(guī)矩,始終把黨的紀律和規(guī)矩挺在前面,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嚴守廉潔紀律、嚴守工作紀律,做清正廉潔的好干部;要強化履職盡責,珍惜崗位、敢于擔當,做到調(diào)查研究不走過場、開展監(jiān)督出于公心、重大決定不謀私利,齊心協(xié)力做好人大各項工作和市委交辦的中心工作。會議還傳達學習了市紀委八屆二次全會精神。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2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后發(fā)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教育形勢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xiàn)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么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xiàn)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guān)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后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nèi)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jīng)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jié)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yè),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yǎng)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于上課,批改作業(yè),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閱讀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3
學習《教育學》,就知道我國有個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時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連一知半解都說不上。這學期,我認認真真地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認識了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書中先生指責現(xiàn)在的學校“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教和學分離了!毕壬岢觯骸叭欢虒W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現(xiàn)在的新課程思想,不正是從重教到重學的思想嗎?“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是看老師教得如何,而忽視了學生學得如何;蛘哒`解為只要老師教得好,學生就必然學得好。評價一堂課,也主要是看老師講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學生,也只是看學生是否與老師的講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師的責任在于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zhèn)鹘y(tǒng)!現(xiàn)在的新課改,其實就是回歸傳統(tǒng),回歸教育的真?zhèn)鹘y(tǒng)。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么些年來,教育上不斷提出新思維、新口號、新觀念,不斷地在搞著仿佛是在打破“傳統(tǒng)”的改革。一會兒素質(zhì)教育,一會兒新課程,一會兒創(chuàng)造性學習,一會兒探究性學習,把我們的一線教師弄得暈頭轉(zhuǎn)向了,無所適從了。我們何不少提那么多口號,少拋那么多新理論新觀念,靜下心來,真正回歸傳統(tǒng),從孔子學起,從陶先生學起,從蘇霍姆林斯基學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號,新觀念,都從他們那里找得出來。
傳統(tǒng),有優(yōu)秀與糟粕之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是須我們永遠繼承的。不但要繼承,還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將其發(fā)揚、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溫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傳統(tǒng)中之糟粕,或稱之為習慣勢力、傳統(tǒng)勢力,才是改革的目標。我們的改革,不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會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歡摧毀一切,然后重來。結(jié)果糟粕未除,而優(yōu)秀傳統(tǒng)卻蕩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談到:“學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員,他所做的整體為教書,他所用的法子為教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書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lǐng),除書以外,就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里的學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傳統(tǒng)中的糟粕,也就是習慣勢力。習慣勢力雖然惡劣,阻人進步、礙事發(fā)展,但它真是強大得很,難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講之現(xiàn)象,八九十年前是這樣,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這樣:學校里的一些先生,我們叫他們教書匠,他在學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書。他全然不管學生怎么學,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學生就怎么學。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東西之外,便沒有其它可教,學生便沒有了其它可學的內(nèi)容。先生們不準學生看課外書,不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不給學生接觸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學生除了一心只讀教科書、一切只為考高分外,便沒有了其它。老師除了教課本知識,就沒有,或很少教給學生做人處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師,這本活的教科書的作用沒有體現(xiàn)出來。學生們從老師身上學到了什么?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xiàn)。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shù)膽B(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苯處熡小安黄珢蹖W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wěn)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jié)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chǎn)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碧招兄壬@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余,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quán)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绷P非愛,害也。作為現(xiàn)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眲游洌馕吨處熥陨淼氖。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guān)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xiàn)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guān)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xiàn)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chǎn)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4
校推廣新教育已經(jīng)很多年了,從我20xx年來到這所學校開始,就在聽“新教育”的各種活動、理念。大致瀏覽了這本書才知道學校進行的各種活動源于新教育,比如晨誦、卓越課程的研發(fā)和實施、每月一個活動主題、營造書香校園等。新教育實驗源于朱永新教授1999年讀到一則故事萌發(fā)出對教育的理想,按我的理解,新教育實驗就是有共同教育夢的一群人在探尋,在行動,這群人有教育管理者、老師、家長。
我心中也有這樣的夢想,讀了這本書后我知道了新教育這樣的目標:
。1)是學生享受成長的樂園;
。2)是老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平臺;
。3)成為學校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途徑;
。4)走出一條我國基礎(chǔ)教育發(fā)展的路子。
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是我們的教育理想。
我們平凡的工作如何能撐起這樣大而空的理想,我們的肩膀如何能擔起這份重擔。在一陣熱血后我們剩下些什么?值得我思考。新教育的哲學基礎(chǔ)就是: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這句話適合我,適合學生,也適合家長。而我作為老師應該堅持什么?具體行動是什么?對于新教育我應該改變些什么?這本書給了我答案:教師行為的改變,新教育主要是通過倡導教師撰寫教育日記、教育敘事、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實現(xiàn)的。我要牢記這句話,平時教學的感觸很多,大多都在辦公室的閑談中消耗了,說過算一遍,寫下來才是專業(yè)發(fā)展,是教育的智慧,是教育的幸福。只有在多種形式的教育寫作中反思總結(jié)自己的教育行為,教育才會有收獲,才會有奇跡。
追尋理想超越自我才不是一句空話。重視精神狀態(tài),倡導成功體驗是新教育實驗的心理基礎(chǔ)。我也常常在想:對于小學生,他的學習生涯才剛剛開始,如果不幸被列為差生的行列,孩子接下來幾年的生活該有多灰暗,多沒希望啊,他的精神狀態(tài)會是怎樣的?我的眼前立馬出現(xiàn)了一棵即將曬干的小草,可嘆、可悲!新教育強調(diào)的是師生潛能的開發(fā),我們不當蠟燭,我們自信能幫助這樣的孩子,獲得師生的共同進步。
新教育的四大改變,也是四個追求:
一是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即教師臉上有笑容,追求教師充滿激情的追求總結(jié)的發(fā)展;
二是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即教師的成長帶動學生的改變;
三是改變學校的發(fā)展模式,都和書香校園關(guān)系密切。
四是改變教研的科研范式,我們的科研上不能影響決策,下不能解決學校的教育問題,離現(xiàn)實教育問題越來越遠,要這樣的科研只是裝門面。
新教育理想下的科研關(guān)注鮮活的教育生命,怎么關(guān)注?
(1)關(guān)注教室里發(fā)生的事情;
(2)關(guān)注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
我讀到這里,對新教育不在有霧里看花的朦朧感,感覺新教育不是嘩眾取寵的空理論,他從改變教師精神生活,改變學生生存狀態(tài)出發(fā),是校本科研的新范式,是屬于走自己教育生活的新路子。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5
新教育提出的五大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這個有用的東西自然包括知識、技能等,但落實在學生的一生中,我認為首要有用的對人的一生影響最為深遠的應該是學生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縱觀新教育的十大行動,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營造書香校園是為了養(yǎng)成學生讀書的習慣, 師生共寫隨筆是為了養(yǎng)成學生思考總結(jié)的習慣, 聆聽窗外的聲音是為了養(yǎng)成學生學習交流的習慣, 培養(yǎng)卓越口才為了養(yǎng)成學生正確表達溝通的習慣,締造完美教室是為了養(yǎng)成學生愛美創(chuàng)造美的習慣……也只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我們的卓越課程才能高效地開展,我們的家校合作共建才能落在實處!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shù)沒有讀書的習慣、缺乏獨立思考總結(jié)的習慣、不會溝通交流。因為閱讀量少從而缺乏審美向善的素養(yǎng),他們就不會懂得在樓道追逐打鬧大聲喧嘩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總結(jié)的習慣,他們才會在學習中過多的依賴老師、家長,不能做到在沒有老師家長的監(jiān)督下去主動積極地學習。因為沒有學會溝通交流,所以在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時不能學會換位思考、不能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導致好多極小的矛盾不能及時化解,最終釀成更大的危害,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影響。
所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動最核心的一點實際上就是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就是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
什么叫習慣?習慣就是一個人在后天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一種自動化、下意識的思維方式。它具有可塑性、穩(wěn)定性、自動性的特點。正因為習慣是后天影響的,且具有可塑性、穩(wěn)定性、自動性的特點,我們老師對學生的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才有可能,從而也體現(xiàn)了我們老師在學生一生的成長中對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的。
我們聽很多名校老師的公開課中,總是被課堂上學生敏捷的反應、流暢的語言所折服,內(nèi)心中不自覺的在埋怨自己學生的愚鈍;我們也親身感受過一些幾千人的大校在學生的組織下有秩序的在舉行升旗儀式,那種肅靜井然讓我們不禁羨慕這些學生的日常行為的文明,但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些優(yōu)秀的學生背后無不浸潤著老師和家長對他們一點一滴的良好行為教育的培養(yǎng)。
“我們不能光在秋天的時候羨慕別人果實的豐碩,而不去體會別人在春天播種時的辛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我想:我們?nèi)裟茉趯W生的春天注重他們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那么,一兩年后我們也定會享受到收獲萬顆籽的歡悅。
我們要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導師,而不是只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老師;我們教學生知識,這只是做了他們的老師,我們培養(yǎng)了他們的好習慣,這才是做了他們的導師。若干年后,只做學生老師的人會被無數(shù)個老師所替代,因為你說做的是無數(shù)的老師都能做到的;而做了學生導師的人,你的教誨永遠指引著他前進,你的名字也將永遠被學生銘記!
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在物質(zhì)的擁有上被世人輕視,但我們一定要在精神的擁有上讓世人尊重!“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教師的幸福感也應該就在這里吧!
要想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避免思想上的短視行為。 我們不能只是流于行政執(zhí)行,只是為了完成學校或者某一部門下發(fā)的任務,而在思想上對于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根本的認識。
就一節(jié)課而言,我們大多數(shù)老師在開學初沒有詳細的給學生講清自己課堂上的要求,或者沒能在以后的課堂上去具體落實這些要求的執(zhí)行情況,而是進了課堂就開始急急忙忙講課,永遠只是在做一個忙忙碌碌毫無頭緒的老師,忽視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重要,殊不知我們只有勤“磨刀”才能快“砍柴”;這種“磨刀”看似繁瑣,但對你的教學生活是必要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要不然,作為老師的你將會永遠生活在學生的壞習慣帶給你的陰影中!
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僅僅只是盯著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我們更應該把眼光放長遠,把思考進行得更深刻一點,試想想:我們認為可有可無的小學一年級入學前兩周的入學教育,中學、高中、大學進校前的軍訓,其目的都是在有意識在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既然這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在思想上重視不在行動上落實養(yǎng)成教育呢?
同時,作為老師,我們又應該把眼光放近一點,有道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的學生連走路慢步輕聲、不隨手亂扔垃圾、不在公眾場所大聲喧嘩、懂得見了老師主動問好、明白在集會時保持安靜是對老師的一種尊重等等這種一個“小屋子”都不能打掃干凈的行為都不能做到,將來怎么可能成為“掃天下”的人才?
有這樣一個哲理故事,有一天,一位哲學家?guī)е牡茏觽儊淼綍缫吧献詈笠徽n。哲學家說:“你們已經(jīng)不用再學什么了,這里有很多雜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這些雜草的方法,這就是我的最后一道試題!
弟子們面面相覷,他們知道老師一直在研究深奧的真理,因此乍一聽到如此簡單的問題,反而不知道該怎么辦。片刻后,其中一個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绷硪粋弟子說道:“利用鋤頭的話會更輕松一些!弊詈笠粋弟子的答案更加簡單:“燒掉就可以了!
哲學家靜靜地聽完他們的答案,站起來說:“課上到這里,你們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一年后再來這里相聚!
一年中弟子們用各種方法除去了地里的雜草,可過不了幾天草又長了出來,反復幾次草都不能徹底除干凈。一年后,弟子們帶著疑惑再次相聚,發(fā)現(xiàn)原來的地方不再是雜草叢生,而是變成了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弟子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只想告訴他們“如果想除掉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種上莊稼!
同樣我想說的是:我們要想改掉學生的壞毛病,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培養(yǎng)他們的好習慣!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范文(精選5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