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廣度都不及白居易。詩的風格與白居易相近,都有語淺情深的特點。
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并于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jié)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于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fā)了白居易創(chuàng)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chuàng)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
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yōu)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致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 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chuàng)始者。
《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chuàng)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yōu)美,刻畫細致,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
后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chuàng)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周相錄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拓展閱讀:元稹生平簡況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陽)人。幼年喪父,家境比較貧困。十五歲參加科舉考試,明經及第。唐憲宗元和初,應制策第一,任左拾遺,歷監(jiān)察御史等職。曾因劾奏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嚴礪等人的不法行為,得罪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他遭到這次打擊后,轉與宦官和權貴妥協(xié),并通過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薦,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調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時,任武昌軍節(jié)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們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文學主張與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無復倚傍”的`精神,推動了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寫過一些《樂府古題》和《新題樂府》,借用樂府的體裁,自出新意,借以“諷當時之事,以貽后代之人”。他還寫過不少古詩和律詩,其中也有諷刺現實的,稱作“古諷”、“律諷”。此外,他還寫過不少古今體艷詩和悼亡詩,言淺情深,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他的《離思詩·其四》、《遣悲懷三首》都是其悼亡詩中的名篇。其中詩句“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成為傳頌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詩在當時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chuàng)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有《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
元稹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廣度都不及白居易。詩的風格與白居易相近,都有語淺情深的特點。
【元稹的詩風格特點】相關文章:
元稹的詩有什么特點01-07
元稹的詩歌風格01-01
岑參邊塞詩的風格特點12-19
元稹的詩有什么樣的特點01-07
元稹創(chuàng)作風格11-12
元稹詩歌特點03-29
元稹的詩內容01-22
元稹的詩介紹12-29
元稹的詩精選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