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第二課時教學(xué)實錄
發(fā)布時間:2017-2-14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一、教學(xué)目標(biāo)
1、講述“推敲”一詞的歷史典故,理解一段文壇佳話。
2、練習(xí)運用推敲文字。
二、文本界定:作為定篇,理解故事本身
三、教學(xué)設(shè)計
(一)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xué)習(xí)第9課《推敲》,這個詞語現(xiàn)在的意思是什么?
生:寫詩和作文時斟酌文字叫推敲。
師: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學(xué)習(xí)這篇課文就要把這個故事原原本本地講好。講故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簡單地講,另一種是具體地講。我們先來做第一件事情。誰能用三句話,把這個故事概括出來。因為上節(jié)課是國慶之前講的,所以老師還是給一點時間,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認(rèn)真地讀一遍,讀完之后,再來概括。
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能用三句話來講清楚這個典故?
生:有一天賈島訪友未遇,留下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第二天,騎著毛驢返回長安的路上反復(fù)修改,竟然闖進(jìn)了韓愈的儀仗隊。韓愈幫他一起修改,最終確定以“敲”字為好。
(二)
師:接著我們來做第二件事情,要具體講好這個典故,首先必須知道這個故事跟一首詩跟哪個人有關(guān)系?
生:賈島。
師:課文是怎么介紹賈島的?
生:唐朝有個詩人叫賈島,早年因家境貧寒,出家當(dāng)了和尚。
師:還要知道這個故事跟哪一首詩有關(guān)系?
生:《題李凝幽居》。
師:老師請以位同學(xué)來讀課文第2段 。想想賈島為什么要題這首詩?
生:賈島去拜訪李凝沒有遇到,所以寫了一首詩,告訴朋友我來找過你了。
師:這叫以文會友。這里為什么用拜訪而不是訪問呢?
生:表示對朋友的一種真誠和尊重,一種恭敬的態(tài)度。
師:那么詩題中的“幽居”體現(xiàn)在哪里呢?
生: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
師:這叫幽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
生:讀。
師:還能再找一處來說明幽居嗎?
生: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住處。
師:這叫僻靜。
(三)
師:還記得賈島有一個雅號嗎?
生:苦吟詩人。
師:“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碑(dāng)然這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意思是說做一首好詩真不容易。古人還有“一字未安,繞室終日”“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蔽覀冞@位苦吟詩人賈島,為“斟酌一個字,沖撞儀仗隊”。請拿起筆來,認(rèn)真地默看課文的第三四兩段,到故事中去找一找,賈島的苦吟精神吧。
生:圈畫。
師:我們來交流一下,你從哪些詞句看出賈島的苦吟精神?
生:半路上,就開始斟酌推與敲。
生: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jìn)了長安城。
師:你來學(xué)學(xué)看呢?
生:表演。
生:“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彼喼笔莻書呆子。
師:這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
生: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jìn)了儀仗隊。
師:這個“竟然”說明什么?
生:他自己都不知道,說明很投入。
(四)
師:推敲這個故事不僅是歷史典故,還是一段文壇佳話。那是因為這個故事還牽涉到一個人。
生:韓愈。
師:從文字上看,韓愈可不是一個小官?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fù)硐掠娑鴣怼P腥、車輛都紛紛避讓。
師:韓愈當(dāng)時是一個京官,時任刑部侍郎,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公安部副部長。照例沖撞這樣的大官要治罪的,可韓愈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來分角色朗讀一下這段文壇佳話。
師生分角色朗讀。
師:誰來說說看,為什么說是一段文壇佳話?
生:非但沒有治罪,還幫賈島修改敲定。
師:一個是和尚,另一位是京官,和尚沖撞大駕要治罪,但韓愈沒有這么做。從中你看出韓愈是個怎樣的人?
生:寬宏大量。
生:知書達(dá)理。
師:韓愈不僅是個大官,還是一位--
生:著名的詩人。
師:詩人遇詩人,就有共同語言了。所以韓愈也幫著賈島一起推敲。思考再三,韓愈最后贊成用哪個字?他的理由有幾點?
生:有三點,一是敲門表明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二是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三是讀起來也響亮些。
(五)
師:好了,現(xiàn)在要講好這個故事,需要講清楚(指板書)
生:賈島--《題李凝幽居》--苦吟“推”“敲”--韓愈推“敲”(三點理由)
師:下面就用兩分鐘時間練習(xí)講好這個故事。
生:練習(xí)講述。
師:既然現(xiàn)在的推敲一詞是指斟酌文字,那么我們一起來學(xué)著推敲幾個詞語。(出示習(xí)題4)
生:暢所欲言。
師:拓展閱讀“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
板書:
推敲(斟酌文字)
歷史典故 文壇佳話
賈島 《題李凝幽居》 苦吟“推”“敲” 韓愈推“敲”
詩人 和尚 拜訪 半路上 京官 著名詩人
一邊……一邊…… 1、2、3
不知不覺
竟然 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