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當中非常簡短,卻是非常重要、核心的一部經(jīng)典。
《心經(jīng)》的“心”字有三層涵義。
第一層涵義,這個“心”字代表了《心經(jīng)》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以下簡稱《大般若經(jīng)》)的核心。《大般若經(jīng)》為唐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所譯,共計六百卷,其精華和心要都涵攝在這部《心經(jīng)》中,因此說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核心。
第二層涵義,這個“心”字點明了《心經(jīng)》所講的內(nèi)容是整個佛法的核心,佛法的核心就是般若。整個佛法可以概括為戒定慧三學(xué)——戒是基礎(chǔ),定是方法,慧是結(jié)果。我們先通過持戒打好基礎(chǔ),然后通過修定來開啟智慧。智慧分世間智和出世間智兩種:世間的智慧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聰明;出世間的智慧又稱為究竟微妙的智慧,即般若,離開般若智慧,佛法根本無從談起。當我們聽聞經(jīng)教以后,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很多自己未曾想到或聽聞到的觀念。我們生活在世間,眼睛所看、耳朵所聽的,全部都是世間法、煩惱法,只有通過佛法才把我們內(nèi)心中完全沒有痛苦的境界揭示了出來,這必須要有大智慧才能夠做到。這就是“心”的第二層涵義——《心經(jīng)》講的是大智慧,所以它是佛法的核心。
第三層涵義,《心經(jīng)》的“心”也是指我們每個人的這顆心,因為智慧就是從心里生起來的。一個學(xué)佛人如果不能從內(nèi)心當中去學(xué)習(xí)佛法,那最多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如果外在的規(guī)矩、威儀學(xué)得很好,做得很如法,內(nèi)心卻很煩惱,那說明我們沒有把佛法真正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中!缎慕(jīng)》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啟發(fā)、引導(dǎo)我們看住自己的這顆心。我們的這顆心非常復(fù)雜,平時我們很少有機會來審視自己的這顆心,通過佛陀的教導(dǎo)、開示,我們應(yīng)該常;毓夥嫡,看看這顆心到底有多少內(nèi)容?它到底想要痛苦還是想要快樂?它為什么會痛苦,又為什么會快樂?為什么佛菩薩不會痛苦,而我們會痛苦?為什么我們還有一些快樂,而三惡道的眾生就沒有快樂?這些道理在我們的心里都可以找到答案!缎慕(jīng)》也就是圍繞我們的這顆心而展開的.一部經(jīng)典。
拓展:
《心經(jīng)》中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思想上、修證上是不是有很大不同?
問:我是北大哲學(xué)系的學(xué)生,想請教您:《心經(jīng)》中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單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好像是一個意思,但又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出來了,不知道它們在思想上、修證上是不是有很大不同?
索達吉堪布答:“色不異空”,是指色法的本體是空性。關(guān)于這一點,理論上可用中觀推理來抉擇,竅訣上可讓一個開悟者對你直指。像禪宗的話,有些上師對弟子狠狠地打一打、敲一敲,他馬上就開悟了;像密宗的話,灌頂時依靠水晶的指點,也可以認識心的本性,在這個時候,很容易明白色法其實不離空性。
“空不異色”,這里的“空”并不是不放東西、空空蕩蕩的一個地方,而是指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也就是萬法的本性。這種空性不離色法,所有的色法跟空性無二無別,此境界只有大中觀才可以描述,世間人或小乘宗根本無法觸及,F(xiàn)在很多人在抉擇空性時,往往落入一個單空,比如碗里不存在東西,就認為這個碗是“空”的,但究竟實相若只是單空,這種境界連我們的分別念都可以緣取,佛陀又怎么會說它不可思議?
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色與空在本體上無二無別,心和外境只不過是我們的迷亂顯現(xiàn)。就像在做夢時一樣,夢中雖有山河大地、苦樂感受,但這些全部都是幻相,一旦你醒過來,就會發(fā)現(xiàn)夢中的色法與空性沒什么差別。同樣,我們現(xiàn)在所感受的一切,實際上也跟做夢沒有兩樣。通過夢境來認識色法與空性之間的關(guān)系,就會證達中觀比較甚深的境界。
【《心經(jīng)》“心”字的三層涵義】相關(guān)文章:
夜的心詩歌11-20
我心飛翔詩歌07-09
歌頌祖國的詩歌200字03-17
女孩取名常用的字詩經(jīng)11-19
詩經(jīng)適合女孩取名的字11-19
詩歌的作文高二700字03-09
輕叩詩歌的大門作文600字02-05
輕叩詩歌的大門作文400字02-05
詩歌與生活的作文750字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