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閱讀教學中的語文本色例談
發(fā)布時間:2017-4-3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課改給比較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給迷茫的、困惑的語文教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增強了改革的信心。教育理念新了,教學手段多了,學習方法多樣化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思維活躍了,個性得到了張揚,綜合能力比過去有了很大提高。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知不覺出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泛化,教學活動非語文化等種種趨向,語文課的“本色”開始變得模糊。“本色語文”成為人們重新思考和審視的“亮點”。那么,什么是“本色語文”?“ 本色”一詞在《辭海》里的解釋為:“本來的面目”。語文在《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表述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核心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由此可知,“本色語文”就是“本來面目的語文”,即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體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中,就是緊緊扣住文本,品詞析句、感悟想象、朗讀體會、學會讀寫、學會表達。
本色語文要“意文兼得”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是這樣說的:“好多人把閱讀課上成了理解課,這是個誤區(qū)。文章一旦選進語文課本,成了‘課文’,它就有雙重意義,一是內(nèi)容意義,一是形式意義。閱讀教學要關注課文內(nèi)容,更要關注作者是怎么寫的,關注它的形式和語言。一句話:閱讀教學要‘意文兼得’!币簿褪钦f,閱讀教學時,我們既要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從中獲取思想、情感、道德、文化信息,又要指導學生認識和學習文本是怎樣運用語言來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并從中內(nèi)化語言,積累語言,掌握表達技巧,提高語文能力。
案例1:《花鐘》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這段話,介紹了幾種花?它們是什么時間開放的?
(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后交流)
生1|:凌晨四點,牽;ㄩ_了;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開了;
生2: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花了;
生3: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
生4: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xiàn)……
師:你們真會讀書!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
就這樣,這段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教師認為學語文就是學習課文,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就完成了閱讀任務。
從目前的現(xiàn)狀而言,有些教師只注意教學“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nèi)容”,以為理解了內(nèi)容,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就萬事大吉了。而“從思想內(nèi)容到語言文字”往往被忽略、被淡化、被遺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充分的讀書的基礎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語言,體會情感,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提高閱讀能力,并學習語文語言的表達方式。
案例2:《花鐘》教學片斷
師:默讀課文第一段,看哪個句子具體寫了這個內(nèi)容,用波浪線畫出來。
(學生邊讀邊畫,教師巡視指導)
師:有些孩子已經(jīng)畫完了,你們畫了哪個句子?誰來讀讀?
生: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
師:你們畫的也是這個句子嗎?
生:是。
師:我們一起讀這個句子,邊讀邊注意課文一共介紹了哪幾種花開的時間。
(學生齊讀)
師:孩子們,讀了這句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一共介紹了9種花開放的時間。請看大屏幕,我們再來讀讀這些寫時間的詞語,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讀)凌晨四點,五點左右,七點,中午十二點左右,下午三點,傍晚六點,七點左右,晚上八點,九點左右……
師:讀了這些寫時間的詞語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1:我發(fā)現(xiàn)了作者是按時間順序?qū)懙摹?/p>
師:作者按時間順序從早到晚把這9種花開放的時間寫陣來了。再讀讀,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2:我發(fā)現(xiàn)了這些都是寫時間的詞語。
師:是怎么寫的?你呢,你的發(fā)現(xiàn)呢?
生3:我發(fā)現(xiàn)了寫時間的詞語,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中間。
師:這樣我們讀起來更富于變化,更有節(jié)奏了。你的發(fā)現(xiàn)真了不起。有些時間加了“左右”表示什么?你來說說,說完整。
生4:“左右”表示大約。
師:是大概的時間。是的,作者寫時間有些是正點的時間,有些是表示大概的時間。作者的觀察多細致啊,通過觀察,作者發(fā)現(xiàn),一天之內(nèi),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這個句子就是圍繞著這些內(nèi)容來寫的。
這個教學案例,先引導學生由文字到思想,理解了課文第一段中有關花開的句子內(nèi)容。然后引導學生從內(nèi)容到文字:“讀讀這些詞語中,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進入研究“作者怎么寫花開,為什么要這樣寫”的環(huán)節(jié)。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學生發(fā)現(xiàn)了課文中描寫花開句子的特點與作用。這樣,學生在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積累了一些有關書面語言的表達知識。這樣的日積月累,對于今后的寫作肯定是大有幫助的。
本色語文要真正自主
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由教學的主宰,轉(zhuǎn)變?yōu)椤皩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強調(diào)自主學習,這是當今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方向。只有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才有持之以恒的學習動力。
目前閱讀教學中存在兩種弊端:一是有些教師對自主學習的本質(zhì)意義理解不清,認為既然強調(diào)自主學習,教師就應該少講,因此,往往在一些很需要指導的關鍵處教師的指導不力,不到位,從而造成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二是形式上的自主學習。表面上看似乎很重視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質(zhì)上,要么是放任自由,要么是形同虛設。比如,有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說,你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有的教師開始問學生,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部分?當學生一一說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內(nèi)容后,教師又回到預設的環(huán)節(jié),按課文的順序進行分析講讀。這樣的“自主”又有何意義呢?
案例3:《景陽岡》教學片段
一位教師讓學業(yè)生初讀《景陽岡》后,問:你們想怎樣來學習這篇課文,有自己的想法嗎?
生1:“武松打虎”的過程很精彩,我要重點研究這部分內(nèi)容。
生2:武松是個英雄,我想研究這個人物,寫人物評論。
生3:我想找?guī)讉同學來演一演“武松打虎”,行嗎?
師:好!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4:我來給他們寫劇本吧!
生5:《好漢歌》就是描寫武松這些梁山好漢的,我想將學課文和學這首歌結(jié)合起來。
(教師將學生按興趣分成若干個小組開始“學”課文,15分鐘后交流匯報)
這是一個追求形式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典型案例。表面上,教師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quán),讓學生自己選定學習方法,然后按學習興趣分組合作學習。實際上,學生的說法游離文本,脫離主旨,沒有潛心領會文本,所講的方法不切實際。這樣的自主學習,徒有形式;這樣的合作,枉有其名。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經(jīng)歷的局限,認識水平有限,在理解文章內(nèi)涵,往往不到位或出現(xiàn)偏差。因此說,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教師要正確理解、處理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之間的關系,并及時予以必要的點撥指導。
案例4:《景陽岡》教學片段
師:從武松飲酒這件事,你感受到武松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我感受到了武松的酒量很大,很能喝酒。
生:我感受到了武松的性格很直爽、很豪放。
生:我覺得武松真是個酒鬼。
(話音剛落,教室里一片嘩然,許多學生紛紛議論起來。)
師:你的感悟有些與眾不同,能不能說具體些?
生:因為這家酒店明明寫著“三碗不過岡”,說明一般人在這里喝酒最多不過三碗,可武松卻一口氣喝了十八碗,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酒鬼。
師:我想問一下大家,在你的腦海中,酒鬼是什么樣子的?
生:酒鬼是只知道喝酒,不知道做事的人。
師:那么,你覺得武松是這樣的人嗎?
生:我覺得武松不是這樣的人。他雖然愛喝酒,但不糊涂。
生:我也覺得武松不是酒鬼。并不是所有愛喝酒、能喝酒的人都是酒鬼。其實武松的心還是挺細的。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略)
師:是!古人說:“鑒照人影,酒映人心!蔽渌珊蔑嬀、善飲酒正好說明他豪爽的性格。
學生討論“從武松飲酒這件事,你感受到武松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時,一個學生突然冒出了“武松真是個酒鬼”的說法,這種獨特的見解顯然是與文本價值相違背的。針對這樣的認識,教師選了一個很好的啟發(fā)點:“在你的腦海中,酒鬼是什么樣子的?”通過啟發(fā),學生先是明白“酒鬼是只知道喝酒,不知道做事的人”;進而懂得“并不是所有愛喝酒、能喝酒的人都是酒鬼”;再接著聯(lián)系課文中關于“武松心還是挺細”的描述,緊緊扣住文本,品詞析句,就比較深刻地理解了武松豪放的性格。這是一個漸進的理解、感悟過程,也是學生認識逐步提高的過程。在真實、樸實的教例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教師準確、精當與到位的指導所起的作用。
閱讀教學要回歸本真,走向“本色” ,就要真正做到“意文兼得”,既要讀懂寫什么,又要讀懂怎么寫;就要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在學生自主學習時,適時點撥,及時引導。要正確地處理好“工具性” 和“ 人文性”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