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粽
如果選擇一種最具代表性的端午節(jié)飲食符號,當然非粽子莫屬。粽子古稱“角黍”“筒粽”,西晉周處《風土記》有“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的記載;南朝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也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彼未兆悠贩N增多,稱呼各異,《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粱錄》《事文類聚》等均有記載。
有這樣的生活基礎(chǔ),粽子自然成為宋詩宋詞中一個鮮明的意象!熬抛郁障阆甚肥欤舱板窐O祝千春”“一一雕盤分楚粽,重重團扇畫秦娥”,這是“太平宰相”晏殊《端午詞內(nèi)廷》中的詩句。“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楊無咎《齊天樂端午》),較之“金”“玉”,黃裳、楊無咎的詞句刻畫了粽子的精致!皥F粽明朝便無味,菖蒲今日麼生香”(楊萬里《端午獨酌》),“榴花角黍斗時新,今日誰家不酒樽”(戴復古《揚州端午呈趙帥》),端午節(jié)之樂,少不了品嘗新鮮香甜的粽子。至于“角黍菖絲隨絲物,旨甘時下五云中”(曹勛《端午帖子九首》),“詩卷打門驚節(jié)序,滿盤角黍正累累”(魏了翁《將至古渝虞憲以三絕同端午節(jié)見寄用韻為謝》),“黃金角黍照盤明,秋月弓灣斗彩贏”(羅公升《端午夫人閣》),端午節(jié)怎能少了粽子?一代詞宗李清照也未能免俗,曾以粽子入詩寫應(yīng)酬宮廷之作:“三宮催解粽,妝罷未天明。便面天題字,歌頭御賜名!保ā斗蛉碎w端午帖子》)
當然,端午節(jié)小小的粽子也包裹著沉重、悲憤之情!扒洁l(xiāng)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陸游《歸州重五》),“角黍堆盤何處奠,沉湘千古使人悲”(虞儔《端午日用韻》),“朱符不寫湘累恨,角黍難包楚國羞”(黃庚《端午月山主人酒邊即事》)等,表達了對屈原的深深懷念和對楚國昏庸政治的辛辣諷刺。
粽子既是端午節(jié)的一個符號,也早已成為中華幾千年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正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所解說的:“從農(nóng)耕文明到工業(yè)文明,技術(shù)的進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時令!币荒晁募荆藗冸S時可以享受粽子的美味,只是別忘了其中豐富的文化記憶與濃濃的情感表達。
賽龍舟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jié)一道壯觀的風景,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宋代賽龍舟更加盛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有天子駕幸金明池觀龍舟競渡的記載,只是時間不在端午節(jié)。在南方,寬廣的水域為賽龍舟提供了便利,龍舟競渡更盛,因而宋代詩詞中有大量賽龍舟的描寫!胺淮逡惶幰积埓孙w橈斗欲先。”(鄒浩《昭州競渡》)“兩兩龍舟爭競渡,奈珠簾、暮卷西山雨?次醋悖鯕w去!保ㄕ琮堄选顿R新郎》)“棹翻波浪山如雪,醉殺兒郎喜欲顛!保钊f里《端午前一日阻風鄱陽湖觀競渡》)“錦標贏得千人笑,畫鼓敲殘一半春!保氰《湖亭觀競渡》)“龍艘破浪槳萬枝,鉦鼓聒天旗掣水。”(白玉蟾《端午抒懷》)“三三五五垂楊底,守定龍舟看不歸!保ɡ柰⑷稹抖宋鐤|湖觀競渡》)“不信滄江傳競渡,彩旗畫鼓鬧西城!保ǘ藐健督葜匚纭罚┎灰欢。
但是,如果想分享端午節(jié)宋人賽龍舟的熱鬧,那不妨看看黃裳描寫端午節(jié)賽龍舟宏大場面的兩闋詞作。其一《減字木蘭花競渡》:“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zhàn)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紅旗迎風招展,鼓聲響如春雷,歡呼聲震天動地,從柳蔭中飛出的龍舟,直破煙波,驚退萬人?窗桑鸨梯x煌的樓閣邊,奪得錦標的優(yōu)勝者勝利返航了。
其二《喜遷鶯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jié)。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jié)。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倍宋绻(jié)梅雨初歇,海榴初開,人們嘗粽子、品香蒲、戲斗草、結(jié)彩絲,此時成雙成對的彩船來看龍舟奪錦賽了:浪花飛雪,鼓聲喧天,紅旗獵獵,直到奪得錦標方罷。然而還未盡興:暮色雖然降臨,但依然能看到高挑朱簾的人家,因為觀看競渡的人們還沉浸在熱烈氣氛中,直到天色已晚,新月升起,彩舫載著十里荷香愜意而歸。兩首詞作場面驚心動魄,氣氛緊張激烈,猶如兩場龍舟競渡的實況轉(zhuǎn)播。
浴蘭湯
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美麗的別稱“浴蘭節(jié)”!霸√m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這是屈原《九歌云中君》的詩句;“午日,以蘭湯沐浴”,這是漢代《大戴禮記》的說法;“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這是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可見“浴蘭湯”的習俗由來已久。端午時節(jié)已到仲夏,毒蟲滋生,瘟疫流行,故民間稱五月為“惡月”“毒月”,加上多雨潮濕人易出汗,古人沐浴蘭湯,避瘟驅(qū)毒以潔身體,可謂很好的衛(wèi)生習慣。對此李白詩作《沐浴子》有“沐芳莫彈冠,浴蘭莫振衣”的描寫。元稹在《表夏十首》中也云:“靈均死波后,是節(jié)常浴蘭!薄叭嗽√m湯,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興常記于重陽!薄堵暵蓡⒚伞飞系膶β(lián)也印證著這一習俗。當然這里的“蘭”雖是一種菊科植物佩蘭,浴蘭湯就是一種中草藥浴,但沐浴之“湯”冠名以“蘭”,你不得不說平添了幾多雅致、幾多浪漫。
宋代端午節(jié)沐浴蘭湯盛行,因而這一習俗也走進了詩詞!吧絹砑压(jié)載南荊,一浴蘭湯萬慮清”(晏殊《端午詞內(nèi)廷》);“嘉辰共喜沐蘭湯,毒公式何須采艾禳”(歐陽修《端午帖子詞》);“見浴蘭才罷,拂掠新妝,巧梳云髻”(趙長卿《醉蓬萊端午》)。
歐陽修有一闋詞作《漁家傲》,描寫一位閨中女子端午節(jié)的生活和情思,其中除了端午節(jié)習俗吃粽子、飲蒲酒外,還有沐蘭浴。詞曰:“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一代文豪蘇軾也有一首描寫女子歡度端午節(jié)的小令《浣溪沙端午》,詞作筆觸細膩,刻畫栩栩如生,情景如在眼前,其中也寫到沐蘭湯習俗。詞曰:“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吊屈原
憑吊屈原是端午節(jié)最具文化價值的主題。北宋亡國、宋室南渡以及南宋末年,家國之恨使得屈原的愛國情懷在宋代詩詞中表達得更加突出。
仁宗年間進士余靖,與歐陽修、王素、蔡襄為著名的慶歷“四諫”,其詩作《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懷屈原、表悲傷:“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家釀寄君須酩酊,古今嫌見獨醒人!泵穲虺荚娮鳌段逶挛迦铡愤@樣贊美屈原的人格:“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yīng)自照千峰。”張耒的《和端午》表達了對屈原為國冤死的悲切:“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青年蘇軾于入京途中寫有長詩《屈原塔》,其中曰:“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jié)!痹娮鹘淮顺饲лd悲屈原的習俗及原因,結(jié)尾表達了對屈原高潔人格的贊美:名聲的無窮與富貴的短暫,唯有像屈原這樣的大夫才能明白真正的選擇,才能做到“持死節(jié)”而不移。其詞作《六幺令天中節(jié)》更是悲慨不盡,下片曰:“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淚眼轉(zhuǎn)天昏,去路迢迢隔九門。角黍滿盤無意舉,凝魂。不為當時澤畔痕。 腸斷武陵村,骨冷難同月下樽。強泛菖蒲酬令節(jié),空勤。風葉蕭蕭不忍聞!崩钪畠x以一闋《南鄉(xiāng)子》詠端午,想到屈原心情更加沉重!案咴伋~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北軄y江南的陳與義,以一闋《臨江仙》憑吊屈原,表達自己“一身傷老”之時的感慨。
詞人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以反語表達宋室南渡后的痛苦:“沉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蹦纤纬⑵财埓,屈原的《離騷》引發(fā)戴復古強烈的共鳴,其詩作《端午豐宅之提舉送酒》表達了對“屈騷精神”的向往:“海榴花上雨蕭蕭,自切菖蒲泛濁醪。今日獨醒無用處,為公痛飲讀離騷!北R祖皋對屈膝求和的朝政深為不滿,在詞作《水龍吟淮西重午》中表憤憤之情,發(fā)深沉之問:“念《離騷》恨遠,獨醒人去,闌干外,誰懷古?”
面對江河破碎,劉克莊長歌當哭:“有累臣澤畔,感時惆悵?v使菖蒲生九節(jié),爭如白發(fā)長千丈。但浩然一笑獨醒人,空悲壯。”(《滿江紅端午》)。文天祥的《端午即事》更是表達了自己“一片丹心照汗青”的報國之志與無奈之情:“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 相關(guān)推薦
【宋代詩詞中的端午節(jié)】相關(guān)文章:
宋代詩詞大全08-28
宋代詩詞鑒賞11-23
宋代愛國詩詞05-17
宋代詩詞精華匯集06-01
關(guān)于大寒的宋代詩詞09-22
宋代古詩詞大全05-30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經(jīng)典詩詞11-06
大暑的宋代古詩詞(精選33首)07-25
宋代豪放派古詩詞(通用19篇)08-22
宋代黃庭堅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