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看牽?椗恰方虒W設計 (西師版六年級上冊)
發(fā)布時間:2017-8-9編輯:互聯(lián)網
【教 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訓練默讀文章和概括課文要點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詩歌、神話傳說增強說明效果的特點;初步掌握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事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由對天文現(xiàn)象的介紹而引起的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初步了解有關的天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教學重難點】 1.訓練學生默讀文章的能力,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訓練學生概括課文要點的能力:文章介紹了哪些天文知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3.讓學生掌握科學小品文的特征,了解有關的說明萬法,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的特點。 4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學會在讀書(包括讀無字書:觀察自然、考察社會、思考人生)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說:以上教學重點中,第l、第2重在培養(yǎng)實踐能力,第3重在傳授知識,第4重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比較而言,第2、第4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要解決好這兩個教學難點,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根據(jù)初一學生的特點,不能提過高的要求,二是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自讀--質疑--釋疑--練習。 2.自讀課文--一討論問題。 媒體設計 可用實物展示介紹天文學知識的一些畫面,還可用多媒體課件顯示銀河系中的一些大體現(xiàn)象。 教學時數(shù):2課時。【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當科學還不發(fā)達的時候,人們往往借助想像,來解釋未知的世界,于是便有了美麗的神話傳說。世世代代的人們在神話傳說的欣賞中又不斷獲得了靈氣、智慧,漸漸地擁有了揭開未知世界神秘面紗的本領,未知世界的面貌一個個地顯露了出來,科學誕生了。而那些美麗的神話傳說退出了認識世界的舞臺,留在了文學的園地里,繼續(xù)供人欣賞。在科學發(fā)展的道路上,一些文學作品起過很大的作用。有關牽?椗堑纳裨拏髡f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臥著牽牛織女星》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其主要任務是介紹一些天文知識。文章的題目用杜牧《秋夕》的詩句,不僅顯得有文學色彩,更重要的是點明說明的對象--牽?椗。 作者葉至善,科普作家,曾任《鐘山》副主編,著有科普作品集《科普雜拌兒》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文章脈絡。 ①自己整理課文中的生字詞。 ②整體感知,通讀課文,了解大意,分析結構,歸納層義。 A.默讀課文,全文約2500字,要求學生不指讀、不出聲、不回視,在5分鐘內讀完。讀完課文,合上課本。 B.用簡潔的語句,概述文章的大意。 C.結合課后練習一、二,理清全文結構。 第一部分(1一5):介紹中外有關牽?椗堑纳裨拏髡f; 第二部分(6--10):說明涉及牽牛星、織女星和相關的天文學知識; 第三部分(11):概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注:所引的杜牧詩作為第1段) (解說:①讓學生“擴大識字量”,積累詞匯量,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打好基礎;②從整體上感知課文,讀懂課文,抓取信息,概括大意,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掌握略讀課文的方法和簡要概述課文大意的能力,落實教學目的1)。 2.討論問題,梳理課文內容。 ①作者說明牽牛星、織女星和天文學知識,為什么先從杜牧的《秋夕》詩和中西方有關傳說寫起? 明確:第一層次的理解:比較一下文章前后的語言,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前部分形象生動,后部分平實準確。之所以這樣,是由表達的內容決定的。前部分介紹中外有關牽?椗堑纳裨拏髡f,是想像的產物;后部分說明的是天文知識,是科學考察的結果。文章去掉神話傳說的內容也可以獨立成文,但加上形象生動的神話傳說的介紹,能使讀者增添閱讀興味,增長文學知識,還能引起人們探求事實真相的渴望。第二層次的理解:前部分說明人們對牽牛織女星無法獲得真知,只能編些故事,到后來才有了科學的說明。盡管認識牽?椗堑倪^程是漫長的,但人們終究認識了它。因此,文章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為了反映人們認識事物的進程,同時,也使文章顯得完整:介紹神話傳說,說明科學知識,概述人生思考。 (注意:只要說得有道理,都應肯定。) ②文章哪些地方能體現(xiàn)“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的特點? 明確:以詩引文,讓人在詩的意境里,順著宮女臥視的目光,仰著清淺銀河兩旁的牽牛織女星;對西洋人關于織女星傳說及其名畫的敘述,漢為生動形象;中國關于織女星的傳說,想像奇特而合乎情理,在神的世界里反映人間的情感;對杜牧詩的解說是現(xiàn)實中的人借用神話傳說表達心境;文章第5段介紹。牛郎時,雖不及上文生動形象,但也都是描述性語言。 ③第4段首“前面抄錄的詩也就是這樣的一首”,“這樣的一首”怎樣理解? 明確:是指不能體會農人們當初創(chuàng)作牽?椗枪适卤緛淼囊鈭D--誰怠惰,誰就該受懲罰。 (解說:①讓學生在總覽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理解,使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落到實處;②落實教學重點2,訓練學生概括文章要點的能力;③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3.學生朗讀課文第l~5段。 要求:用比較舒緩的語氣,讀出神話傳說的美感來。 (解說:訓練學生正確朗讀說明文的能力;在朗讀中力。深對第一部分的整體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個別朗讀,然后相互切磋。) 這堂課中,我們自己整理了字詞,訓練了默讀的能力,還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對文章的第一部分內容做了充分的了解,收獲不小。 (解說:讓學生回憶課堂教學內容,起到鞏固的作用,)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杜牧的《秋夕》。 2.熟讀課文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比較,說說兩部分的語言表達有什么不同? 3.閱讀后兩部分,提出自己解決不了的疑問。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情況 二、研習課文 1.檢查課文第二部分的朗讀。 2.討論: ①說明天文知識的語言表達與介紹神話傳說的語言表達相比有什么不同?是怎樣體現(xiàn)的? 明確:介紹神話傳說的語言生動形象活潑,富有文學色彩,說明天文知識的語言則相對顯得平實。準確、嚴密。文章第二部分之所以用這樣的語言表達,主要是為了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星球之間相距很遠。平實、準確、嚴密的特點是由文中所選用的說明方法來體現(xiàn)的。在說明織女星、牽牛星各自與地球的距離時,用列數(shù)字的方法。在說明光年時,采用了下定義。列數(shù)字、舉例子等三種說明方法。就是用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也有的地方用確數(shù),有的地方用約數(shù)。 (注意:這個問題的討論可分步實施。) ②文中說明了哪些天文學的科學知識? 明確:人說明兩顆星永遠沒有相遇的機會時,還說明了光年,距離太陽幾萬光年的星不計其數(shù),牽牛星、織女星都在移動;在說明銀河時,還說明了銀河系及其外銀河系。 3.學生質疑: ①根據(jù)題目,文章應說明有關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天文知識,為什么還要說到光年、星球無數(shù)、恒星移動、銀河系等天文知識呢? 明確:這些都是為了說明:“這兩顆星永遠沒有相遇的機會!便y河是隔著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天體,要說明牽牛星、織女星,也就自然要說明銀河。 ②第9段中,有些地方運用比喻手法,不也很形象生動嗎?這與記敘文中運用比喻手法有什么不同? 明確:說明文運用比喻手法,習慣稱為打比方,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給人生動形象的感覺,而是為了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而記敘文運用比喻手法則完全是為了行文的生動形象活潑。 ③究竟應怎樣理解“憑這點高明處,我們就不必嘆息生命的短暫和藐小了”這句話?明確:這一部分,引用蘇軾賦文名句,很有文學色彩。個體的人與宇宙相比,生命和智慧有限,實在渺小,但人類的智慧,卻可以穿越時空,研究宇宙,探求其奧秘,這是人類的高明之處。只要無數(shù)個體的人,世世代代研究宇宙,就會讓大自然造福人類。因此,作者最后一句話是在勉勵讀者愛科學、學科學。 (注意:對學生的疑問,可發(fā)動其他學生幫助解決,實在解決不了,老師作點撥。)(解說: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質疑,啟發(fā)學生釋疑,實行教學民主,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解決教學目的2、3和教學重點3、4。) 三、讀課文,歸納中心內容 要求:畫出每一節(jié)的關鍵句,聯(lián)系全文歸納文章的主旨。(解說:圓滿地完成整體感知文章的任務。) 四、布置作業(yè) 1.摘抄文中的詞語(不少于10個)。 2.課后練習三、四。附:課堂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