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任務(wù)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tài)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tài)中自己的表現(xiàn)。那要怎么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離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離騷》教學反思 1
還是先來回憶一下我的備課經(jīng)歷。抽簽抽中《離騷》一課,我馬上叫了起來:“怎么會是古代詩歌呢?能讓我換嗎?”我喜歡唐詩宋詞,對于《詩經(jīng)》、《離騷》這一類年代早些的詩歌卻有點“敬而遠之”,“只可遠觀”難以“心領(lǐng)神會”,算得上是“離騷離騷奈如何”。
坐在家中,連看了三遍課文,屈原和我們現(xiàn)代人的語言習慣真是差得太遠了!如果沒有注釋,我是不能看懂,也會和學生一樣亂讀一氣。那么,我要立足于課文字詞句的講解嗎?
去網(wǎng)上查看資料。教案真不少,課件有幸也找到三個,至于其他的課文資料洋洋灑灑,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認認真真的看了近一個小時。零零總總匯集了一些資料,有了一些突發(fā)的靈感,最終備成了以上的教學設(shè)計。
印象中,教學古代詩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紹作者、時代背景、串講全詩、講寫作特點。我也“隨波逐流”,在導入部分集中介紹屈原、《離騷》、《楚辭》。稍微變了點花樣,通過三副挽聯(lián)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壯、悲嘆”,為后面的課堂基調(diào)做了鋪墊。結(jié)合朗讀來介紹“楚詞”,而不是在課前單獨介紹,依托文本來理解楚詞的形式特點。
《離騷》的閱讀障礙較多,如果窮究字詞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詞以及瑣碎的語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語法課或其他。課文的注釋十分豐富,學生借助注釋,對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會存在多大困難。所以,我不從古文知識點的角度講解,以理解課文為主,穿插字詞講解,在對圖片的直觀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內(nèi)涵。
為理解屈原形象,設(shè)計了逐層遞進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個什么形象?請用具體詩句加以闡釋。”此問題簡單,對全詩進行梳理,學生容易概括,對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不同風格的三副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屈原的`個性特點。最后,拋出頗有爭議的問題“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舉”,在論辯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識,對真理的執(zhí)著,對正義、理想的堅守。順理成章點出,這是一首悲壯的“殉道者之歌”。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nèi)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凈化。
未在課堂上實踐之前,我的設(shè)想是近似于“空中樓閣”。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有時,看似不錯的教學設(shè)計,在與學生的思維碰撞中,卻會“頻頻觸礁”,完全不是預(yù)想的結(jié)局。
實戰(zhàn)之后,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
1、時間緊張,學生對文本不夠熟悉。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本發(fā)生情感共鳴,與文本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zhí)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
2、對學生的誦讀指導力不從心。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jié)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一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
3、對于學生膚淺的理解,竟有語塞之感,當下之反應(yīng)是提醒他將其往原定的解釋上靠攏。似乎,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完成預(yù)定的環(huán)節(jié)。其實,也就可以順著學生思路,改變教學思路。
4、畫面的過多呈現(xiàn)反而使文本成了點綴,本末倒置。原本應(yīng)是用圖片來張揚文字的魅力,卻變成是簡單的為圖片找文字解說。如何將圖片的直觀與詩歌的“言外之意”結(jié)合?
5、在授課的思路方面還算比較清晰,但是在階段與階段的連接出就顯得不夠流暢。一直對板書有點吝嗇,課堂上只寫了可憐的四個字,對一個語文老師來說,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總懶得寫板書吧。
《離騷》教學反思 2
上完了課,感覺一點也不輕松。
這次參加特級申報,每人要上一堂規(guī)定篇目的展示課,高中語文的課題是蘇教版必修三《語文》課本上的《離騷(節(jié)選)》。
雖然這篇課文是我國古代最長最偉大的抒情詩,是浪漫主義的杰出代表,但是年代遙遠,文句深奧,學生很少有閱讀興趣。為此,我的教學設(shè)計以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詩文的一般方法入手,安排了“初讀,疏通詩句——再讀,感受詩意——三讀,欣賞詩風”三個環(huán)節(jié)。一課下來,雖說條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wù),可是,認真反思,還有很多的不如意。
一、沒有充分的預(yù)習是無法進入文本之中的。
我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里讓學生認讀并解釋8個詞語和翻譯4個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詞語和句子書上的注釋都有,可是,學生因為課前沒有很好預(yù)習(上課前一天下午已經(jīng)明確布置了預(yù)習任務(wù)),顯得無所適從,竟然一上來就有學生不知所措,連續(xù)讀錯了三個拼音,也找不到注釋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為了幫助疏通,就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這節(jié)課規(guī)定40分鐘,必須一教時完成教學任務(wù),如果學生對課文文句沒有認真梳理的話,是很難進入到第二環(huán)節(jié)教學的。
問題是,時間不等人,平時的教學也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學生忙于應(yīng)付日常的教學作業(yè),哪來時間做預(yù)習工作。雖然這次我布置了預(yù)習,但是我在上課前看到好多學生的課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們來不及去做預(yù)習,也許壓根就沒有重視起來,畢竟,我上完課就走人。上課前我去他們教室叫他們?nèi)ド险n教室的時候,竟然他們還不知道要換教室呢。
如果在平時教學的話,疏通詩句也許要花上一節(jié)課,或者干脆進行串講,逐字逐句地落實,可以不考慮是否預(yù)習。現(xiàn)在不行。只是這樣的話,似乎缺少了一點展示的味道,也沒有好好處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對關(guān)鍵詞句進行檢查,便于讓學生有個深刻的理解,然后可以分析課文。
這個環(huán)節(jié)肯定是必須的,到底該如何處理教材,值得思考。
二、無論如何也要從語言文字中讓學生去感知詩意。
我在讓學生感知詩意的時候設(shè)置了一個中心問題:你讀到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下設(shè)兩個子問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身世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zhì)。學生較好地回答了第一問,但在回答第二問時很茫然,在啟發(fā)過程中,學生終于找到了一些關(guān)鍵句才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時,竟然集體啞場,好不容易才領(lǐng)會出來,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質(zhì)”嗎。按理來說,我可以順水推舟,不再糾纏下去?墒牵覅s繼續(xù)追問“作者為什么要寫高貴的.身世和高潔的品質(zhì)”。這下倒好,又是肅然。
于是,我就把我預(yù)設(shè)好的一個問題拋了出來:“作者憑什么說‘來吾道夫先路’?”自以為會一下子會調(diào)動學生的思考神經(jīng),會在平靜的湖面泛起美麗的漣漪,不料想,反而更費口舌。我只能乘機追問剛才所理解的內(nèi)容,一些學生也終于醒悟過來,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貴身世和高潔品質(zhì),是因為在說明自己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有堅持真理的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思想。
看來,要放開來教學,不僅需要很靈動的教學智慧,更需要對學情有很深入的了解。
三、要想說清楚什么是浪漫風格還真是一件難事。
當教學進入到第三板塊的時候,學生自然談及詩歌所采用的浪漫主義風格,可是,要想然學生舉例分析,就怎么也浪漫不起來。
正如剛開始讓學生討論詩歌的語言特色時,有學生先說到了比喻修辭手法,把我可激動了一下,不料在分析時卻怎么也說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氣,提醒說,書上的注釋里有好多已經(jīng)幫助我們進行了比喻分析。
這個時候,教學時間越來越緊張了。我只能加快啟發(fā)的節(jié)奏,讓學生從想象手法上去思考,無奈學生就是不認為“辟芷”“秋蘭”等是浪漫的東西,我只好赤膊上陣,親自解釋,從“香草”的現(xiàn)實之景到比喻之意,從“采香草”的動作行為到博采眾善,什么借景抒情,什么理想抱負等等,結(jié)果把學生搞得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下課的時間也無情地來到了。
開車回來,坐到辦公椅上,才發(fā)現(xiàn),其實要講清浪漫手法,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抓住一兩句詩句得出語言的熱情奔放、想象的瑰麗奇特、比喻的新穎華美、形式的活潑自由,不就可以了嗎。
《離騷》教學反思 3
一、教師方面
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篇課文,在授課經(jīng)驗上難免不足。在課堂上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在與過去,聯(lián)想到古詩詞句。另外,我還能注重誦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當然,疏通詩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guān)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jié)合注釋翻譯詩句即可,對于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xiàn)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yīng)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于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diào),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后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diào)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yīng)放在此。 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復(fù)雜,提示學生找關(guān)鍵句,然后總結(jié),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
二、教學方法方面
詩歌重在誦讀,為此我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每次誦讀都會確定目標,讓學生的閱讀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任務(wù)。誦讀有多樣的形式,比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默讀等。誦讀也有不同的層次:從通順到流利到有感情;從初讀感知到細讀探究;從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從有所感觸到情感升華。
三、學生方面
由于學生是屬于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班,基礎(chǔ)相對薄弱一些。但也能積極配合,認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問題。在組織誦讀時,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聲有色。
四、存在問題
首先,教學目標并不是很明確,重難點并未突出;
其次,教師范讀過多,應(yīng)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立刻進行模仿,讀出真情實感。
最后,本課生僻字較多,難度較大,沒有布置任務(wù),沒有讓學生做好預(yù)習準備。
總之,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存在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
《離騷》教學反思 4
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先對教材和學情進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離騷(節(jié)選)》是粵教版必修一中的課文。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懷著無比憤激的心情,訴說自己對楚國的一片赤誠真心,同時傾吐了內(nèi)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表達了為理想而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們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資料,也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源頭。
2、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雖然在初中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知識,具備基本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課文是節(jié)選,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異義詞和生僻詞又較多,且詩人復(fù)雜的情感與學生有差距,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師指導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學的重點。高一學生思維敏捷,個性張揚,但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尚顯稚嫩,還沒有樹立起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觀和價值觀恰好可以彌補其不足,但教學中要注意深入淺出,在問題探究和情趣激發(fā)中逐漸滲透。
基于這兩點,先是讓學生自己查閱屈原的相關(guān)知識,因為要理解這篇文章,知人論世太重要了。為了調(diào)動學生查閱相關(guān)知識的積極性,設(shè)計了“有關(guān)屈原知識競賽”和“我所認識的屈原故事會”這兩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但是這是理解屈原愛國思想的前提,也是體會屈原生死觀的基礎(chǔ)。如果沒有這一環(huán)節(jié),后續(xù)無法展開。
而且從教學效果來看,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屈原比老師單純式地介紹要好得多。
其次邊朗讀邊介紹楚辭,再讀體會其浪漫主義風格。把朗讀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jié)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一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這一點,老師自己感覺到力不從心。
3、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師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翻譯、解釋句子。因為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本發(fā)生情感共鳴,與文本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zhí)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每當面對這類文章時,似乎都跳不出這個“怪圈”——如果教師不句句落實翻譯,學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師花大力氣解讀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就切斷了,而且學生聽得也乏味。至今,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
其實,認真反思,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平時的教學思考教學手段比較多,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做得比較少。追根到底,還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需求,這樣才不會“剃頭擔子一頭熱”。
《離騷》教學反思 5
如今,屈原的《離騷》《湘夫人》《國殤》《山鬼》《橘頌》等作品已進入了高中新編語文第三冊的教本和讀本,語文教師大多借助教參,先介紹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文章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再鸚鵡學舌般,逐字逐句將教參上的譯文念一遍;或者結(jié)合課后練習,啟發(fā)學生說出和教學參考書上一致的答案,再讓學生背誦默寫翻譯。在應(yīng)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講解,也未嘗不可,因為高考題或者是統(tǒng)考題,頂多只有一兩句默寫,犯不著下死力氣深入鉆研,準備教案。只是這樣以來,可就苦了學生,他們年紀尚小,靠老師從教參書上生吞活剝得來的“點撥”,準確地說,是完成教學任務(wù)的“硬灌”,聽得學生們云里霧里;好端端的“美味佳肴” 也成了教師口中枯燥無味的“咬木嚼蠟”,大大傷害了學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連呼:“難學,語文難學,甚至比外語還要難學,難于上青天啊!”
我說這話是有根據(jù)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課,走進高二年級語文辦公室,聽到老師們正在談?wù)撝v《離騷》的感受:一個二十多歲的女教師猛地扔下教本,憤激地說:“唉,用了4個課時,學生還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師拍打著身上的粉筆灰,迎合著說:“是的,一節(jié)正課,加上兩個早自習,學生連一小節(jié)還不能背誦。(略停,加重語氣)一小節(jié)只有四句詩啊。”正在伏案備課的另一教師抬起頭來,也頗有同感地說:“預(yù)習時,學生讀了幾遍也沒讀懂,嚷嚷比學外語還難。一想,學生的話也是啊。我們老師難道都讀懂了嗎?我看不見得。就拿我來說吧,對著教參看了幾遍,還是不懂,也不知道給學生講什么。(點燃一根煙,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緩緩呼出——,突然大聲)反正高考也不考《離騷》,月考期中考市統(tǒng)考,頂多2分的默寫題。區(qū)區(qū)2分,不要也罷。所以我就不打算給學生詳細講解這篇課文了!
如果從急功近利的應(yīng)試角度來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師的觀點,向高中生講解《離騷》,真是費力不討好。但從培養(yǎng)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詩歌史等方面來說,我覺得,不向高中生講《離騷》,實在是太可惜了。
順便說一句,《離騷》是在2000年進入高中語文講讀篇目的,以前從來沒有節(jié)選過片言只語,但同學們對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歡,經(jīng)常引用!@大概是《離騷》進入高中教材的'緣由吧。記得當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離騷》,心有靈犀似的,禁不住先讀為快。而且后來還讀到下面一段故事:
當初,聞一多從海外學成歸國,詩集《死水》賣得很火,知名度頗高,被青島大學捷足先登聘為教授,專門給學生講授《離騷》。聞一多大概就像我們現(xiàn)在剛從大學畢業(yè)的青年語文老師,備課不可謂不認真,將有關(guān)《離騷》的知識,如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神話傳說、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兩個備課本子。講課時,就對著備課本子一條一條地念,沒有一點兒自己的發(fā)揮。這樣機械地念了一個月,學生們實在忍不住了,先是給校長寫信,后是直接起哄,硬是趕走了聞一多。聞一多“下崗”后,并不氣餒,而是“三年不窺園”,四載不下樓,五年如一日地研究《離騷》,還從大量有關(guān)人類學、社會學的著作中,吸取了關(guān)于原始社會以及宗教、神話的知識。研究到最后,以致對神話有了癖好,對廣義的語言學與楚國歷史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連自己當新郎那天也沉浸在《離騷》研究的書房里,害得眾人找了許久。后來,聞一多憑著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為北大的教授,當他含著彎曲的黑色煙斗,慢條斯理地、如數(shù)家珍地向?qū)W生講《離騷》的時候,“神光”照得天邊通亮,滿室香煙繚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幾乎分辨不出講壇上是聞一多先生還是屈原大夫。
我當時就很感動,決心以聞一多先生為楷模,成為研究屈原的專家。先是從各個書店搜購《離騷》及其相關(guān)的參考書,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學教授和研究屈原的專家函購其專著。用了9個周末,我才把《離騷》逐字注釋完畢,現(xiàn)在翻開我那本繁體印刷的《離騷》,盡是用紅藍兩種顏色的鋼筆,歪歪扭扭地寫著蠅頭小字。又用了2個月的課余時間,我終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離騷》。后來又用兩年時間,努力地研究并背誦了《湘君》《湘夫人》《山鬼》《國殤》《哀郢》《桔頌》。每背誦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進一大步,同時更加理解了屈原,將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深鉆苦學沒有白費,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夠隨口說出。閑談時,也許我經(jīng)常講屈原,以致我的同事們,都認為我是稱職的屈原研究專家。
《離騷》這篇課文我教過三遍,基本上是滿堂灌,是我的獨角戲,但學生絲毫沒有感到課堂的沉悶,更沒有感到“填鴨式”的脹得難受,反而說聽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這讓我嘗到了當專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里的有關(guān)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講給學生聽。這種想法很快就實現(xiàn)了。2004年暑假補課,舊教材上的《湘君》很讓我“秀”了一把;開學了,新教材上的《離騷》(不同于舊教材上的節(jié)選)《山鬼》《國殤》《哀郢》《桔頌》又讓我出盡了風頭。我所帶的二(7)班,是從全年級16個班里挑選的精英組成的“清華預(yù)備班”,基礎(chǔ)非常好。我會背書,而且隨意發(fā)揮,不再是照本宣科,這個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太好了。他們對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屈原也更加著迷了。說話作文自然地帶出了楚辭味。以致出現(xiàn)了多個學生的仿作,比如前面引用的周冰的《初到三中七班》,很是那么回事。補充說一點,周冰同學對屈原有獨到的感悟,課余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有關(guān)材料,激發(fā)了她為學業(yè)“九死不悔”的奮斗精神,2006年高考,以623分的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華中科技大學。
這就是我教《離騷》真實課堂,尤其是教《湘夫人》時,我的講解居然不同于課文上的翻譯,學生們都說我的理解比編書的專家講析還要好。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看來我也許真的成為“專家”了。
《離騷》教學反思 6
《離騷》這一課學習起來有三難:難讀,難背,難理解。
一難:難讀
難讀的第一個原因是《離騷》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學生初拿到課文連讀都都不下去。難讀的第二個原因是句子的停頓不好把握。《離騷》是用楚地的方言寫成的,句中多用“兮”。句子意思難以理解。句中停頓難以掌握。
二難:難背
《離騷》中很多句子是需要背誦的。學生一聽說要背誦,急得頭都要大了。迫于壓力學生死背硬記。即使當時背會,考試考出來仍然寫不出來。有些學生從心底就抗拒背誦。
三難:難理解
《離騷》一文中很多字詞的詞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區(qū)別,句子理解起來很困難。不參照課文下的注釋,根本不知道句子的意思。
《離騷》多用比興手法,只看句子的表面意思是無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的。文中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記得第一次給學生上這篇課文時,我是一字一句講給學生的。一節(jié)課真的很累,感覺大腦缺氧?蓪W生并不領(lǐng)情,一節(jié)課下來,書本比那剛擦過的玻璃還干凈。抽查背誦,不會;做練習,不會。當時真的很生氣,可生氣沒用啊,不解決問題。我就思考問題是不是出在了我的身上。可當時是百思不得其解,F(xiàn)在想想自己當時做了很多無用功,做了很多“保姆”做的工作,用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沒有以學生為本,過度重視教學任務(wù)的完成,沒有重視學生的收獲……可以說是典型的低效教學,甚至是無效教學。
經(jīng)過這幾年的不斷學習、實踐和思考。再拿到《離騷》這篇文章時,我有了新的教學思路:
一、確定課時與學習目標
備課時,我根據(jù)《離騷》的內(nèi)容和背誦要求,并結(jié)合學生的學情,我把內(nèi)容分散在三個課時中,并確定了每課時的學習目標。
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聽讀并朗讀課文,簡單了解一下屈原的經(jīng)歷,然后就讓學生結(jié)合注釋筆譯課文!峨x騷》這首詩歌雖然難懂,但是課文下面的.注釋是非常詳細的。讓學生自己結(jié)合注釋筆譯課文的目的有三個:一、學生可以熟悉注釋和詩歌的內(nèi)容,二、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三、把教師解脫出來,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guān)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狀態(tài),學習習慣。
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把握《離騷》第一段的思想內(nèi)容,并背誦。在授課過程中,我以四個問題貫穿課堂。第一個問題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懷”;第二個問題是“屈原遭受貶黜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結(jié)合詩句概括總結(jié)”;第三個問題是“面對貶黜,屈原內(nèi)心感受是什么”;第四個問題是“面對不公平的待遇,屈原是如何選擇的”。
第三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把握《離騷》第二段的思想內(nèi)容,并背誦,簡單分析《離騷》的藝術(shù)手法。
二、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jié)合起來
第一課時翻譯《離騷》,我采用了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結(jié)合注釋翻譯課文。這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會把課堂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無關(guān)緊要的環(huán)節(jié)上。因為時間緊,課堂上學生都很緊張,每位同學都在奮筆疾書。到了第二課時,問題有些難度,如果還采取自主學習的方法的話,學生容易失去信心,從而產(chǎn)生消極對抗的心里,所以在本課時中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看似是語言交流,實則是思維的碰撞,用一個火花點燃另一個火花,用一個智慧激發(fā)另一個智慧。很快同學們就把問題的答案概括出來了,而且很準確。連我自己也被學生的學習熱情感染了,被他們的敏銳的思維吸引了。多么有活力的一群孩子啊,我怎能不愛他們呢!
三、與學生約定背誦時間
近幾年高考,《離騷》中的詩句時不時的會出現(xiàn),所以背誦《離騷》也是很必要的。但是《離騷》真的很難背會。雖然我在上課時,盡量吧詩句放在語境中講,但背誦起來仍是不容易的。我就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情況,自己確定一個時間背會,否則罰抄十遍。這樣做既符合了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又不至于讓他們過于放松。到約定時間后,我抽查了幾位學生,學生們背誦的還不錯。我心里有點小小竊喜。孩子畢竟是孩子。只要我們用心,他們還是會順著我們來的。
這就是我在和學生一起學習《離騷》時的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做法。真誠的希望能得到圈里的各位專家的指導。在這里先謝謝了。
《離騷》教學反思 7
《離騷》遠離我們現(xiàn)代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屈原,喜歡《楚辭》、喜歡《離騷》。就本人來說,不是很喜歡屈原的做法,雖然我來自屈原故里,卻依舊覺得屈原太過清高。因此這種厭惡感,貫穿我備課的始終,對這一課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說的,但是,當一堂課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輝,這篇課文也無法進入學生心靈。所以這堂課從備課開始就因為我的偏見成了一堂失敗的課。其實,作為老師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正面引導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既然你有這樣的偏見,何不以此為切入點,帶著學生們再去認識屈原,將自己的觀點介紹給學生,同時將文學史上的評論家們的評價介紹給學生,再通過討論,看看是不是我的觀點太過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評論過高,這樣這堂課的思維閃光就得以體現(xiàn)了。
其次,學生不喜歡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過長,其中夾雜的方言的很多,導致了理解困難。因此,在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釋。而且要在事先給學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設(shè),方言讀不懂是正常的,作為從湖北到海南來教書的我,上課時同學在下面用方言講小話時,我就聽不懂,同處一個時代尚且如此,更何況,《離騷》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這樣心理障礙,再引導學生去疏通詩句時,學生就不會感覺那樣困難了。同時對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無需關(guān)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jié)合注釋翻譯詩句即可。
對于本課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我的考慮是不用作為重點講,畢竟是高一的學生,本就厭煩學習文言知識,另外《離騷》屬于詩歌單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對其中的文言知識做兩方面處理,對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xiàn)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yīng)該指導學生做歸納積累。至于實詞的一詞多義,特殊句式,“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diào)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diào)整語序即可。
最后,對于本課情感與思想的處理。我想通過關(guān)鍵句進行總結(jié)學生會比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統(tǒng)的理解也是一個重點。這個系統(tǒng)進行講解時最好放在中國整個詩歌發(fā)展背景中,聯(lián)系其他詩詞中的美人、鮮花的意象,讓學生從一個側(cè)面了解屈原的偉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內(nèi)容可以不必加進來。
《離騷》教學反思 8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有三首詩歌:《氓》、《離騷》和《孔雀東南飛》。每一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無論女子或男子,都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悲痛,面對現(xiàn)實,他們理智地作出最終的選擇。
比如氓的妻子回顧當年熱戀時,自訴“送子涉淇,至于頓丘”,與心上人難舍難分;回憶盼嫁時,“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用情之深,用情之專,有多少苦惱,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愛的人兒,竟然不僅“二三其德”,還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這是多么巨大的打擊!假設(shè)發(fā)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從棄婦對氓的稱呼:用敬語“子”回憶兩人熱戀時的他,到語含輕蔑地用“爾”譏諷氓的占卜并不誠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稱的“士”直斥氓虛偽的本質(zhì),可見她對氓的認識被棄后反而越來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足以流傳千古的教訓,將昔日恩愛化作了一縷煙云;提及“總角之言,言笑晏晏”時殘存的一點傷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絕決從眼角拭去!兩千多年前,一位棄婦,在容華逝去,遭遇背叛后,為什么沒有走上絕路?
比如屈原——當年楚懷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為小人“謠諑謂余以善淫”,以至“朝誶而夕替”,突然墜入人生之深淵。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識別忠奸,小人“背繩墨”“競周容”,楚國政治陷于混亂,楚國命運令人堪憂!他能不憂憤嗎?滿腹才華,一腔熱血,一個無中生有的非議,竟讓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嗎?一向潔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無端的指責與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平之氣渲泄,他甚至幾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與忠誠!然而,他為什么沒有在被貶斥后最痛苦的時候死去,而是在猶豫、思慮之后,決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堅守正道?
還有劉蘭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個女子——讓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驅(qū)遣回娘家的劉蘭芝竟成了當?shù)匾粋“香餑餑”,上門提親的人趨之若鶩,且不是縣令即是太守!當初怎么就讓焦仲聊這個無名小吏娶到手呢?!劉蘭芝的美絕不僅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還有她“舉世精無雙”的纖纖細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氣質(zhì),再加上潔白的綢制腰帶和閃爍的珍珠耳墜,更襯托出典雅之氣。更可貴的是她從十三歲起,即“織素”、“裁衣 ”、“彈琴”、“誦詩”,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若非天質(zhì)聰穎,啟慧甚早,怎會如此多才多藝!難怪劉蘭芝主動提出回娘家時,焦仲聊急忙央求母親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發(fā)誓早日接她回家;聽聞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氣,專門向府里請假,跑去譏諷她變心,攀高枝。無非是愛之極深,要不怎會為她而死?以上種種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個高枝攀不上!然而,當劉蘭芝被迫出走,對著小姑落淚時;回到娘家后,對母親的哀告要固守愛情時;被逼再嫁無望重回焦家后,獨坐房內(nèi)長泣不已時——這位絕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貴,但守心中真愛更是令人動容!她思慮一天后“攬裙”“脫履”“舉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靜與決絕,簡直令人震驚——以死捍衛(wèi)愛的尊嚴——這是俗人庸士們絕沒意料的。
《氓》中的棄婦意識到愛已逝去,負心漢不值得留戀,為其而死當然是沒有價值的。有價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時,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喪失理智。她堅強的活,就留下了繼續(xù)愛的希望。
雖然屈原與劉蘭芝都選擇主動結(jié)束生命,但他們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當時最理性的選擇。對于以楚國的強盛作為生命價值的屈原,對于以享有真愛與尊嚴作為生存意義的劉蘭芝,當他們的信仰被推毀,并絕無可能重新追求的情況下,除了死,還有什么更好的選擇呢?他們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與世俗的決裂,再無縫合的希望,又不愿隨之淪陷,于是,死,就成了他們最后一次無望的抗爭。
生命對于每一次人生體驗無不帶有傷痕。青春少年處在人生的花季,也處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有煩惱;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傷痕累累的先人,從這些散發(fā)著滄桑感的作品中走出來,告訴他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從生命的體驗中走出自我來吧。無論是活著的,還是死了的,這一個個古老而鮮活的人物都是當代青年們生命的參照。生命的價值無不體現(xiàn)在對生命體驗的反思中。唯有不斷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價值,并據(jù)此不斷地作出理性的選擇,每一個生命才不是被簡單地復(fù)制,才是獨一無二的呈現(xiàn)。
從漠視生命到珍視生命,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充分利用這樣充滿人文關(guān)懷、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對學生進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教育,在學生的心靈烙上生命是可貴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記,才能讓學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綻放。
《離騷》教學反思 9
近日,我有幸教授了《離騷》這篇千古傳頌的詩歌,此刻,我站在教學的彼岸,回望這段旅程,深感收獲頗豐,也有些許遺憾。
《離騷》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深深吸引了我。我試圖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感悟那份對國家、對人民、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這篇詩歌的理解程度遠未達到我的'預(yù)期。這使我反思,是否我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是否我未能將詩歌的魅力充分展現(xiàn)出來。
首先,我認識到,對于這樣一篇充滿象征和隱喻的詩歌,我需要更加深入地解讀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背景。只有當學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跡,理解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其次,我也意識到,詩歌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析上,更應(yīng)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我應(yīng)當通過朗讀、討論、寫作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美,去體驗詩人的情感。
此外,我還應(yīng)該更加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和理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我應(yīng)當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讓他們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總的來說,這次《離騷》的教學經(jīng)歷讓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我也應(yīng)該更加關(guān)注學生的需求和感受,讓他們在我的課堂上真正得到成長和收獲。
未來,我將繼續(xù)深入研究《離騷》這篇詩歌,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希望能夠帶領(lǐng)更多的學生走進屈原的世界,感受那份對國家、對人民、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教,用心去學,就一定能夠領(lǐng)略到《離騷》這首詩歌的無窮魅力。
《離騷》教學反思 10
近日,我?guī)ьI(lǐng)學生們一同走進了《離騷》這首充滿詩意與哲思的古老詩篇;厥走@段教學經(jīng)歷,我深感其間的收獲與挑戰(zhàn)并存,下面便是我對這次教學的反思。
首先,在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上,我力求全面而深入。我深知《離騷》不僅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更是一部充滿哲理的歷史文獻。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閱讀相關(guān)的歷史資料和學術(shù)論文,力求對詩歌的背景、作者以及詩歌的深層含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課堂上,我通過講解、討論和朗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們逐步深入詩歌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與哲理。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戰(zhàn)。由于《離騷》的語言較為古老,詞匯和語法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這給學生們的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嘗試通過注釋、翻譯和舉例等方式,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含義。同時,我也鼓勵學生們多讀多背,通過不斷的實踐來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此外,我還意識到在教學方法上仍有改進的空間。雖然我在課堂上采用了多種教學方式,但仍有部分學生表現(xiàn)出對詩歌的興趣不高或者理解困難的情況。這使我意識到,在未來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通過這次《離騷》的教學,我深刻體會到了古典文學的魅力與價值。同時,我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為學生們提供更加優(yōu)質(zhì)的教學服務(wù)。
【《離騷》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離騷》教學設(shè)計與反思04-19
屈原《離騷》全文教學反思06-19
最新《離騷》教學反思(精選8篇)06-17
《離騷》教學03-22
《離騷》教學設(shè)計04-19
《離騷》教學方案03-25
《離騷》教學實錄07-28
離騷教學設(shè)計11-10
《離騷》教學設(shè)計11-12
《離騷》教學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