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
《陋室銘》是編排在長春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記·銘·說·志四篇》中的一篇。“記·銘·說·志”分別是古文眾多題材中的四種文學樣式,《陋室銘》《小石潭記》《愛蓮說》《寒花葬志》是引領初一學生打開古代文學殿堂的鑰匙,也是引領學生將視野投向廣闊的古文學知識海洋中風帆,也是引領學生汲取古人情趣塑造個人修養(yǎng)樣例。本文無論在古文知識與技能傳授上,還是在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作用
本文處在初中學生學文言文的開端位置來看,就是讓教學應著眼在讓學生傳承和汲取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以在教材中要有意識地將學生思想朝這個方向引領。 本單元旨在通過對幾篇課文的閱讀,使學生的心靈如同沐浴著德化的雨露,從而更自覺地追求道德修養(yǎng)的更高境界。而《陋室銘》又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久為流傳,本文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所以這篇課文無論是對于增長古文知識、豐富語言積累,還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都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身心發(fā)展還不夠成熟,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xiàn)、愛說、往往缺乏思考地表達,常常思之所至,便信口而出,不求質量,只求一吐為快。但他們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較強,可朔性大。
初一學生才接觸內容較豐富的文言文的學習, 他們不知道如何學習文言文,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從朗讀入手,讓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這篇文言文的獨特之處,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理解等學習活動中來。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jù)
根據(jù)《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教材自身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誦讀并背誦課文,掌握文意,重點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認識“銘文”特點, 理解短文的寓意,體會托物言志的手法。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樹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讀起來瑯瑯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后能基本了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一學生而言很有現(xiàn)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四、教學方法的采用
新課標提出:一要做到“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 二要做到“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加上七年級的學生身心發(fā)展還不夠成熟,注意力易分散, 愛表現(xiàn)、愛說缺乏思考地胡謅的特點。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
1.朗讀教學法。學習文言文必須重視誦讀。突出誦讀并不是一味地讀來讀去,而是要注重指導誦讀的方法,突出層次,由易到難誦讀全文,力求達到誦讀的三種境界:一是讀得準確。二是讀出節(jié)奏。三是讀出感情。交替運用聽讀、個讀、輪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yōu)美語言和意味,以此落實教學目的。
2.自主探究與討論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交流中激活思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見解。教師適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引導學生品評鑒賞。并逐漸改變不愛深入思考的弊點。
3、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復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后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xiàn)出來。
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順口溜、講故事、仿寫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1、導入: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殊不知歷史上另一位名人唐代的文學家劉禹錫也曾有過三遷居室的佳話,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進士出身,官至監(jiān)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guī)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lián)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被貶他鄉(xiāng),還意氣風發(fā)地爭思辯的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巧的是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lián):“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大有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的憂國憂民風范。把策知縣的肺都要氣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
要想知道用來整治劉禹錫的陋室是一間什么樣的房子?就讓我們走進劉禹錫筆下的《陋室銘》。
導入環(huán)節(jié)既利用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陋室銘》。又生動地介紹了作家和背景。
教學過程2、朗讀課文
(一)聽音頻示范誦讀 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歡迎學生與名家挑戰(zhàn),讀得準確,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學生讀得好的地方,學生師范讀;學生讀得不好的地方,教師示范度。師生互比,共同提高。激起學生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在模仿與挑戰(zhàn)中,體會進步的快了,為學生朗讀奠定基礎。
(二)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要引導學生采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引導學生像魯迅的老師壽敬吾先生讀書那樣,“面帶微笑,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全身心投入地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讀和思應當結合起來。
(三)引導學生探究本文與學過的絕句和律詩作比較,很容易感悟到對偶和押韻的存在是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原因(并引導找出文章韻腳位置:名 靈 馨 青 丁 經 形 亭),從而,認識到本文是一篇駢散結合的韻文。進而認識銘文在語言形式上的特點,并闡述銘文的定義。突破教學重點。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用以稱頌功德或警戒性的文字。本文屬于哪種呢?
(四)探究文意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借助工具書和注釋,通過質疑探究掌握文意。然后,采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以做適當?shù)闹笇c歸納總結。只有把握內容,才有利于記憶。
(五)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復的聽讀與朗讀之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加以引導。隨后采用游戲接龍方式背誦。
用多種形式朗讀和讀思結合方式,突破朗讀這一教學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為課文賞析地下了基礎。
教學過程3、課文賞析
(一)劉禹錫既然是為陋室作銘,少不了要對陋室進行刻畫,請同學們在課文中劃出直接描寫陋室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刻畫的?答案很容易獲得。寫陋室的句子有: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根據(jù)這些描寫陋室的句子,學生能夠分別概括來寫陋室環(huán)境、寫室中人物、寫室中生活三個方面。因勢利導,從現(xiàn)象到本質,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二)、用以整治劉禹錫的陋室,陋在何處呢?(看插圖、看課文:不放過任何一個處──就是咬文嚼字的那種)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年久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huán)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huán)境(板書環(huán)境)。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古代能讀書的窮人就少,能成為鴻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階綠”了,更見來客少;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室內陳設只有琴和書,確實很少,一個人坐著彈琴看書的`空間,可見其小;
總之,屋子景致少、空間小、擺設少、來人少,確是一所折磨人的陋室。對陋室的描繪很好地照應了題目。
蘇軾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由此可見,觀察角度不同獲得的觀察結果也不盡相同。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陋室,能發(fā)現(xiàn)陋室不陋嗎?讓我們探究一下劉禹錫的醉翁之意。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樸素之美。另外“苔痕”都“上階綠”了,這不是荒涼,是一種超然物外的靜謐。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作者并沒有寫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板書: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的人。這兩句在于襯托(板書:襯托)主人德才兼?zhèn),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
陋室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書:生活)。室主人不追逐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卻撫琴閱經,可見情趣多么高雅。
由此,大家可以討論室主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不難看出:
他有著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的那種淡泊名利的志趣;
他有著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然”的那種不向權貴低頭本性;
他有著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那種潔身自好的君子品行;
陋室居住著品德這么高尚的君子,這陋室就會像諸葛亮的茅廬,楊雄的子云亭一樣名聞天下,誰敢恥笑它簡陋呢?
正如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到此為止,學生自然明白了作者借陋室表明自己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從而理解寓意,以陋室作銘來警戒自己的銘文特點。也能體會出借物表志趣的寫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寫法,就是讓學生在這自相矛盾的問題探究中突破教學難點。
接下來,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稱頌的是:人品(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是高尚情操。
批評的是:逃避世俗,脫離勞動人民,缺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深。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抵制腐敗,不能培養(yǎng)自己的意志(----周恩來在人群嘈雜的鬧市區(qū)讀書)這種人在現(xiàn)代生活中,簡直不能生存。
小結:閱讀古人的作品,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閱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xiàn)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引導學生正確樹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學過程4、歸納(出來的)板書 (讀給大家:)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 引 陋室
對偶 擬人 描 環(huán)境
襯托 對仗 夸 朋友
虛實 對比 話 生活
類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經 據(jù)典 表 態(tài)度
接下來,讓學生在板書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寫一個確切的字,體現(xiàn)本句的中心,填寫中心詞。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引陋室 馨
對偶 擬人描環(huán)境 青
襯托 對仗夸朋友 雅
虛實 對比話生活 靜
類比 暗含立志向 高
引經 據(jù)典表態(tài)度 樂
五、學生仿寫
要求
1自選標題,如“交友銘”,“校園銘”,“班級銘”“學生銘”“電腦銘”等等。
2仿寫練筆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韻 。主題要明確,情調要積極健康。
(為了拓寬學生思維,教師拋磚引玉,出示兩則富有生活氣息的銘文。)
《奧運銘》
個不在大,藝高揚名;人不在多,參與就行。斯是奧運,眾星如云。隊員現(xiàn)絕技,教練出奇兵。場上爭金牌,場下敘友情。可以破記錄,論輸贏。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東方雄獅怒,西方蒼鷹鳴。國人云:看我奧運。
《學生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學不在深,作弊則靈。 斯是教室,唯我閑情。 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 琢磨打籃球,尋思游戲廳。 可以打瞌睡,觀窗景。
【《陋室銘》教案說課稿】相關文章:
《陋室銘》教案六篇08-13
《陋室銘》教案7篇08-08
陋室銘教案7篇08-01
《陋室銘》教案6篇07-30
《陋室銘》教案九篇07-30
《陋室銘》教案8篇07-28
《陋室銘》教案八篇07-28
《陋室銘》教案9篇07-26
陋室銘教案5篇07-25
陋室銘教案九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