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和他的黑孩子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作家莫言是以一篇《透明的紅蘿卜》享譽(yù)文壇的。莫言通過小說人物黑孩的故事,為我們勾勒出了那個艱難時代的一個縮影,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家本人少年時代的生活。作者對生活的觀察是敏感的、細(xì)膩的、生動的,甚至是富于幻想的。作品將上世紀(jì)六十年代的中國農(nóng)村生活描寫得很到位,如一瓶開了蓋的老酒,不僅酒香濃郁,還令人在暢飲之后不亦快哉。
故事是從公社要加寬村后的滯洪閘,因此每個生產(chǎn)隊都要抽調(diào)一個石匠和一個小工開始講述的。接下來,幾個主要人物——黑孩、小鐵匠、小石匠、菊子等相繼登場,其中黑孩的出場最有意思——他居然是在勞動大軍的組織者劉副主任給社員們訓(xùn)話時給“指”出來的。他用手指指著閘上的黑孩——當(dāng)時,“黑孩背對著人群,他脊梁上有兩塊大疤瘌,被陽光照得忽啦忽啦打閃電。”
就這樣,一個沒有娘的黑孩活脫脫地出現(xiàn)在了讀者的面前。的確,黑孩就是個可憐的孩子——大冬天里,他穿一件單衣,趟在冰冷的河中;幫忙打鐵的時候,那被煤灰沾得漆黑的身子刺痛人的眼球;遭到他人的惡言冷語時,他也一言不發(fā),令人感慨。黑孩也是個敏感的孩子,心里其實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清楚。在小說中,莫言這樣寫道:“……姑娘還悄悄地問小石匠黑孩是不是啞巴。小石匠說絕對不是,這孩子可靈性哩,他四五歲時說起話來就像竹筒里晃豌豆,咯崩咯崩脆?墒呛髞恚捲絹碓缴,動不動就像尊小石像一樣發(fā)呆,誰也不知道他尋思著什么。你看看他那雙眼睛吧,黑洞洞的,一眼看不到底。”
就是通過這雙黑洞洞的眼,黑孩看到也意識到了菊子姑娘對他的好,小石匠對他的親近,老鐵匠對他的照顧,小鐵匠對他的頤指氣使,菊子姑娘與小石匠之間的愛情,以及自己所吃的苦,與所追求的夢想。黑孩還看到了一幅奇特又美麗的畫面——閃著藍(lán)幽幽的光的鐵砧子上,有一個金色的紅蘿卜。紅蘿卜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還拖著一條長尾巴,尾巴上的根須像金色的羊毛。
黑孩的性格中也有倔強(qiáng)和瘋狂的一面,讓人感到一種乖張之氣。比如,黑孩不肯和“娘們兒”一起在河岸砸石子,卻甘愿和鐵匠一起拉風(fēng)箱燒火受罪。當(dāng)菊子姑娘好心地要把他從鐵匠鋪里拽走,并且說“看看你這小狗腿,我要一用勁,保準(zhǔn)捏碎了,那么重的活你怎么干得了”時,黑孩卻在她胖胖的手腕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讓她“哎喲”一聲后松開了手,然后轉(zhuǎn)身跑回鐵匠鋪中。而更多的時候,黑孩是從容的、平靜的,有極大的忍耐性——不管小鐵匠如何欺負(fù)他,旁人怎樣罵他……他都一言不發(fā),如同一個啞巴。
對于酷似啞巴的黑孩來說,快樂總是很少,痛苦總是很多。美麗善良的菊子姑娘跟她的愛人悄悄地走了,打鐵的老師傅也無奈地走了,小鐵匠又總是讓黑孩去偷蘿卜……
或許黑孩真的在夢中看到了一個透明的美得驚人的蘿卜了吧!
總之,這透明的蘿卜成了他心中最美的影像。為了讓這個美麗的影像成真,他鉆進(jìn)蘿卜地里——“他蹲下去,雙膝跪地,拔出了一個蘿卜,蘿卜的細(xì)根與土壤分別時發(fā)出水泡破裂一樣的聲響。黑孩認(rèn)真地聽著這聲響,一直追著它飛到天上去。天上纖云也無,明媚秀麗的秋陽一無遮攔地把光線投下來。黑孩把手中那個蘿卜舉起來,對著陽光察看。他希望還能看到那天晚上從鐵砧上看到的奇異景象,他希望這個蘿卜在陽光的照耀下能像那個隱藏在河水中的蘿卜一樣晶瑩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這個蘿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瓏,既沒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著的活潑的銀色液體。他又拔出一個蘿卜,又舉出陽光下端詳,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了。他膝行一步。拔兩個蘿卜。舉起來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舉,看,扔……”
這一段描寫讓人在看過以后感到震驚、酸楚、難過、無奈……因為那個美麗的透明的紅蘿卜象征著黑孩心中的希望,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從地里拔出蘿卜,然后舉起在陽光下端詳?上В\捉弄了他,希望也捉弄了他。拔出了一個個蘿卜的黑孩最后被人抓住了,“粗暴的隊長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褲頭子全剝下來,團(tuán)成一堆,扔到墻角上,說:‘回家告訴你爹,讓他來給你拿衣裳。滾吧!’”
一個孩子的夢就這樣破滅了,被粉碎了。這不禁使人想起安徒生童話中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兒—— 一根根火柴點燃又熄滅,一個個美麗的幻影出現(xiàn)又消失,后來小女孩兒在自己幸福的夢中死去。而莫言筆下的那個黑孩顯然要比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兒幸運多了,雖然他寄托在透明紅蘿卜上的希望一度破滅,隊長也狠狠地讓他“滾”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年幼喪母、心靈深處有著難愈之傷的孩子,這個在重壓下仍頑強(qiáng)生活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尊嚴(yán)地走下去。因為,在這個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依然有著美麗的夢想存在。
小說寫到最后的時候,莫言那沉重的筆調(diào)突然變得輕松——“黑孩鉆進(jìn)了黃麻地,像一條魚兒游進(jìn)了大海。撲簌簌黃麻葉兒抖,明晃晃秋天陽光照。”——小說戛然而止,寥寥數(shù)語卻讓每一個讀者心里都裝滿明晃晃的秋日陽光。
莫言曾說:“一個作家一輩子可能寫出幾十本書,可能塑造出幾百個人物,但幾十本書只不過是一本書的種種翻版,幾百個人物只不過是一個人物的種種化身。這幾十本書合成的一本書就是作家的自傳,這幾百個人物合成的一個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如果硬要我從自己的書里抽出一個這樣的人物,那么,這個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紅蘿卜》里寫的那個沒有姓名的黑孩子。”就是這個沒有姓名的黑孩子,見證了一個民族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艱難時代,用他身上的黑色感知著這個世界,也用他的沉默回應(yīng)著這個世界——這感知與沉默,也正是一個正直的作家的感知與沉默。
在我看來,《透明的紅蘿卜》這篇小說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這篇小說啟示我們,不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內(nèi)心深處應(yīng)該永遠(yuǎn)存有一份希望和夢想,這樣才能一直會有勇氣、自信和堅強(qiáng)。
- 相關(guān)推薦
【莫言和他的黑孩子】相關(guān)文章:
莫言《因為孩子》全文閱讀08-18
沐言莫言散文11-04
眼中的莫言10-02
莫言的經(jīng)典名言10-04
莫言事跡07-23
莫言名句11-25
眼中的莫言09-11
莫言的故事08-27
莫言的名言08-25
莫言經(jīng)典語句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