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發(fā)布時間:2017-6-13編輯:互聯(lián)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學理念都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也在不斷的更新,課堂上教學的形式也在走向多樣化,動手操作多了,發(fā)揮交流多了,表現(xiàn)展示多了,課堂時常是一幅忙碌的場面,可是靜下心來想一下,我們的課堂還是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存在的:有的課堂在合作和活動的背后,透露出一些形式化的傾向,學生內在的情感并沒有被真正的調動;有的課堂一味追求生成和精彩,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性。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是不是該反思呢?課堂四十分鐘學生究竟學會的多少內容?我們的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究竟如何呢?作為一名長期在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就談一談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做法和想法。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
教師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決定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擺正心態(tài),敬業(yè)樂業(yè)。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yè),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反之,在工作中就沒有動力,把工作視為一種痛苦,就沒什么創(chuàng)造性可言了,自然就不會在教學中有什么建樹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肯定不好!耙o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边@是以前我們教師的理念,F(xiàn)在的社會,知識更新迅速,教師有一桶一成不變的死水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隨之我們教師的理念也應給發(fā)生變化“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長流水!边@長流水從何而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學習新的專業(yè)知識,多吸收新的教學理念,多閱讀一些關于教學專著,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
二、教師要吃透教材和學生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上要師生共同發(fā)展,課堂效果才能達到雙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并不難,那就要求教師要熟透教材,做到備課時備學生。
首先,教師要對自己所帶的班的學生有個徹底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只有做到這一點,教師上課才能因人而異,因文定教,進而把握好教學的“量”、“度”。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了解學生,是制定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難點,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需要。
其次,要熟透教材。我們聽過不少名家的課,為什么能夠吸引學生,不僅僅是他們的知識淵博,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教材了解的十分透徹。一次聽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老師的課,他說:“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課文都能熟練地背誦,就連你錯了一個標點符號,我都能知道!边@雖然不能說明很深奧的道理,但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靳老師對教材的熟練程度。怪不得他們的課總能吸引住學生,原來是他們對教材熟悉透了。只有教師對教材熟練了,才能根據(jù)課標要求,結合學情,仔細分析,理出教材特點,確定教材定位標準,努力做到所教教材力求簡化要求,想方設法降低難度,做到要求簡化而不降低標準,難度降低而不降低質量。也就是說,教師對教材駕輕就熟,課堂上才能做到深入淺出,游刃有余,這樣才能吸引住學生。
三、改變教師的觀念
呂淑湘說過:“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根本問題是語文教師的問題。”盡管素質教育的口號提了這么多年,但效果不盡如人意,老師們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被應試教育占據(jù)著。我們的教師已經習慣了原來的老一套,纏著學生,多用時間,根本不會去考慮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去換來高效率的結果。因此,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
首先,思想要有所轉變。新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chuàng)新的教育,創(chuàng)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創(chuàng)新教育需要滲透到各科教學中。語文課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對本學科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注入活水,它才有發(fā)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把創(chuàng)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并且為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仨倌暾Z文教育,潮起潮落,路轉峰回;縱觀當代語文教壇,波詭浪譎,山重水復。林林總總的語文教育思想,五彩斑斕的流派風格,標新立異的觀點主張,可能使你“亂花漸欲迷人眼”、“沉醉不知歸路”。眾聲喧嘩中,我們不能泥古媚俗,不能盲目隨從;而要博采眾長、推陳出新,有自己的判斷、鑒別和思考。因此語文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傳授,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鼓勵學生多動腦、多疑、多發(fā)現(xiàn);在閱讀與寫作方面要大膽嘗試、探索,出新成果;要讓學生完成從“學答”到“學問”的轉變;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其次,要課堂教學理念!耙恢Х酃P一張嘴”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近年來,多媒體技術迅速發(fā)展,廣泛地運用于各個領域,其中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多媒體技術通過多樣的媒體手段,在改革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上所起的功效,有目共睹,確實給教學帶來了便利和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知道,多媒體技術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大量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這些材料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比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新型玻璃》一課時,講到夾絲玻璃的特點時出現(xiàn)了一個詞“藕斷絲連”,如果只憑教師空洞的說教,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就較大,于是,我采用多媒體技術,把生活中的藕被切斷后里的絲還是連著的畫面呈現(xiàn)給了同學們,同學們看后心境豁然開朗,對夾絲玻璃的特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當然多媒體的運用要講求實際效果,不能只是簡單演示,走過場。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總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涉及的面很寬,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影響,還有各種教學手段的制約。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有多嘗試一些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多研究教育教學對象的需求,學會調控應變,善于總結、反思,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