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jì)念端午節(jié),不同的'時代與地區(qū)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的相關(guān)詩詞,都是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
(一)唐 詩
1、端午(唐)文秀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端午日(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xí)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3、競渡詩(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biāo)歸。
4、官莊池觀競渡(唐)儲光羲
落日吹簫管,清池發(fā)棹歌。
船爭先后渡,岸激去來波。
水葉藏魚鳥,林花間綺羅。
踟躕仙女處,猶似望天河。
5、岳州觀競渡(唐)張說
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
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
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
齊歌迎孟姥,獨舞送陽侯。
鼓發(fā)南湖汊,標(biāo)爭西驛樓。
并驅(qū)常詫速,非畏日光遒。
6、競渡曲 (唐)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jié)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lián)。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fēng)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鮫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二)宋 詩
7、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8、重五(宋)朱松
異鄉(xiāng)逢午節(jié),臥病此衰翁;
竹筍迸新紫,榴花開小紅;
山深人寂寂,氣潤雨蒙蒙;
煮酒無尋處,菖蒲在水中。
9、五月五日 (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yīng)自照千峰。
10、乙卯重五(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11、端午(宋)朱淑真
縱有靈符共采絲,心情不似舊家時。
榴花照眼能牽恨,強切菖蒲泛酒卮。
12、楊州端午呈趙師 (宋)戴復(fù)古
榴花角黍斗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
堪笑江湖阻風(fēng)客,卻隨蒿葉上朱門。
13、端午豐宅之提舉送酒(宋)戴復(fù)古
海榴花上雨蕭蕭,自切菖蒲泛濁醪。
今日獨醒無用處,為公痛飲讀離騷。
14、午節(jié)(宋)方回
年年節(jié)與物相符,筍已成竿燕欲雛。
客里不知端午近,賣花擔(dān)上見菖蒲。
15、端午月山主人酒邊即事(宋)黃庚
窗外葵榴照眼明,香蒲沁酒注銀瓶。
自無飲量堪同醉,非慕清名佼獨醒。
一日沈湘悲楚客,千年吊古讀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