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對兒子的遺囑。語言不假雕飾,直抒胸臆。表達的是詩人一生的心愿,傾注的是詩人滿腔的悲慨。詩中所蘊涵和積蓄的情感是極其深厚、強烈的,但卻出之以極其樸素、平淡的語言,從而自然得達到真切動人的藝術(shù)效果。
古詩教學課堂競賽教學實錄
《示兒》教案
一、教學目標設(shè)計
知識與能力:
1、收集、交流這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了解詩句的內(nèi)容,并能從詩的內(nèi)容想開去。
2、通過自學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師、家祭”等詞語的意思。
3、在理解古詩中字詞含義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古漢語中通假字。
過程與方法:
1、學生依據(jù)學法自學掌握生字,理解詞意,了解詩作的內(nèi)容
2、運用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活想象、朗誦體味等形式去體會作者寫下這份遺囑時深沉豐富的感情。
3.學生在情境中以陸游子孫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話;聯(lián)系今天祖國還沒統(tǒng)一,深化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間的愛國悲情,深情,產(chǎn)生對陸游的敬佩之情。
2、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內(nèi)容及重、難點分析:
《示兒》是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中作者以遺囑的口吻,表達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雪洗國恥、重新統(tǒng)一祖國的無比渴望。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間悲之切的愛國深情,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三、教學準備:
1.音樂《悲魂曲》
2.資料準備:教師收集陸游的生平資料、《題臨安邸》詩文背景資料;陸游詩《秋夜出籬門迎涼有感》。
四、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情境導入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燭光閃爍,忽明忽暗。床上躺著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兒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聲音交待遺囑。這遺囑就是《示兒》,這位老人就是陸游。
(二)讀詩,讀出節(jié)奏。
1、自由朗讀《示兒》,把這首詩反復讀,讀反復,一直把詩讀順口、讀清爽。
2、學生個別讀,老師指出節(jié)奏。
3、師生合作讀,老師后三字,學生前四字。反之亦然。
4、學生齊讀,讀出古詩特有的節(jié)奏。
(三)再讀《示兒》,理解詩意。
1、讀詩不但要讀出詩的節(jié)奏,詩的味道,更要去體會詩句帶給我們的那份情緒和那種感覺。假如現(xiàn)在老師請你用一個字來形容、來表達你讀完《示兒》這首詩后的感受、感覺和情緒,你會選哪個字?
2、誰來用“悲”字組詞。
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從何來?
4、我們知道,作者面對生死大限極其豁達,他告訴兒子:人死之后,萬事皆空,再無牽掛。然而,即使豁達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難以斬斷最后一根情絲。
5、師過渡:詩人能對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獨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懷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將離開這個戰(zhàn)亂頻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時,詩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戀,而是中原的恢復、祖國的統(tǒng)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獨放不下流血流淚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遺民。
(四)品讀詩句,感悟詩情。
老師出示《秋夜出籬門迎涼有感》。
1、學生自由讀詩,用心去讀,注意詩的節(jié)奏,體會詩帶給我們的那份情緒和那種感覺。
2、讀著這樣的詩句,此時此刻,你就是陸游,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學生展開想象,閉上眼睛,伴著音樂,用心感受那畫面,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把感覺到的畫面用筆寫下來并與同學交流。
4、受盡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著大宋軍隊救他們于水深火熱之中,可這一盼就是……
5、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學們,
65年中,我們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
65年中,我們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
65年中,我們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淚啊——
6、此時,陸游的心情你懂嗎?你能用什么詞來形容這份心情呢?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的心情。
7、學生讀“但悲不見九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