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是一首詠暮雨的送別詩,雖是送別,卻重在寫景。首聯(lián)寫送別之地,扣緊“雨”、“暮”主題。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注]:①海門:長江入海處,在今江蘇省海門縣。浦樹:水邊的樹。②散絲:雨絲。
1.從內容上分析這首詩是如何表現(xiàn)“送”的?(5 分)
2.本詩的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寫景富有特色,請加以分析。(6 分)
答案:
1.詩題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詩所寫之事件。(1 分)詩歌緊扣“送”字著墨。楚江、建業(yè)點明“送”之地點,“微雨”點明“送”之天氣,“暮”點明“送”之時間,從“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憂傷之情。(1 分)“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兩句中的景物描寫,實是詩人內心感受的反映,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留戀之 情。(1 分)“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更是詩人心中之感受,表達出對友人的懷 戀和擔憂。(1 分)“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則直接抒發(fā)了詩人在送別時的傷心 之情。(1 分)
2.細雨濕帆,帆濕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雖是寫景,但“遲”、“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遠”又著意渲染了一種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詩,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畫面。(2 分)從景物狀態(tài)看,有動,有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帆來鳥去為動,但帆重猶不能進,鳥遲似不振翅,這又顯出相對的靜來;海門、浦樹為靜,但海門似有波濤奔流,浦樹可見水霧繚繞,這又顯出相對的動來。(2 分)從畫面設置看,帆行江上,鳥飛空中,顯其廣闊;海門深,浦樹遠,顯其邃邈。整個畫面富有立體感,而且無不籠罩在煙雨薄暮之中,無不染上離愁別緒。(2 分)(本題注意三個點:一是景情關系;二是動靜結合手法;三是表達效果)
拓展閱讀:韋應物生平
韋應物是京兆萬年人。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杜f唐書》論及韋氏家族說:“議者云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則萬里為最;達于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這些韋姓人物,還只說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韋應物,則可以說是韋氏家族中作為詩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衛(wèi)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xiāng)里,鄉(xiāng)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欲,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從肅宗廣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貞元七年 (791年),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閑居,或在長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韋應物勤于吏職,簡政愛民,并時時反躬自責,為自己沒有盡到貢任而空費俸祿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寫給朋友的詩中一聯(lián)。一派仁者憂時愛民心腸,感動著后世讀者。沈德潛評論說: “是不負心語。”"不負心語"就是有良心的話。
蘇州刺史屆滿之后,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 (等待朝廷另派他職),寄居于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xiāng)。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其山水詩景致優(yōu)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后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有“五言長城”之稱。但亦有秾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11-24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11-21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10-13
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曹》11-27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11-27
《賦得暮雨送李曹》韋應物11-15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閱讀題05-05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翻譯11-29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閱讀答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