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上古天真論》說:“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吸收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十分簡要地揭示了上古真人的養(yǎng)生訣要,值得仔細玩味。
《內經》中“真人”的養(yǎng)生法 篇1
一、深諳養(yǎng)生法則
《黃帝內經》指出,上古真人之所以能夠“壽敝天地,無有終時”,首先在于他們能夠“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這實際上是在揭示:上古真人不但十分熟悉養(yǎng)生的基本法則,而且能在實踐中很好地運用這些法則。
所謂“提挈天地”,是指真人能夠熟練地掌握大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恰當地處理人同大自然的關系。這是一個人健康長壽的關鍵性因素,也是養(yǎng)生的一大法則!秲冉浰臍庹{大論》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薄秴问洗呵铩芬裁鞔_指出,養(yǎng)生要善于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不能違背這些規(guī)律,這叫“順生”。孫思邈在《孫真人攝生記》中說“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體五臟”,一定要依時養(yǎng)生。因為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息息相通,生命的形成和生存根源于一年四時的陰陽消長變化,所以古人一直十分重視天人的和諧關系。
上述“提挈天地”還包含這樣一慣意思,即上古真人在處理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方面,已經得心應手,順適和美,就像把天地提舉在手里一樣。他們能夠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與同文提到的“中古至人”的“調于四時”,“圣人”的“處天地之和”,“賢人”的“法則天地”相比,顯然有水平高低之別,所以唐代王冰在注解此文時大加夸贊:“其為小也,入于無間,其為大也,遍于空境。其變化也,出入天地,內外莫見!
所謂“把握陰陽”是指上古真人能夠熟練地掌握人體自身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使機體出現“陰平陽秘”的最佳功能態(tài)。這同樣是一個人健康長壽的關鍵性因素,也是養(yǎng)生的又一重要法則!吨芤住吩缇吞岢觯骸耙魂幰魂栔^道。”陰陽二氣的變化,是大自然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也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為了健康長壽,必須用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來指導養(yǎng)生實踐,所以《黃帝內經》一再強調“生之本,本于陰陽”,“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上述“把握陰陽”應包含這么幾個方面的意思:
1.在日常生活中要始終保持平靜、平和的心態(tài),不急不怠,守住中道,讓恬淡的心靈同靜謐的大自然保持同一,像老子說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在養(yǎng)生實踐中要根據人體臟腑功能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方法如乾坤交合、水火既濟等,來促使機體內部的各個系統(tǒng)之間保持高度的協(xié)調和平衡。
3.在養(yǎng)生實踐中還要遵循對立面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制約、互相激蕩的規(guī)律。如動靜相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如“寂中照,照中寂”;如升降相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等等。
總之,上古真人正是在“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這兩條養(yǎng)生基本法則的指導下進行修煉,并取得良好效果的。
二、堅持深呼吸鍛煉
上古真人在養(yǎng)生基本法則的指導下,從兩個方面進行修煉:一方面是“吸收精氣”;另一方面是“獨立守神”。所謂“吸收精氣”,便是堅持深呼吸鍛煉;亦即進行以膈肌活動為主要動力,腹壁運動明顯的腹式呼吸。
古人很早便重視深呼吸鍛煉!肚f子’大宗師》說:“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边@“踵息”便是深呼吸,F存最早記述氣功修煉過程的史料――戰(zhàn)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便是記述古人如何通過深呼吸鍛煉來激發(fā)真氣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木醫(yī)簡《十問》,其中黃帝同容成有關吐納術的問答,曾有“翕氣之道,必致之未”的論述。意思是說,行呼吸的原則,一定要引氣導至軀體四肢的末端。這便是深呼吸鍛煉的.表現。《黃帝內經》里有閉息治病的記載,閉息也是在深吸氣基礎上進行的。這說明古人早就發(fā)覺經常進行深呼吸鍛煉,可以強身祛病,益壽延年。
說上古真人“吸收精氣”,意謂上古真人通過深呼吸鍛煉,激發(fā)、調動了體內的真氣。這里的“精氣”與《黃帝內經》同文中“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真氣”,含義相同,均指維持人體生長發(fā)育及各種功能的物質基礎。《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夫精者,生之本也”,《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謂“精氣奪則虛”,所指亦同。因為柔緩的深呼吸強化了膈肌活動和腹壁運動,它能不斷給臟腑經絡以良性激惹,從而引發(fā)體內真氣的集聚和循經運行,特別是氣通任督以后,會全面提高人體的生理機能。明代著名醫(yī)家李中梓著有《內經知要》,他解釋“吸收精氣”說:“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脈,精化為氣也。”清代著名醫(yī)家黃玉路在其《素問懸解卷一》中對“吸收精氣”作這樣解釋:上古真人“呼水中之氣以交陽,吸火中之精以交陰”。他們都在強調深呼吸運動能激發(fā)、培育體內的真氣!兜类l(xiāng)集》說得好:“先天氣(即真氣)非后天氣(即呼吸之氣)溫暖不生,亦非后天氣相戀不住,故先天氣之行也,唯所命于后天氣!薄缎悦缰肌芬舱f:“至人呼吸則直貫明堂而上,至夾脊而流入命門,得以祖氣(即真氣)相通,如磁吸鐵而同類相親。”古人在練功實踐中深切體證到,深呼吸運動能激發(fā)、充實體內的精氣。
三、努力修煉元神
上古真人在養(yǎng)生基本法則的指導下進行的另一個修煉,便是“獨立守神”。實際上,這是在努力進行元神的修煉。
首先強調要“獨立”。所謂“獨立”,意謂不為世俗塵務所擾,不為名利所惑,超凡脫俗,特立獨行,始終保持恬淡、空凈的心態(tài)。這與《黃帝內經》同文提到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中的“恬淡虛無”意思相近。《內經知要道生》注:“恬者,內無所營,淡者,外無所逐。虛無者,虛極靜篤!币驗橹挥性凇疤竦摕o”的心理基礎上進行“精神內守”,才能調動體內的真氣。所“獨立”是“守神”的前提條件。
這里的“守神”,守的是精神,亦即元神。古人解釋元神為“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脈望》);“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青華秘文》);“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從現代科學觀點看,元神應是指自覺但又沒有顯在思想活動的心理狀態(tài)。一個人處于虛靜絕念之時,心中既保留著最低閩限的自我感知功能,又充滿高度的空靈、恬適、和諧之感,這種心態(tài)古人稱之為元神,而思想意識活動則稱為識神。
元神是對生命體的內在活動起主宰作用的精神。元神的活動是一種高度有序化的活動,它能使生命體的各個生理系統(tǒng),達到高度的平衡與協(xié)調,它能使生命體的經驗具有統(tǒng)一性和連續(xù)性,它能使機體的生理活動同自然界的活動規(guī)律保持一致性。便是由于后天識神的干擾和抑制,元神常不能充分發(fā)揮其主
事的功能,因此古代養(yǎng)生家便十分重視對元神的煉養(yǎng)。
修煉元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內守”。所謂“內守”,即在恬淡虛無的心理基礎上,將正念輕輕地引導到機體內部,并以一念代萬念,然后又漸漸地并最大限度地弱化這個“一念”,達到似守非守、不守之守的境界。古人說的“抱一”、“抱元”、“抱神”,指的都是這種境界。
通過不斷的“內守”,能使元神徹底排除識神的干擾和抑制,從而充分發(fā)揮其主事的功能!缎悦缰肌吩疲骸耙荒顒訒r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春。”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從現代科學觀點看,一個人如果出現“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心態(tài),大腦活動的有序度會明顯提高,相關性會明顯上升,全身會出現高度的平衡與協(xié)調,這不但調整了中樞神經的功能,強化了生命體的本能,還能解除顯意識對潛意識的壓制,乃至可以使原來無序的潛意識有序化,從而發(fā)揮潛意識的功能。
四、實現形神統(tǒng)一
上古真人以養(yǎng)生法則為指導,通過“吸收精氣”和“獨立守神”的不斷修煉,全面改善和提高了人體的生理機能,并從根本上改變了一個人的體質。因此,從外觀上便表現出“肌肉若一”了。所謂“肌肉若一”,就是指全身筋骨肌肉達到高度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并且神光煥發(fā),光彩照人。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注中,將此解釋為:“肌肉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便是強調真人的形體俊俏亮麗,充滿青春活力。明代著名醫(yī)家張介賓說得好:“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景岳全書》)實際上這正是形神高度統(tǒng)一的體現。
人之一身,神為身主,形為神含,形神相依,始能生存。上古真人以“吸收精氣”來強形,以“獨立守神”來養(yǎng)神,達到形神統(tǒng)一,所以精力旺盛,青春永駐,“肌肉若一”。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同文中所說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故能形與神俱!薄秴问洗呵铩犯鞔_指出:“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
實現形神統(tǒng)一,一直貫穿在上古真人的整個修煉過程中。當“吸收精氣”的時候,雖然是進行深呼吸運動,是在煉形,但因為這是在恬淡虛無心態(tài)上的深呼吸,實際上,這也是在煉神。當“獨立守神”的時候,雖然守的是精神,但因為這是“內守”,是將注意力引導至形體的內部,會激發(fā)體內的真氣,實際上這也是在煉形。據此看來,上古真人的“吸收精氣”和“獨立守神”是緊緊相扣在一起的。
總之,實現形神統(tǒng)一,是上古真人養(yǎng)生實踐追求的目標,也是他們養(yǎng)生實踐取得卓越功效的結果。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們才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內經》中“真人”的養(yǎng)生法 篇2
真人: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他們洞悉自然界的規(guī)律,掌握陰陽變化的機理,吸收吐納精氣,獨立修道,精神內守以養(yǎng)精氣,全身內臟肌肉協(xié)調一致運動,所以他們與天地同壽,沒有終結之日,這就是“與道共生”。
中古時代除了“真人”外,還有“至人”,他們敦厚淳樸,養(yǎng)生方法齊全,能夠契合陰陽的變化,適應四時氣候的交替變換,避開世俗的紛擾,聚精會神,保全神氣,暢游于天地之間,其視覺和聽覺,四通八達。這延長了他們的壽命,強健了他們的身體,這種養(yǎng)生方式也屬于真人一類。
還 有另一類圣人,他們安然平和地處于天地之中,能夠順應各種氣候變化,起欲求和嗜好都符合世俗社會的要求。他們沒有世間俗人的惱怒的情緒,行為也沒有脫離社 會,單行為舉止又不仿效世俗之人。在外不讓身體過度勞累,在內不讓思想有過多的憂慮,以恬靜快樂為根本,以有人自得為目的,所以他們的身體不容易衰老,精 神也不會耗散,壽命就可達到百歲以上。
再就是賢人,能夠遵循天地、日月、星辰運行的規(guī)律,不是違逆而是順從陰陽的變化,根據四季氣候的不同及寒暑的變化來調養(yǎng)身體,從而符合上古真人的養(yǎng)生之道。這樣就可以延長他們的壽命,但終究是有極限的哦。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醫(yī)的理論淵藪,其主要著作者為黃帝的醫(yī)藥顧問岐伯以及岐伯學派的弟子們!饵S帝內經》全書162篇中有40多篇的.內容涉及研究人體生命的變化規(guī)律,探討衰老的機理,尋找增強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壽的方法等系統(tǒng)的養(yǎng)生理論,成為中醫(yī)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養(yǎng)護生命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四時養(yǎng)生、情志調攝、飲食養(yǎng)生、運動養(yǎng)生、按摩導引養(yǎng)生等等,內容相當豐富。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四時養(yǎng)生、調攝情志,以及治未病。
四時養(yǎng)生即順應自然的養(yǎng)生方法。《黃帝內經》中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薄叭艘蕴斓刂畾馍,四時之法成!弊匀唤缢募镜慕惶,晝夜晨昏的變化,都可能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產生直接影響。所以,養(yǎng)生基本的原則就是順應自然,依據自然環(huán)境、四時氣候的變化采取相應的養(yǎng)生方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人們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發(fā)之氣,晚睡早起,廣歩于庭,舒緩形體;夏季陽氣隆盛,萬物開花結果,人類也要晚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不要隨便發(fā)脾氣;秋天氣候轉涼,陽氣開始收斂,人要早睡早起,收斂神氣,盡量使自己的心志安寧;冬天為閉藏之令,萬物處于秘藏,人宜晚睡晚起,不能過分張揚發(fā)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陽氣受損!饵S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中還提出了一個相當著名的觀點,叫做“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時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這個理論指導下的產物。
調攝情志古稱之為“養(yǎng)性”!梆B(yǎng)生莫若養(yǎng)性!币话愣裕郧殚_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較容易康復;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則比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對不容易康復!饵S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吸收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這里所說的“獨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說的“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適嗜欲與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內無思想之患,以愉悅唯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等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趣,胸懷開闊、淡泊名利,與人為善,知足常樂,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治未病的原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端貑枴に臍庹{神論》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現今蓬勃開展的治未病活動,其理論淵藪即在于此。其實“治未病”一詞在《內經》中出現的不止一處!端貑枴ご虩崞氛f:“病雖未發(fā),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薄鹅`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笨梢姟爸挝床 钡膬热,不僅在于強調養(yǎng)生,防病于未然,還在于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fā)展演變,既病之后防其傳變;以及重視正氣的恢復,預防疾病的復發(fā)等等,其內涵相當豐富。
- 相關推薦
【《內經》中“真人”的養(yǎng)生法】相關文章:
內經帝王養(yǎng)生法04-19
內經古老養(yǎng)生秘法11-14
《內經》中的食療養(yǎng)生06-01
黃帝內經四季養(yǎng)生法04-03
內經飲食養(yǎng)生04-18
《內經》養(yǎng)生與美容02-09
《內經》養(yǎng)生法則04-19
內經養(yǎng)生原理04-16
內經夏季養(yǎng)生方法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