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作為一首長篇抒情敘事詩,它有著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復雜的情感,抓住其主題,才能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領會作者要抒發(fā)的情感。
【學習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了解《離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離騷》中對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誦部分章節(jié)內(nèi)容。
4.分析并領悟其愛國的實質(zh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學習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學習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學法指導】
1.對照課文下面的注釋及利用工具書,疏通標記字詞句,進一步熟悉文意。。
2.熟讀課文,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揣摩文中表現(xiàn)手法的妙處。
3.了解“騷體詩”的主要特點,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屈原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nèi)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chuàng)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jīng)》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2.《離騷》是“楚辭”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一篇自敘性的抒情詩。全詩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fā)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xiàn)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xiàn)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它結構宏偉,語言優(yōu)美,構思奇特,辭采絢麗,被稱為詩家的絕唱!峨x騷》與《詩經(jīng)》的《國風》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離騷》的寫作年代,一般認為是在屈原離開郢都往漢北之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讒而被懷王疏遠,“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也認為《離騷》創(chuàng)作于楚懷王疏遠屈原之時。
3.楚辭:指戰(zhàn)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chuàng)作時所使用的一種詩歌樣式,是《詩經(jīng)》之后的一種新詩體,屈原的《離騷》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稱之為騷體。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多用“兮”字經(jīng)助語勢,富有抒情萬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課前導學】
一、通讀全文,要求讀準字音
修姱( ) 鞿羈( ) 謇( ) 誶( )
攬茝( ) 諑 ( ) 偭 ( ) 溘 ( )
詬 ( ) 椒( ) 岌 ( ) 糅 ( ) 昭 ( )
彌 ( ) 朕( ) 規(guī)矩 ( ) 蕙纕 ( ) 侘傺( )
二、掌握文中實詞的意思、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文言句式。
1.通假字
偭規(guī)矩而改錯( ) 忳郁邑余侘傺兮( )
何方圜之能周兮( ) 進不入以離尤兮( )
芳菲菲其彌章( )
2.多義詞
固 及
固前圣之所厚( )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
相如固止之(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及行迷之未遠( )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伏
伏清白以死直兮( )
夫大國,難測也,懼在伏焉( )
降龍伏虎( )
伏其為人( )
3.古今異義詞
怨靈修之浩蕩兮( 古: 今: )
偭規(guī)矩而改錯 ( 古: 今: )
固時俗之工巧兮 ( 古: 今: )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 古: 今: )
寧溘死以流亡兮 ( 古: 今: )
長余佩之陸離 ( 古: 今: )
4.詞類活用
從以下句子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并加以解釋。
哀民生之多艱( ) 高余冠之岌岌兮( )
長余佩之陸離( ) 鷙鳥之不群兮( )
茍余情其信芳( )
屈心而抑志兮( ) 伏清白以死直兮( )
5.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省略句等,判斷下列句子屬于什么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賓語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定語后置)
余雖好脩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 步余馬于蘭皋兮( )
6.重點句子翻譯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課堂探究】
一、文章開頭四句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么?這四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本文中多處用到比興手法,試找出幾例并簡單分析它們各自的寓意。
三、文中先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段卻又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前后是否矛盾?
【學后反思】
通過學習以后,你收獲了什么?有什么啟發(fā)或思考?
【達標檢測】
1.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高,加高。長,加長。“高”和“長”這里都作動詞。
B.“芳與澤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澤,污濁。昭質(zhì), 即指詩人內(nèi)懷的美德。虧,虧缺。
C.“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稱。復路,返回原路。之,這里無意義。
D.“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雖,即使。懲,懲罰。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 在積極應對自然災害的同時,人們強烈感受到吸取經(jīng)驗教訓的'重要性,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 軍事專家認為極超音速導彈是反恐戰(zhàn)爭中非常有價值的“獵殺者”,一旦鎖定目標,恐怖分子就無地自容了。
C.設計人員必須嚴格執(zhí)行上級部門的有關決議,“創(chuàng)意”只能在規(guī)定范圍以內(nèi)馳騁,不能信馬由韁,這是設計人員起碼的職業(yè)操守。
D.雙方無論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標不相悖,就總有殊途同歸的日子,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有這樣那樣的分歧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