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教學設計及反思(人教版一年級上冊)
發(fā)布時間:2017-7-5編輯:互聯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本課生字,會認“辶、”2個偏旁。
2.了解“遠”和“近”“有”和“無”等是反義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課所學生字,能夠按筆順準確、規(guī)范地書寫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教師批注
一、誦讀兒歌,激發(fā)興趣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不少兒歌,今天我給大家背誦其中的一首:“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這首兒歌是首謎語詩,誰知道謎底?(手)
2.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首謎語詩。(課件出示配圖詩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多媒體課件展示山水畫,引導學生整體觀察圖畫,然后再由遠到近地觀察,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
2.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描繪的優(yōu)美情境中。
3.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詩歌,畫出文中生字。
4.學生自由認讀,要求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就請“拼音”朋友幫忙。
5.誰會讀這些生字?(指名讀,師正音)
重點指導:“聽、聲”為后鼻音;“還”在課文中讀hái。
三、誦讀古詩,理解詩意
1.讓學生自由讀詩,同桌間互相讀一讀。
2.模仿詩人遠看山,近聽水。
(1)請學生扮演詩人,看黑板上掛圖中的山。
師:現在你看這畫中的山,有沒有看到它的顏色?(遠看山有色)
(2)隨文教學生字“色”:讀準字音,記住字形,理解字義。(色:顏色,課文指景色。)
(3)請學生到畫前聽聽流水。師:你聽到流水的聲音了嗎?為什么?(沒有,因為這是一幅畫,不是真的流水。)
(4)小結:是啊,因為是畫,所以說“近聽水無聲”。
(5)教學“遠近”:“遠”和“近”是一組反義詞,說說怎樣能記住這兩個字!盁o聲”是什么意思?“無”的反義詞是什么?(有)
(6)教學生記生字“聲”。強調字形:“聲”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7)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注意節(jié)奏。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3.感悟詩歌情境。
(1)春天已經過去了,許多花都已經凋謝,可是課文里卻是怎么說的?(出示:春去花還在)為什么?
(2)要是鳥停在樹枝上,人來到鳥的面前,鳥會怎么樣呢?(受到驚嚇,飛走了)
(3)讓學生自由舉手模仿詩人,走近畫,做趕鳥的動作。
師:小詩人,這回你有沒有看到鳥兒飛走了呀?為什么?課文是怎么說的?(出示:人來鳥不驚)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行。(朗讀時要注意節(jié)奏)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4.出示掛圖,根據畫面提示背誦課文。
5.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一幅畫,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的美麗的畫呢!
四、指導書寫
1.師指導學生書寫本課生字。
水:共四筆,第三筆撇和第四筆捺分開,不要連成一筆。
去:第二筆豎在豎中線上,筆順為。注意不要發(fā)倒筆。
2.學生自由練寫,師巡視指導。
[教學反思]
本課以“畫”這個謎語的謎底為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在教學本課時,由學生已知的謎語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課文,同時又為猜出謎底作了鋪墊。分句解析詩歌,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歌寓意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感受語言文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