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先生七月二日在寧波晚報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犁田”的文章。受其啟發(fā),也想說兩句關于犁田的話。也許地區(qū)不同,各有各的耕作方法,據(jù)我在十幾年的務農(nóng)生涯中的實踐和觀察,我們寧波東鄉(xiāng)的耕耙作業(yè)與該文所描述的有較大的差異。
先說耕地吧,并不是只耕旱地,也要耕水田的。橫草籽后第一次耕地那叫起畈,把草籽覆蓋在土下,灌水讓它腐爛,然后是耙田,做到基本平整;數(shù)天后還得再翻耕一次,這就叫耕水田。為了使一丘田灌水平均以利秧苗均衡生長,田土應該沒有太懸殊的高低,耕完水田后首先要拉高低,有時還得把高地的泥土一擔一擔地挑到低的地方去,再經(jīng)過粗耙、精耙,才可以插秧。那時的農(nóng)民沒有如今那么先進的科技知識,也沒有很有效的化肥、農(nóng)藥,要想增產(chǎn)只有靠精耕細作,三耕六耙是基礎的基礎,農(nóng)民是絕不敢大意的。
至于耕地和耙田哪一項勞作的技術含量更高一些呢?
我和寒石先生的看法卻好相反。(特別聲明一點,我絕對沒有貶低他父親的意思,我所說的只是在我們當?shù)氐那闆r。)耕地、耙田都是由人指揮牛共同依靠犁、耙這兩件不同的工具來完成的。所謂老馬識途,老牛也是通曉牛軛路的,(如果是新牛剛上軛,一般都由牧童拉著干活。)所以駕馭牛并不難,難的是如何使用這兩件工具。犁稍和背在牛肩上的牛軛形成一個擴展了的V字形,而犁鏵所在V字的底端正好要在力的中心,所以要根據(jù)牛的大小、高矮對那條牛繩的長短進行調(diào)整,這是犁把手的必備技術;開犁時犁稍角度的把握是耕地深淺的關鍵:角度大,翻起的土就深厚,但是如果過于大了,犁鏵就會深深地插入土層中,很難啟動,而且可能折斷犁沖;反之,角度小一點,翻起的土就比較淺薄,但是如果過于小了,犁鏵就會竄出土層,變成牛拉空犁。所以,犁把手一定要根據(jù)土壤掌握好開犁的角度。在鏵犁行進途中,一定要讓牛勻速前進,而手中的犁稍必須穩(wěn)而不抖,保持犁鏵的絕對水平,這一點對于老把手當然不在話下,中間隨時還可以撿幾條泥鰍、黃鱔什么的,然而是新手那就一定要心無旁騖咯!
再說說耙田吧。耙是由耙挺、耙橫頭和耙釘組成的一個長方形,在牛拉著它前行時依靠耙釘和站在上面的人的重量將大塊的泥土粉碎,因為著地面積大,只要你不將牛惹惱,人一般是不會從上面掉下來的,更不可能傷筋動骨。好的耙把手主要表現(xiàn)在能把高低不平的水田在最短時間內(nèi)耙平。因而生產(chǎn)隊長在分配工作的時候,總是讓剛從牧童抽上來的大孩子去耙田(因為他們體重較輕,可以讓牛少花點力氣)他們進行的是粗耙,最后的精耙就會讓體力較差而又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去操作(因為在大忙季節(jié)耙田相對是較輕松的一項農(nóng)活):遇到高的地方,他們就來一個“前腳蹬,后腳松”的大馬步,將浮土往前趕,到了低處,他們再來一個相反的動作,浮土自然就留在了那兒,如此往返幾次,高低就壓平啦。
我是半路出家,扶過幾次犁稍,但耕出來的地不是彎彎扭扭,就是七高八低,速度慢不說,還累得氣喘吁吁;而耙田就顯得得心應手了,除了在調(diào)頭的時候拉耙比較吃力外,站在耙上的感覺不要太好哦!遇到田丘長的,能有那么十多分鐘,哼哼小曲甚至放聲高唱真是其樂無窮啊。所以我的記憶里耕地比耙田容易多啦!
啰啰嗦嗦說了那么多,只是想和寒石先生探討探討,請農(nóng)民伯伯們多多指教。
- 相關推薦
【也說犁田散文】相關文章:
以也說水為題目的散文06-13
也談幸福-散文09-14
等風也等你優(yōu)秀散文09-11
優(yōu)秀散文也談咖啡08-27
你在我也在愛情散文10-20
這樣生活,也挺好散文09-25
說好是朋友散文07-18
雞年說蛋散文09-05
雪說優(yōu)秀散文10-03
說徐志摩的詩散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