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即簡明扼要的介紹。是當事人全面而簡潔地介紹情況的一種書面表達方式,它是應用寫作學研究的一種日常應用文體。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稹個人簡介,歡迎閱讀與收藏。
簡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生平
元稹8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jiān)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后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于武昌軍節(jié)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仆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chuàng)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chuàng)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于李紳。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后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余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
風格
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并于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jié)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于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fā)了白居易創(chuàng)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chuàng)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yōu)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致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chuàng)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chuàng)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yōu)美,刻畫細致,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后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chuàng)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
相關資料
元稹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并不低,他和白居易并稱為“元白”,詩歌創(chuàng)作上也有不凡的成就,但是元稹的情感生活卻為后人所不齒。
為了功名,拋棄“崔鶯鶯”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在家排行第九,世稱元九。祖籍洛陽,六世祖遷居長安。元氏是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后裔,隋朝以前顯貴輩出,唐代以后家族日漸衰落,到了他的祖父元悱,僅當了個縣丞。元稹的父親元寬尚武多才,卻長期沉淪不遇,在元稹八歲時,父親過世。他隨母親鄭氏居鳳翔親戚家,在那里度過了童年。
他的母親鄭氏是個了不起的女人,那時家中“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元稹根本無錢上學,鄭氏就親自教元稹讀書識字,擔當起教育兒子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于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里借書。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嘆于長輩。
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冬天,十三歲的元稹回到長安。第二年應試明經科及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而明經科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元稹為盡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為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一考成功。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閑居于長安。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京城的文化環(huán)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yǎng)。
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小職,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后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于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長安應試。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后,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游,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于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進入秘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所以權衡得失,最后還是棄鶯鶯而娶了韋叢。
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后來《西廂記》的前身。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痹∵寫了《離思》詩五首,以“懷念”崔鶯鶯,其中第四首中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句子,為后世所傳誦!叭〈位▍矐谢仡櫍刖壭薜腊刖壘,意思是他對其她女色絕無眷戀之心,除“君”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但事實并不是這樣,元稹到了長安,為了求取功名,竟無情地把他的初戀情人崔鶯鶯拋棄了,娶了對他有“幫助”的韋叢。透過這些華美的詞句,我們看到了一個虛偽的元稹,一個把感情當兒戲的元稹。
紙上談兵,一娶再娶
韋叢,字蕙叢,京兆尹韋夏卿的幼女、掌上明珠。貞元十九年,韋夏卿改任太子賓客、東都留守,一時間門庭顯貴。元稹《夢游春七十韻》有句云:“當年二紀初,嘉節(jié)三星度……韋門正全盛,出入多歡裕!痹∮钟小杜沩f尚書丈歸履信宅因贈韋氏兄弟》詩云:“紫垣騶騎入華居,公子文衣護錦輿。眠閣書生復何事,也騎羸馬從尚書。”可見他從出入韋門到成為韋家的女婿,在極盡奉承贊美的同時,感到是無比自豪的。
元稹與韋叢結婚時,正是元稹科舉落榜,最為失落的時候,但韋夏卿很賞識元稹的才華,相信元稹大有前途,所以把女兒許配給了他。結婚后兩人相親相愛,感情親密無間。韋叢聰慧賢淑,不好富貴,不慕虛榮,任勞任怨。韋叢去世后,元稹在詩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收藎篋,泥他沽酒扒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遺悲懷三首》)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高門富貴之家最疼愛的小女兒自從嫁給我這個貧困的文人,處處都表現得可愛乖巧?匆娢乙路䥺伪。头涞购D的想找點衣料給我縫制衣服。見朋友來了,還拔掉自己頭上最心愛的金簪子,換錢給我們買酒喝。因為家里貧困你只能采些野菜做飯吃,連長長粗糙的豆葉你也放在口中還覺得甘甜。你總是仰望著古槐樹,盼望著它能多掉下幾片葉子,好增添更多的柴薪把火生得更旺一些。現在我終于出人頭地做了大官,俸錢都過十萬了?赡銋s已經離去,我沒有機會報答你,我只有給你燒些紙錢拜祭你……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元稹應科舉,名列第一,授左拾遺。其間他頻頻上書議論時政,五個月后即被貶為河南縣尉。其后為母喪丁憂了三年。元和四年(809年),元稹除去孝服,得宰相裴度提拔,任東川(今四川三臺)監(jiān)察御史,出使劍南東川,調查民風民情,時年三十歲。就在這一年七月,他的妻子韋叢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元稹悲痛萬分,他既為自己沒有讓妻子過一天好日子感到無限的愧疚,也為妻子過早地離開自己而極度傷心。他在《遺悲懷三首》中寫道:“惟將長夜終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仿佛是在為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跡:我將永遠想著你,以平生不再娶來報答為自己操勞多年的愛妻。然而,不到兩年時間,元稹就于元和六年春天在江陵續(xù)娶安仙嬪為妾。
元稹于元和五年出貶江陵(今湖北荊州)。四月上旬,元稹到達江陵,雖在政治上受到了挫折,但在貶所并不寂寞。元稹的老朋友李景儉(曾是元稹岳父韋夏卿的部下)、張季友、王文仲等也在江陵府任職,他們一起詩文贈答,宴飲出游,似乎趕走了他的喪妻之痛。李景儉見元稹生活無人照顧,就在元和六年(811年)春末夏初(一說寒食節(jié)),將表妹安仙嬪嫁與他作側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從這時開始,元稹將他所謂的愛情轉注到安仙嬪身上。
元和九年(814年)秋,安仙嬪在江陵府給元稹留下一個孩子后也去世了。元和十年,元稹出貶通州(今四川達州)司馬,后以養(yǎng)病為由北上興元,在那兒再次組織家庭,與裴淑結婚。
裴淑(字柔之)是新任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qū))刺史裴鄖的女兒。裴鄖由長安赴任,先到興元府報到,歡迎宴會期間,元稹和裴淑一見鐘情,遂與之結婚。裴淑也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有才思,工于詩,與元稹很“般配”。元稹在興元府“樂不思蜀”,直到他同裴淑的孩子元樊滿了三個月后才動身返回通州任上。
- 相關推薦
【元稹個人簡介】相關文章:
元稹與白居易01-14
元稹與茶11-17
《春曉》元稹03-23
元稹的古詩精選06-23
春曉元稹08-01
元稹的名言10-01
元稹的詩詞03-22
元稹詩選10-28
茶元稹02-02
元稹菊花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