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xué)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李賀生平簡介,希望有所幫助!
李賀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fēng)轉(zhuǎn)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nèi)心苦悶,抒發(fā)對理想、抱負(fù)的追求;對當(dāng)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jīng)常應(yīng)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chuàng)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xué)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李賀生平
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李昌谷、李奉禮,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
自稱:隴西長吉、龐眉書客、唐諸王孫李長吉
李賀,字長吉。祖籍隴西,生于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雖家道沒落,但李賀志向遠(yuǎn)大,勤奮苦學(xué),博覽群書,順利通過河南府試,獲得了“鄉(xiāng)貢進士”的資格。但李賀的競爭者毀謗他,說他父名晉肅,當(dāng)避父諱,不得舉進士。韓愈曾為此作《諱辯》,駁斥無恥奧步,鼓勵李賀應(yīng)試。但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yīng)舉赴京、卻未能應(yīng)試,遭饞落第。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的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
李賀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因為政局混亂及自身失意,其詩多揭露時弊之作和憤懣不平之音。既有昂揚奮發(fā)之氣,也有感傷低沉之情;既有熱烈奔放的抒懷,也有凄冷虛幻的意境;既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也有及時行樂的頹唐。他作詩態(tài)度認(rèn)真嚴(yán)肅,嘔心瀝血,屬意創(chuàng)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維奇譎、辭采奇麗的獨特風(fēng)格。在同時代的韓、孟、元、白諸家之外別樹一幟,啟迪了晚唐的詩歌創(chuàng)作。但由于過分標(biāo)新立異,也有的作品晦澀險怪。有《李長吉歌詩》。
李賀又名:詩鬼.字長吉。系出鄭王后。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及暮歸,足成之,率為常。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詩尚奇詭,絕去畦徑,當(dāng)時無能效者。樂府?dāng)?shù)十篇,云韶諸工皆合之弦管。仕為協(xié)律郎。卒年二十七。詩四卷,外集一卷。今編詩五卷。
李賀(公元790—816)是中唐獨樹一幟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仕途蹭蹬,貧病交加的困境下,僅僅度過了人生的二十七個春秋。生命雖短暫,但作為“唐諸王孫”的李賀,目睹朝政混暗,國勢衰微,加上自己遭際坎坷,因而憤強激越,他把這種思想感情熔鑄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長吉體”詩風(fēng)。李賀天才奇曠,熔古爍今,又獨辟路徑,自成面目,以不同凡響的創(chuàng)意,給人們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詩篇,在唐代詩歌史上卓然絕立,為后人所不及。李賀詩歌一直讓后人交口稱譽,深為贊嘆,李賀是中唐至晚唐詩風(fēng)轉(zhuǎn)變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詩壇和我國詩史上永放異彩。
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祖籍隴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后世稱李昌谷。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李賀一生以詩為業(yè),其詩可分為4類。
、僦S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會現(xiàn)象。此類詩有的直陳時事,有的借古諷今。名作有《雁門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這類詩中,五古、七古較少,多為樂府詩;蚪枧f題,或創(chuàng)新題,大都凝練絢麗。也有的含義隱晦,如《金銅仙人辭漢歌》。
、趥人發(fā)憤抒情。這類詩有個人失意困頓、疾病纏身的消沉和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悲嘆,也有“天荒地老無人識”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無主”,“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的豪情壯志。
、凵裣晒眵阮}材。這類詩曲折表現(xiàn)他對現(xiàn)實的厭惡和否定。后人因此稱他為鬼才。
、茉佄锏绕渌}材。這類詩總的表現(xiàn)了李賀詩題材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賀詩想象豐富奇特,幽深奇譎,句鍛字煉,色彩瑰麗,富有浪漫氣息。但也有少數(shù)明白易懂的詩,他擅長短篇,《天上謠》、《夢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稱為長吉體。他多寫古詩與樂府,近體很少,無七律。他的詩借鑒了齊梁宮體詩的詞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詩往往詞意晦澀,堆砌詞藻。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閑鼓吹》,《摭言》。
個人成就
官場
奉禮郎
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經(jīng)宗人推薦,考核后,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為官3年間,在這一時期,李賀親身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jié)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dāng)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rèn)識。李賀個人生活雖不如意,但卻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反映現(xiàn)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lǐng)域,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豐收頗豐。所謂賀詩“深刺當(dāng)世之弊,切中當(dāng)世之隱”。
詩詞
李賀的詩,據(jù)杜牧序,是自己編后交由集賢學(xué)士沈子明保存的,凡233首。宋以后,始則傳詩四卷220首(古李憑箜篌引圖今學(xué)者均少作一首誤計219首)。稍后,南宋吳正子作注,又據(jù)鮑欽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稱賀詩5卷。詩詞《雁門太守行》列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xué)期第六單元誦讀與欣賞,7年級下語文版25課古詩5首之一!独顟{箜篌引》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欣賞》。
宗室王孫
李賀于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宜陽縣三鄉(xiāng))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yuǎn)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于唐宗室的遠(yuǎn)支,武則天執(zhí)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yuǎn)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tǒng)這一點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diào)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房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賀自述家境時說:“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guān)!(《送韋仁實兄弟入關(guān)》)父親李晉肅,早年被雇為“邊上從事”。大歷三年(768)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陜縣令,但不久老死。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坝麑⑶Ю飫e,特此易斗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凄涼之狀,于此可見。
李賀自幼體形細(xì)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征。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相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10-12] 。年紀(jì)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云:“恒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dāng)嘔出心乃已耳!’”。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jīng)譽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李賀十六歲,當(dāng)年順宗帶病繼位(中風(fēng)),任用王叔文、韋執(zhí)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jié)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次年,順宗病亡。唐人(劉禹錫、柳宗元等)在詩文中有影射,指稱順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賀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漢唐姬飲酒歌》諷刺。
仕途失意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十八歲歲左右,即已詩名遠(yuǎn)播,元和三、四年間(公元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又聞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jù)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dāng)時,服喪“務(wù)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并閏月》,并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yīng)進士舉?墒恰瓣H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盡管韓愈“質(zhì)之于律”“稽之于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歲的李賀離京返回昌谷,作《出城》,當(dāng)年十月間,再次西入長安。經(jīng)停洛陽,韓愈、皇甫湜到訪慰藉落第之人,李賀作《高軒過》答謝。十月十四日,李賀在洛陽仁和里坊的宅院中,與前輩話別,作《仁和里雜敘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這一年李賀二十一歲,韓愈調(diào)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陽),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赡苁歉袘汛饲袄钯R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dāng)年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jīng)宗人推薦,考核后,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牢落長安”長達(dá)3年,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jīng)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jié)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dāng)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rèn)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反映現(xiàn)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lǐng)域,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dāng)世之弊,切中當(dāng)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shù)作品就產(chǎn)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杰出地位,應(yīng)該說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遷調(diào)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郁病篤,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養(yǎng)了一段時日。但他不甘沉淪,又舉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也曾寫過一首《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yù)祝他南游成功,但結(jié)果大約也不妙!熬胖萑耸陆匀绱恕,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元和九年(814年),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臥”。然后取道宜陽、洛陽、經(jīng)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于深秋到達(dá)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后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jié)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wù),幫辦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鎮(zhèn)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yǎng),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李賀生平簡介】相關(guān)文章:
李賀簡介生平08-26
李賀人物生平11-04
李賀 簡介11-27
李賀詳細(xì)生平介紹08-28
李賀生平事跡11-25
大詩人李賀的生平01-25
有關(guān)李賀的簡介11-05
關(guān)于詩人李賀簡介10-08
李賀資料簡介09-04
李賀簡介 名人故事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