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卵石說些什么話》教學設計 (鄂教版六年級下冊)
發(fā)布時間:2017-9-26編輯:互聯(lián)網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卵石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卵石的有關知識。
教學準備: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1、出示圖片,引導說話:
同學們,看,這是什么?誰能挑你最喜歡的說一說它們的模樣?
2、出示句子,指導朗讀:
3、質疑導入:
這些卵石在蕩漾的浪花中不斷眨動著眼睛,向你訴說著自己生命的歷史呢!而這些故事必須用特殊的語言才能讀出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卵石的語言。--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想一想,河邊的卵石向我們說了些什么?
2、指名交流:
我們是從西方流來的,我們還要和江水一同到東方去。
我們的母親是花崗巖大山。
我的媽媽是鐵礦,只要挨著咱們的兄弟一個個找去,就能在上游找到她。
卵石的形狀告訴我們它們到底走了多遠的路。
卵石的大小排列告訴我們它和水流的關系。
3、小結:
自述、轉述。
4、人們是怎么讀懂這些語言的呢?
三、學習第六自然段:
1、學生默讀思考:
2、指名交流:
它們像是屋頂?shù)耐咂频模瑢訉盈B疊地一塊斜靠著一塊,把身子傾斜的一面朝向上游,而把蹺起的一頭指著下游。在古代干涸的河谷里,人們就是根據(jù)這種排列,來確定河流的方向的。
1)人們是根據(jù)河中卵石的排列從而知道它們來自何方。
2)是一種怎樣的排列?
看圖理解像屋頂瓦片似的。
那河中的卵石是怎樣排列的呢?
3)這種判斷你認為正確嗎?
3、分組讀這個自然段。
4、小結:這個自然段,我們抓住描寫卵石的句子去理解了卵石的訴說。文章在敘述的時候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說明卵石排列的方式,通俗自然,淺顯易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說明文的特點,認識科學小品文的特點。
2、培養(yǎng)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說明文的特點,并學會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教學準備:
教學設計:
一、導入。
“這些故事必須用特殊的語言才能讀出來。讓我們也來學習這種語言吧!”中的“特殊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二、繼續(xù)學文。
1、第一種卵石以它們“身子傾斜的一面朝向上游,而把翹起的一頭指著下游”的排列方式告訴人們,它們來自祖國西部的大山里,江河的上游,并將隨著河水流向祖國的東方。自由朗讀第7-9自然段,想想第二種、第三種卵石向我們訴說了什么?你是怎么讀懂的?
2、它們分別是用什么語言告訴我們的?能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嗎?
3、自由朗讀課文第10-11自然段。思考并討論:在這兩個自然段里,卵石又向我們訴說了什么?你是如何讀懂的?
4、討論并交流:“特殊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小結:“特殊的語言”指卵石在沙灘上傾斜的樣子,身上的顏色、鑲嵌的礦物顆粒以及它們的形狀、光滑程度、大小等。卵石正是用這些無聲的特殊的“語言”向人們講述自己的生命歷史,我們要聽懂它們的訴說,就應該懂得這些知識,養(yǎng)成仔細觀察和認真分析的好習慣。
三、比較閱讀,體會科學小品的特點。
1、出示說明語段:
卵石是經過很長的時間逐漸形成的。卵石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巖石風化、崩塌階段:即高山上的巖石經過風化,崩塌分裂成碎石。這些碎石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來到了上游的河道中。第二階段是巖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運和磨圓階段:即流水碎的小巖石搬運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長距離搬運過程中,受到水的沖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達下游的巖石就變成了光滑圓溜的卵石。
2、指導學生讀懂這在段話。重點抓住“風化”、“崩塌”、“搬運”、“沖刷”、“摩擦”和“碰撞”等動詞。
3、對照課文,找出上文與課文內容相關聯(lián)的語句。
4、比較課文與本段文字在表述同一內容時的用語有什么不同。
5、總結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