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_日本淫妇xxww老女人,_黑人让我高潮的视频_欧美亚洲高清在线一区_国产丝袜久久久久之久_国产精品这里有精品_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t在线观看_免费黄色片一级毛片

《內蒙訪古》課文分析

2024-09-04 課文大全

  翦伯贊的課文《內蒙訪古》,可以讓我們對內蒙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翦伯贊課文《內蒙訪古》課文分析,供各位閱讀和借鑒。

  《內蒙訪古》課文分析 篇1

  關于教材

  已故歷史學家翦伯贊同志所寫的《內蒙訪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文章寫于一九六一年。那年的夏秋之際,翦伯贊、范文瀾、呂振羽幾位歷史學家,應烏蘭夫同志邀請,訪問內蒙,歷時近兩月,行程達一萬五千里。訪問歸來,翦老便寫了這篇《內蒙訪古》,記述了這次訪問的見聞和感想。全文一萬二千多字,分六個小節(jié),分別用了六個小標題,F(xiàn)在選入高中語文第四冊作為教材的,是第二節(jié)《一段最古的長城》和第三節(jié)《在大青山下》。課文這兩節(jié)雖是原文的節(jié)選,但卻是相對完整的。原文一、六兩節(jié)大體相當于文章的總說和結論,中間四節(jié)具體寫訪問古跡,二、三兩節(jié)寫的是內蒙西部訪古,四、五兩節(jié)則寫內蒙東部訪古,因此課文所選的這兩節(jié)不妨看做內蒙西部訪古的完整篇章。下面分析一下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

  一、內容分析

 。ㄒ唬兑欢巫罟诺拈L城》

  我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的古代宏偉建筑之一,是我國人民長期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的奇跡。最早,是戰(zhàn)國時期燕、趙、秦等諸侯國,分別在自己北部,憑借山險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滅六國后,把原先燕、趙、秦靠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加以修補,建成西起隴西,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后許多朝代都曾陸續(xù)修補、改建。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萬里長城,則是明代重新改建的。目前,在內蒙西部大青山、烏拉山、狼山靠南邊的山頂上,還綿亙著一段長達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長城。翦伯贊同志經(jīng)過考證,認為這是趙長城的遺址,所以稱之為“一段最古的長城”。

  《一段最古的長城》,以訪趙長城為線索,重點是分析在陰山一帶筑城的原因,并評價完成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歷史人物,從而表達作者對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看法。

  這節(jié)共十二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寫開始進入內蒙時的感受。第1段寫將到內蒙時眼前展現(xiàn)的“古之所謂塞外”的雄渾氣象。第2段寫到內蒙后,一路所見到的,卻是今天塞外的富饒景象 黃沙白草和沃野良田的對照,反映歷史的前進!昂喼币獞岩苫疖嚢盐覀儙У搅撕颖逼皆边@一句,自然而然地使人想到塞外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內地農業(yè)技術傳播的關系。這兩段雖然只是旅途情況的一般描述,但隱含的意思,卻與全文中心十分合拍。

  第二部分(第3—7段),詳述內蒙西部地理條件的特點,對大青山一帶在歷史上為什么會成為爭奪焦點,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第3段寫地理概貌,指出陰山南北自然條件迥乎不同。第4段以史傳記載和地名本義為證,指出大青山一帶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理想的苑囿。第5段以飽含詩情畫意的筆觸,進一步突出山南沃野的肥美,既充溢著對祖國山河的熱烈歌頌之情,又流露出了對歷史上民族紛爭的深深遺憾。這段在生動的描寫、抒情之中,巧妙地點出了“民族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并且表明作者在這一問題上的基本傾向。第6段,歷史地分析了山南沃野對游牧民族生存的重要性。第7段,用遞進復句承上啟下,又運用條件、假設等一連串偏正復句,簡明而充分地闡述了這片沃野為什么是必爭之地,要言不煩,準確有力。

  這一部分在全文內容上是很重要的。因為深刻揭示出山南沃野是古代幾個民族必爭之地,下面寫的趙長城為什么要修筑在這里就不言而喻了,而下一節(jié)對漢王朝戰(zhàn)略部署的分析也就獲得更充分的依據(jù),并且使課文最后對和解政策的肯定更有力量:本來有必爭的因素,卻能在沒有任何被迫的情況下通過和解的方式改善關系,這是多么難能可貴。

  第三部分(第8—9段),寫趙長城修筑的背景、位置、規(guī)模以及它的遺址。

  第四部分(第10—12段),評論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修筑長城。這無疑是一件抗擊入侵、鞏固邊防的偉大事業(yè)。而這樣大的工程并沒有造成人民的災難,當然尤其值得稱頌。因為衡量歷史是非的基本標準,是看其在歷史上有無進步作用,和對人民是否有利。如果全面地考察民族之間矛盾關系的處理,那么抗擊侵略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民族之間還應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才更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爭取社會進步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大前提下,抗擊侵略和相互學習是并不矛盾的。趙武靈王對祖?zhèn)髋f俗勇于革新,對異民族文化不存偏見,特別是當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還處在游牧時期,總的說,是落后的,而趙武靈王仍能力排眾議,學習人家的長處,這種遠見卓識,的確不同凡響。所以翦老把“胡服騎射”做為趙武靈王“更重要”的功績,并在這一節(jié)最后連用反問、反復的修辭方法,突出給予肯定。

  這部分對趙武靈王的兩件事的評論,清楚地反映了本文在處理民族關系這一問題上的基本看法。既是全面的,又是有所側重的。

  (二)《在大青山下》

  這一節(jié),以訪大青山下的古跡——漢代古堡和昭君墳墓為線索,追溯了西漢時期漢與匈奴關系的歷史蹤跡,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民族關系問題的看法。

  為了便于理解本節(jié)內容,我們先簡略談談漢與匈奴斗爭的始末。

  匈奴是遠在殷周時期即活動在我國北部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在西漢初年,它的武力空前強盛,使西漢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這時西漢對匈奴采取的是忍讓政策,多次被迫和親。以后西漢經(jīng)濟發(fā)展,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到漢武帝時便開始了對匈奴的長期討伐戰(zhàn)爭。課文中所說,派徐自為出五原塞筑城,漢武帝步步為營,把它的勢力遠遠地推到陰山以北,都是這一背景下的事。到漢宣帝時,漢與匈奴的力量對比就完全改變了。匈奴內部發(fā)生了嚴重紛爭,呼韓邪單(chán)于降漢,率領部眾到五原塞,請求朝見,漢宣帝接見了他,并支持他平定了匈奴內亂,雙方關系獲得改善。到漢元帝時,呼韓邪再次朝見,元帝以后宮良家女王嬙(即王昭君)賜給呼韓邪,兩家和親。呼韓邪對此表示感激,上書請元帝完全撤掉邊境上守備設施和駐防軍隊,要求由他代替漢朝防守陰山一帶。郎中侯應則勸元帝不要接受這一請求。侯應指出,陰山以北城堡的駐軍已經(jīng)撤退了,現(xiàn)在才僅有候望的設置,僅能舉火報警而已,提醒元帝勿忘“安不忘!钡牡览怼Un文中所引的,是侯應這段勸諫之辭中的一小部分。元帝采納了侯應的意見。謝絕了呼韓邪的'請求,但充分肯定了他的善良用意,雙方關系進一步改善。此后六七十年,匈奴與漢朝人雜居,并從游牧進而開始搞農業(yè)生產(chǎn)。北部邊境呈現(xiàn)和平景象。到東漢時,鮮卑族在這一地區(qū)崛起,成為漢的勁敵,匈奴則一部分與漢聯(lián)合,一部分遭到破滅。這以后,經(jīng)過長時期民族間的相互融化,到公元四世紀,即西晉以后的十六國時期,匈奴族便融合到漢族之中了。

  《在大青山下》這一節(jié)談到了漢代城堡和昭君墳墓,這兩樣古跡實際是漢對匈奴所采取的兩種不同政策的產(chǎn)物。

  這一節(jié)共十四段,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寫漢代城堡。

  第1段是總起的段落;第2段概述古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分布情況,并據(jù)以推斷漢王朝在陰山一帶的戰(zhàn)略部署;第3段引述史籍,講述漢代在陰山以北筑城的情況;第4段談今天在昆都侖河通道外面發(fā)現(xiàn)的古城,都是進一步印證第2段關于漢王朝在陰山北麓筑城,設置第一道防線的推斷。因為“據(jù)考古報告”所知道的古城遺址,畢竟“最大多數(shù)分布在陰山南麓”,所以關于漢王朝在陰山北麓筑城的情況,就有必要引述歷史典籍,做進一步說明。

  這幾段以充分的材料,概述了漢代城堡的分布,從而具體寫出歷史上這一地區(qū)民族斗爭的浩大規(guī)模,是上一節(jié)第5段“風浪最大”這一提法的具體化,相互照應。而且這里在講到元帝從陰山以北城堡撤軍時,特別點明呼韓邪“款塞入朝”,這又是后文肯定和解政策,強調和解要以雙方都有和解愿望為前提的張本。

  第5至7段,寫作者這次訪問所游覽的兩處古城遺址,具體寫了兩處古城的位置、規(guī)模和城內外發(fā)現(xiàn)的古物。

  第8至9段,在上面對古城做歷史回顧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發(fā)表感想。作者對陰山一帶作為民族之間和平往來中間站的歷史作用,給予了很高的估價,指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是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第二部分(第10—14段),寫昭君墓。

  第10段指出昭君墓是“永遠不會廢棄”的,承接上文城堡的“廢棄”,針腳細密,過渡自然,而且有抑有揚,態(tài)度鮮明。接著以兩個并列的轉折復句和反復、比喻等修辭方法,對為民族友好做出貢獻的王昭君著力予以稱頌。第11段記述青冢,著墨不多,但無限親切的追懷之情躍然紙上。第12段進一步寫關于昭君墓的見聞,記述簡潔而有弦外之音:為什么堡壘竟被認做昭君的墳墓?這的確是耐人深思的。第13段,以緊扣上段見聞的議論,回答了問題,突出了人民對昭君的懷念。但究竟應當怎樣理解人民的心愿,這是讀者自然要提出的問題。第14段針對反對意見闡述建立民族間友好關系的觀點,正是對人民的心愿做出的歷史回答。

  這一部分,頌昭君,訪青冢,寄深情,集中強調了民族團結的問題。前面所寫的長城和古堡,都是民族沖突的產(chǎn)物。這種沖突有著地理的、歷史的必然原因,但化干戈為玉帛,畢竟更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意思在前邊各部分已一再披露,結尾總收全文,使各層豁然貫通,十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

  (三)課文內容小結

  《一段最古的長城》和《在大青山下》這兩節(jié)合起來,中心意思大致可以概括如下:文章以訪長城、古堡和青冢為線索,通過對有關自然環(huán)境、歷史事件、殘存遺物和歷史人物的記述和評論,追溯了先秦、西漢時期內蒙西部地區(qū)民族矛盾的歷史狀況,肯定了抗擊侵略的正義行為,強調了促進文化交流和加強民族團結的主張,從而全面地、又有所側重地闡發(fā)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思想。

  加強民族團結,這是本文突出強調的基本思想。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時期中,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是有重大政治意義的。翦伯贊同志在原文第六節(jié)結尾處是這樣寫的:民族之間的矛盾斗爭,“在今天看來,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為不論誰勝誰負,對于雙方的人民來說都是一種災難,一種悲劇!倍艾F(xiàn)在,悲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為了讓我們更愉快地和過去的悲劇時代訣別,以及更好地創(chuàng)造我們幸福的未來,回顧一下這個過去了的時代,不是沒有益處的”。翦老的這些話,說明了寫作本文的目的。翦老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深刻的認識和美好的愿望,對內蒙地區(qū)歷史上民族關系的情況做了寓意深遠的回顧。課文雖是節(jié)選,但這一基本主導思想,仍是十分突出的。

  《內蒙訪古》這篇課文,內容深刻,考據(jù)精確,有著較強的歷史科學的性質,但表達上卻成功地采用了訪古游記的形式,使讀者時如漫游于膏原沃野之上,時又流連于廢壘孤城之下;時如置身古遠年代,目睹塞上烽煙,耳聞戰(zhàn)馬嘶鳴,時又站到時代高度,縱覽歷史得失,探索歷史奧秘。

  二、寫作特點

  第一,結構謹嚴,脈絡分明。

  文章材料極其豐富,可謂琳瑯滿目。但卻都是根據(jù)中心的需要,經(jīng)過精心選材、剪裁,嚴謹而自然地組織起來的。作者在內蒙西部見聞很多,但只選了長城、古堡和青冢三樣古跡。有關這些古跡的事件沿革、殘存文物、地理情況、歷史人物,可說的也很多,但作者卻對地理環(huán)境、趙武靈王、古城分布等有關情況用了較大篇幅詳寫,而對有些直接訪問所見到的情況,如長城遺址,呼和浩特和包頭附近的兩處漢城遺址,反倒略寫。這顯然是根據(jù)中心需要,有意進行了剪裁。詳寫地理環(huán)境,突出民族間曾經(jīng)存在必爭的因素,詳寫古城分布,突出歷史上民族間斗爭的規(guī)模,這就使文章后面對和解政策的肯定更為有力。從而突出了本文的基本思想。趙武靈王值得稱道的事也不少,比如他曾經(jīng)化裝成使者親自到秦國去偵察動靜,這在古代帝王中也是罕見的,但作者對這樣的事只字不成,而“胡服騎射”這件事,雖然似乎也與長城并無直接關聯(lián),但作者為了要發(fā)揮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思想,“胡服騎射”一事就成了值得選用的材料,而且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給以評價。所有這些,都說明作者在材料上是精于取舍的。這是使文章結構謹嚴的基礎。

  作者對材料的組織,也是十分細密的。這許多材料,有著各種復雜的內在聯(lián)系。如大青山上的趙長城與山下的古堡、青冢,有空間上的關系;趙國的長城與漢代的古堡、青冢,又有著時間上的先后;地理形勢與筑城建堡,則有事理上的關聯(lián);趙武靈王修筑長城與“胡服騎射”,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不同方法,又是矛盾的統(tǒng)一;漢古堡和昭君墓所反映的兩種政策,在作者心目中則又有抑有揚,等等。作者正是牢牢掌握住如此復雜材料的多方面內在聯(lián)系,以訪古為線索,圍繞中心做出恰當安排,因而材料雖多但脈絡分明,層次井然而又不露斧鑿痕跡。本文的結構布局,對于學生寫作比較復雜的夾敘夾議文章,的確是很有啟發(fā)的。

  第二,語言簡潔,富有文采。

  本文的語言,簡潔流暢,從容不迫,但富于變化,生動活潑。作者善于把逼真的描寫和意味深長的抒情穿插在記敘、議論之中。比如《一段最古的長城》的第5段,對大青山南麓那片沃野的眺望,《在大青山下》寫到昭君墓時的懷古深情,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再如,在關于趙武靈王和王昭君的評論中,許多修辭手法的運用,也都有力地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但這些語言技巧的運用,卻又絕非是單純?yōu)榱俗非笪牟桑峭耆珵槲恼滤獜娬{的基本思想服務的,正象古人所說的,“開千枝花,一本所系”(清代袁牧《續(xù)詩品》)。本文語言上的這些巧妙變化,使文章的中心意思更加鮮明。使人讀起來,不因為文章長、知識多,而感到枯燥,反倒有從容自然,酣暢淋漓之感。

  第三,引述史料靈活,敘議結合緊密。

  本文大量引述有關史料,印證作者的看法,極大地增強了文章內容的豐富性和說服力。而在引述的方法上,作者也是很具匠心的。如文中引用《漢書匈奴傳》凡四處,都出自侯應諫元帝那段話,但作者分在四處引用,而且引述辦法各不相同。有的先交代,再說明,還要加注腳,如《在大青山下》第3段的引用。有的則只注出處,如《一段最古的長城》第3、4段的引用。有的卻不注出處,如“匈奴失陰山后,過之未嘗不哭也”這一句。這些靈活變化,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倘若把這幾處引用的方法任意調換,就會使引用的材料和所要談的看法脫節(jié),或者造成語言上的羅嗦累贅。這類表達上的具體問題,雖然很細微,但對于學生學習夾敘夾議,也很有實際意義。

  乙 關于教法

  怎樣在既定的課時以內,使一篇教材對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發(fā)揮最大限度的作用?這是我們研究一篇教材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的基本出發(fā)點。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熟悉教材的特點和了解學生的情況。

  《內蒙訪古》這篇教材,有兩方面特點。第一,它具有某種歷史科學的性質,涉及的歷史、地理知識較多。第二,文章的思想內容比較深刻、復雜,但卻通過訪古游記的形式,輕松自如地表達出來。文章選材謹嚴、布局周密、語言簡潔、意味深長而含蓄。具備這樣兩方面特點的文章,學生是不太熟悉的。

  針對學生見聞不廣和閱讀分析能力不強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可以把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yǎng)閱讀分析能力作為《內蒙訪古》一課的教學目的。當然,這是一種偏重于提高學生“讀”的能力的考慮。如果把學習夾敘夾議,學習圍繞中心選材、組材,學習某些句式的運用等等,作為教學目的,也都是無可非議的。因為這也完全符合《內蒙訪古》的某些特點。但課時畢竟有限,面面俱到既不可能,就不如突出重點。所以,就課本而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我覺得,把介紹有關而必要的史地知識和進行一些培養(yǎng)閱讀分析能力訓練當做教學重點,是比較切實可行的。

  一、有關地理、歷史知識的介紹

  語文課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就經(jīng)常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古今中外,包羅萬象。這對提高學生讀寫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知識講得太多,訓練太少,長此以往,又會對提高學生讀寫能力有不利影響。所以,講授知識和指導學生扎扎實實進行讀寫訓練,這二者的關系如何妥善處理,就成為語文課上經(jīng)常需要考慮的問題。《內蒙訪古》一文的教學,首當其沖,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內蒙訪古》中涉及到的地理形式、時件、沿革、歷史人物,文物古跡等等知識性問題,都不應忽略,否則學生理解課文就會遇到障礙。但如敝開來講,又會擠掉閱讀訓練的時間。因此在有關知識的處理上,我想到三種辦法。

 。ㄒ唬┯嘘P的地理知識,可以采用在黑板上畫出簡圖的辦法。

  為了使學生不至于被課文中所提到的那許多山川城鎮(zhèn)的名稱搞得眼花繚亂,可以在講課時,按作者游覽的蹤跡,畫一副簡明地圖。首先應標明,出居庸關,經(jīng)張家口、過大同、進入內蒙、到集寧、向西到呼和浩特和包頭這一條作者進入內蒙西部的路線。還應在呼和浩特和包頭一線以北,標出“不很高但很寬闊的”大青山和它西部的烏拉山、狼山;標出黃河的大概位置;標出河套以及鄂爾多斯的位置。其他地名則不一定全都標出。有了這樣一副簡圖,學生就可以對文章寫作上的空間線索獲得直觀的印象,對趙長城和漢王朝三道防線的位置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從而對西漢以前內蒙西部民族紛爭的歷史情況和地理上的原因,也就有可能理解得比較清楚。課上畫這樣一副簡圖,隨講隨畫,所需不過三、五分鐘,但學生在閱讀上得到的益處,卻可能是三、五十分鐘也未必能得到的。

  關于鄂爾多斯,需要做點補充說明。《一段最古的長城》一節(jié)第7段說到“鄂爾多斯沙漠”,在《大青山下》第2段說到“第三道防線是黃河渡口和鄂爾多斯東北一帶”,文中兩處提到這個名稱。鄂爾多斯原是明朝時蒙古的一個部族,這個部族活動的地方,通常也就稱之為鄂爾多斯,即現(xiàn)在內蒙伊克昭盟一帶。所謂“鄂爾多斯沙漠”,是“鄂爾多斯的沙漠”的意思,這片沙漠在現(xiàn)行地圖上伊克昭盟南部,即毛烏素沙漠。鄂爾多斯并非沙漠的名稱。

  (二)有些知識性內容,書上沒做詳細注解,可以補充印出,提前發(fā)給學生,或先抄在黑板上,作為學生預習時的自學參考。

  比如:苑囿,是放牧,狩獵的場所;胡服,是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裝束,革帶皮靴,窄衣袖,衣襟在左;繩紋陶片,是用纏有繩子的工具拍印出紋飾的陶器的殘片;瓦當,是簡狀屋瓦頂端的專稱,秦漢瓦當多刻“千秋萬歲”之類的吉祥文字,現(xiàn)在所見瓦當一般是用各種花紋圖案做裝飾;青冢,是因傳說塞外草白,而唯獨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故名青冢,又有的說昭君墓上無草木,遠望呈深青色,所以叫青冢;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是漢朝派徐自為出五原塞的意思,光祿是官名;城障列亭,是指山中駐軍隊的小城和候望的設施;候望,是偵察、伺望的意思。

  這些知識性問題,做出注解,課上就不必費很多時間細講,否則連老師講帶學生記,費時相當不少。

 。ㄈ┯行┍容^復雜的知識,如長城、漢與匈奴的關系,呼韓邪單于款塞入朝、昭君出塞和《內蒙訪古》原文有關內容簡介等等,如不便補充做注,則可以在課文分析的過程當中簡要介紹。

  對有關的知識性問題做這樣一些分別的處理,既可以解決課文閱讀當中的障礙,又可以避免因講解過于細碎而費時過多,從而使閱讀分析能力的訓練有較為充分的時間保證。

  二、閱讀分析的能力訓練

  《內蒙訪古》這篇課文,思路周密,觀點清楚,但內容復雜,材料豐富,引用史料多,文章篇幅長,所以不便于全文朗讀,而比較適于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因為對這樣的文章,學生閱讀中易于忽略和難于理解的地方會比較多。針對學生這樣的弱點,讓他們經(jīng)過一番推敲琢磨,加以引導,給以解決,正是對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極好訓練。

  課堂上,可以采用提出問題的方式去引起學生的思考,用重點討論和串講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學。所擬問題,應有一定的啟發(fā)性,有一定的難度,有思考、推敲的余地;對問題的討論,應有重點,有明確的目的,有一定深度。

  按照課文的順序和理解文章基本思想的需要,大體可以擬出如下九個問題:

 、傥恼麻_頭第二段,作者說“簡直要懷疑”“到了河北平原”,這句話有沒有什么較深的含義?

 、谀芊裼帽M量簡要的話準確概括《一段最古的長城》中第3至7段的內容?

 、圻@部分作者用了五個段落來寫,比寫長城本身用的篇幅大得多,這是為什么?

 、茉鯓永斫獾谝还(jié)第5段描寫和議論的含義?

  ⑤作者評論趙武靈王的兩件事,一是修筑長城,一是胡服騎射,兩件事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蕖对诖笄嗌较隆返牡2至4段,作者引述考古報告和史傳記載所談的古堡情況,遠遠超過了這次訪古所見到的內容,是否離了題?如不是,怎樣理解作者寫第2至4段的用意?

 、叩8、9兩段議論,反應了作者怎樣的傾向性?

 、鄬η嘹:凸疟ぃ髡咚謶B(tài)度有沒有區(qū)別?

  ⑨獨立地看,“和親政策比戰(zhàn)爭政策總要好得多”這句話有沒有毛?怎樣理解才比較全面?

  這九個題目難易程度不同,但對全面理解文章的內容,都有一定的意義?墒翘热糁鹨谎芯坑懻,也會出現(xiàn)問題。比如①、③、⑥這三個題,學生一時很可能不得其門而入;但如果其他問題解決了,回過頭來稍做啟發(fā),又是可能迎刃而解的。所以這樣的題目,不妨先行提出,留做懸念,最后再說。而其他六個題目,也不宜逐個討論,一則會耽擱時間太長。二則也容易使學生厭倦,因此在具體的訓練安排上,應當選擇重點,組織討論,而其余則可稍做提問,由老師扼要講述。

  如果能夠有一節(jié)課稍多一點的時間供課堂討論之用,那么可以把②、④、⑤三個題目做為討論的重點。因為理解了這三個題目,對于全文的基本思想就抓住了,而且在推敲這幾個題目的過程當中,學生閱讀理解方面的弱點會暴露得比較充分。所以在這三個題目上多花費點時間是值得的。

  第②題,是要求用盡量簡要的話,概括第一節(jié)第3至7段的內容。這題的難點在于要求概括得簡要和準確。這幾段的要點,是說陰山一帶歷史上存在著必爭的因素。

  文章第3、4段,是從自然條件上指出歷史上陰山一帶是游牧民族的“苑 囿”,而通過對陰山南北自然條件迥乎不同的介紹,有力說明了陰山南麓的沃野是內蒙西部水土最肥美的地方。第6段是從人類活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這種客觀規(guī)律上,指出內蒙西部對游牧民族生存的價值。第7段是從地理位置上指出陰山以南沃野是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的跳板”。作者正是基于層層的分析,得出了兩個“必須”的結論:一是第6段指出的,游牧民族“必須占據(jù)這個沃野”;一是第7段指出的,漢族“必須守住陰山的峪口”。這兩個“必須”,有力地闡明了第5段的論點,即陰山南麓沃野之所以“經(jīng)常是一個風浪最大的地方”的原因,同時也是對歷史上陰山一帶存在必爭因素的高度概括。

  學生在閱讀中的通病,往往是匆匆忙忙,分不清哪是材料,哪是觀點,不理會作者的思路,看不出段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常常是讀完一段文章,只得到一片模模糊糊的印象。停留在這樣的閱讀水平上,是談不到理解和分析能力的。第②題要求做出簡要概括,就是針對學生這種弱點。這題難度并不算大,學生只要不囫圇吞棗,而是一句一段地細讀,經(jīng)過一些啟發(fā),還是可以抓住要點的。

  第④題也不很難,這題是問怎樣理解第5段描寫、議論的含義。這段文字贊美什么,遺憾什么,比較明顯;在3、4段和6、7段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也不難看出。但這段對理解全文內容的重要作用,學生卻未必會注意到,往往是讀到下面文章時,又把這里談的民族關系問題扔到一邊,不能連貫起來思考。所以這題適當予以提示,對養(yǎng)成學生通觀全文的能力是有益處的。

  第⑤題問趙武靈王兩件事的內在聯(lián)系,這是難度較大的一題。訪趙長城,稱頌筑城的歷史人物,這很自然。但稱頌的重點卻不在他筑城這件事上,這是耐人尋味的。為什么訪長城而要提到“胡服騎射”的事,而且還要著重予以評價呢?如果學生對兩件事的內在聯(lián)系理解清楚了,能夠體會到作者在民族關系問題上所持的辯證觀點,并且能夠體會作者對民族之間平等交往、相互學習這層意思的強調,那么他對全篇內容的理解就不難豁然貫通了。

  但學生對這兩件事的關系卻往往不得要領。學生大致可能產(chǎn)生以下三種錯誤理解。

  第一種,認為兩件事都是趙武靈王值得稱道的好事,或說都是加強防御力量的措施。

  這種理解顯然不恰當。因為文章中心顯然不是給趙武靈王評功擺好,怎能凡是趙武靈王的好事就往文章里寫呢?倘按這個邏輯,趙武靈王其他值得稱道的事豈不都可寫進來了么?如果說,認為“胡服騎射”和修長城一樣,都是加強了防御力量,這誠然有一定道理,但卻不是本文所強調的意思。文章第11段明明說。當時發(fā)布“胡服騎射”的命令,“實質上就是與最頑固的傳統(tǒng)習慣和保守思想宣戰(zhàn)”,這顯然不是從加強對外防御的角度來肯定“胡服騎射”的。因此第一種理解是不符合文章實際的。

  第二種,認為采用“胡服騎射”,打擊了貴族官僚,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所以完成修筑長城那樣巨大的防御工程而沒有挨罵。

  這種理解,似乎是有些道理的,但其實偏差更大。它把兩件事看成了因果關系。但文章里清楚地寫道:“我說趙武靈王是一個英雄,不僅僅因為他筑了一條長城,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敢于發(fā)布‘胡服騎射’的命令!边@里一個“不僅僅因為”,又一個“更重要的是因為”,十分確切地表明作者是把兩件事放在并列的地位上,都做為肯定趙武靈王是英雄的原因,只不過對其中之一強調得分量更重而已。所以把兩件事理解成因果關系是錯誤的。而且,人民群眾和貴族官僚有根本利益的沖突,但卻不一定在所有問題上都尖銳對立,比如在民族習慣上就不一定。因而用“貴族反對,人民就擁護”這樣一個簡單化的公式去套,顯然是形而上學的方法,不能說明具體問題。

  第三種,認為筑城是為了抵御敵人,“胡服騎射”是學習敵人的長處。

  這種理解比前兩種好一些,因為它畢竟看出了兩件事存在著矛盾統(tǒng)一的內在聯(lián)系。但仍然沒有扣緊文章具體內容。文章對“趙國和胡人的爭奪”,究竟是放在怎樣一個大前提之下來談的呢?前面說到,第一節(jié)第5段,對理解全文思想有重要意義。第5段說:“但這個平靜的原野在民族關系緊張的歷史時期,卻經(jīng)常是一個風浪最大的地方。”這就清楚地說明,作者對趙國與胡人的爭奪,并非僅僅做為敵我問題來談,更主要的還是做為民族關系問題來談的。第三種理解之所以不妥當,是因為犯了第11段和第12段與全文的割裂開來,孤立起來考慮問題的錯誤。不過,這第三種看法,只需略做提示,是很容易使之導入正軌的。

  在②、④、⑤三個題目,特別是②、⑤兩題的討論中,我們需要的是學生能夠把種種答案(包括不恰當?shù)拇鸢福┱劤鰜,使學生能夠毫無顧慮地把他們在閱讀分析上的弱點充分暴露出來,從而給以具體指導。我們憑借課文安排閱讀分析能力的訓練,目的并不在于僅僅使學生知道這篇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主要是著眼于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思考習慣。在一段或幾段文章中,分不清哪是觀點,哪是材料;在一篇較長的文章中,把一段一段的意思孤立起來,抓不住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內容,抓住片言只語,望文生義,穿鑿附會,主觀臆測,而不善于從文章語言實際出發(fā),做具體細致的分析,凡此種種,都是學生閱讀分析能力不強的問題所在。而這些問題。倘若不在閱讀實踐中,使學生反復琢磨,細心思考,認真體會,是很難解決的。

  在討論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很重要的。但即便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也可能發(fā)言不夠充分,或者各種看法提得過于零亂、分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事先擬出幾條錯誤的理解,讓學生辨析錯誤。比如第⑤題,就不妨公布三種錯誤理解,要求學生辨析糾正它們的謬誤,而②、④兩題,則讓學生從正面理解的角度討論,這種方式上的變化,對啟發(fā)學生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也是有好處的。

  以上,我們針對《內蒙訪古》一文的特點,談了擬定問題、確定討論的重點,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琢磨,從而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幾個步驟。對②、④、⑤三個題,如果解決得比較好,其余題目就不一定費更多的時間了。關于其余幾題的答案,在“關于教材”部分中大體都已談過了,這里不一一贅述。

  《內蒙訪古》課文分析 篇2

  一九六一年夏天,我和歷史學家范文瀾、呂振羽同志等應烏蘭夫同志的邀請,訪問了內蒙古自治區(qū)。訪問歷時近兩月(從七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四日),行程達一萬五千余里。要想把這次訪問的收獲都寫出來那是寫不完的,不過也可以用最簡單的話概括這次訪問的收獲,那就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F(xiàn)在我想寫一點內蒙訪古的見聞。

  哪里能找到這樣的詩篇

  內蒙,對于歷史學家來說,是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地方,因為這里在悠久的歷史時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動的歷史舞臺,而這些游牧民族的歷史活動又是中國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活動,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沒有它們的篇章。然而這個歷史學寶庫,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打開,至少沒有引起史學家足夠的注意。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匈奴人就進入了內蒙;到秦漢時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個強勁的民族出現(xiàn)于歷史。以后,鮮卑人、突厥人、回紇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這些游牧民族一個跟著一個進入這個地區(qū),走上歷史舞臺,又一個跟著一個從這個地區(qū)消逝,退出歷史舞臺。這些相繼或同時出現(xiàn)于內蒙地區(qū)的游牧民族,他們像鷹一樣從歷史上掠過,最大多數(shù)飛得無影無蹤,留下來的只是一些歷史遺跡或遺物,零落于荒煙蔓草之間,訴說他們過去的繁榮。有些連歷史的遺跡也沒有發(fā)現(xiàn),僅僅在歷史文獻上保留一些簡單的記錄。但是這些游牧民族在過去都曾經(jīng)在內蒙地區(qū)或者在更廣大的世界演出過有聲有色的歷史。挥行┯文撩褡,如十三世紀的蒙古人,并曾從這里發(fā)出了震動世界的號令。

  兩千多年的時間過去了,現(xiàn)在,內蒙地區(qū)已經(jīng)進入了歷史上的新世紀。居住在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等,正在經(jīng)歷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的歷史變革,他們都在從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經(jīng)由不同的道路走進社會主義社會。例如蒙古族是從以游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封建社會走進社會主義社會的,鄂倫春族和一部分鄂溫克族則是從以狩獵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末期走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很多過去的牧人、獵人,現(xiàn)在都變成了鋼鐵戰(zhàn)士。條條道路通向社會主義社會,在這里得到了最具體、最生動的說明。

  恩格斯說:“世界史是最偉大的詩人!蔽覀冊趦让傻貐^(qū)看到了這個最偉大的詩人的杰作。出現(xiàn)在這個杰作中的不是鶯鶯燕燕,而是群鷹搏擊,萬馬奔騰。在世界文學的文庫中,哪里能找到這樣波瀾壯闊、氣勢豪放的詩篇呢?

  一段最古的長城

  火車走出居庸關,經(jīng)過了一段崎嶇的山路以后,自然便在我們面前敞開了一個廣闊的原野,一個用望遠鏡都看不到邊際的原野,這就是古之所謂塞外。

  從居庸關到呼和浩特大約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車都在這個廣闊的高原上奔馳。我們都想從鐵道兩旁看到一些塞外風光,黃沙白草之類,然而這一帶既無黃沙,亦無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種著各種各樣的莊稼:小麥、蕎麥、谷子、高粱、山藥、甜菜等等。如果不是有些地方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簡直要懷疑火車把我們帶到了河北平原。

  過了集寧,就隱隱望見了一條從東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脈,這就是古代的陰山,現(xiàn)在的大青山。大青山是一條并不很高但很寬闊的山脈,這條山脈像一道墻壁把集寧以西的內蒙分成兩邊。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條件迥乎不同。山的北邊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風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狀高原。據(jù)《漢書·匈奴傳》載,這一帶在古代就是一個“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山的南邊,則是在陰山屏障之下的一個狹長的平原。

  現(xiàn)在的大青山,樹木不多,但據(jù)《漢書·匈奴傳》載,這里在漢代卻是一個“草木茂盛,多禽獸”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經(jīng)把這個地方當作自己的苑囿。一直到蒙古人來到陰山的時候,這里的自然條件,還沒有什么改變。關于這一點,從呼和浩特和包頭這兩個蒙古語的地名可以得到說明。呼和浩特,蒙古語意思是青色的城。包頭也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有鹿的地方。這兩個蒙古語的地名,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直到十三世紀或者更晚的時候,這里還是一個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沒的地方。

  呼和浩特和包頭這兩個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秋天的陰山,像一座青銅的屏風安放在它們的北邊,從陰山高處拖下來的深綠色的山坡,安閑地躺在黃河岸上,沐著陽光。這是多么平靜的一個原野。但這個平靜的原野在民族關系緊張的歷史時期,卻經(jīng)常是一個風浪最大的地方。

  愈是古遠的時代,人類的活動愈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特別是那些還沒有定住下來的騎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賴自然的恩賜,他們要自然供給他們豐富的水草。陰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內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進入內蒙西部,就必須占據(jù)這個沃野。

  陰山以南的沃野不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qū)的跳板。只要占領了這個沃野,他們就可以強渡黃河,進入汾河或黃河河谷。如果他們失去了這個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據(jù),史載“匈奴失陰山之后,過之未嘗不哭也”,就是這個原因。在另一方面,漢族如果要排除從西北方面襲來的游牧民族的威脅,也必須守住陰山的峪口,否則這些騎馬的民族就會越過鄂爾多斯沙漠,進入漢族居住區(qū)的心臟地帶。

  早在戰(zhàn)國時,大青山南麓,沿黃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趙國和胡人爭奪的焦點。在爭奪戰(zhàn)中,趙武靈王擊敗了胡人,戰(zhàn)領了這個平原,并且在他北邊的國境線上筑起了一條長城,堵住了胡人進入這個平原的道路。據(jù)《史記·匈奴傳》所載,趙國的長城東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內),中間經(jīng)過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今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為止,F(xiàn)在有一段古長城遺址,斷續(xù)綿亙于大青山、烏拉山、狼山靠南邊的山頂上,東西長達二百六十余里,按其部位來說,這段古長城正是趙長城遺址。

  我們這次訪問包頭,曾經(jīng)登臨包頭市西北的大青山,游覽這里的一段趙長城。這段長城高處達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層次還很清楚。東西縱觀,都看不到終級,在東邊的城址上,隱然可以看到一個古代廢壘,指示出那里在當時是一個險要地方。

  我在游覽趙長城時,作了一首詩,稱頌趙武靈王,并且送了他一個英雄的稱號。趙武靈王是無愧于英雄的稱號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以全國的人力物力僅僅連接原有的秦燕趙的長城并加以增補,就引起了民怨沸騰。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著一個孟姜女,控訴這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甚至在解放以后,還有人把萬里長城作為“炮彈”攻擊秦始皇。而趙武靈王以小小的趙國,在當時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竟能完成這樣一個巨大的國防工程而沒有挨罵,不能不令人驚嘆。

  當然,我說趙武靈王是一個英雄,不僅僅是因為他筑了一條長城,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敢于發(fā)布“胡服騎射”的命令。要知道,他在當時發(fā)布這個命令,實質上就是與最頑固的傳統(tǒng)習慣和保守思想宣戰(zhàn)。

  只要讀一讀《戰(zhàn)國策·趙策》就知道當趙武靈王發(fā)布了胡服騎射的命令以后,他立即遭遇到來自趙國貴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趙武靈王擊敗了那些頑固分子的反抗,終于使他們脫下了那套用以標志他們身份的祖?zhèn)鞯膶挻蟮囊路,并且把過了時的笨重的戰(zhàn)車扔到歷史的垃圾堆去敢于這樣做的人,難道不是一個英雄嗎?可以肯定說是一個英雄,一個大大的英雄。

  在大青山下

  現(xiàn)在讓我們離開趙長城談一談陰山一帶的漢代城堡。

  根據(jù)考古報告,在陰山南北麓發(fā)現(xiàn)了很多古城遺址,至少有二十幾個古城遺址。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漢時期的,也有北魏時期或更晚的。古城遺址最大多數(shù)分布在陰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陰山北麓的,還有分布在黃河渡口和鄂爾多斯東北地區(qū)的。從古城分布的地位看來,幾乎通向陰山以北的每一個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特別是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壩,尤其是包頭市北大青山與烏拉山之間的缺口,城堡的遺址更多。大概這兩個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而在漢代則是匈奴人侵襲的主要通路?雌饋恚瑵h王朝在陰山一帶的戰(zhàn)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陰山北麓的峪口和更遠的地方,第二道防線是陰山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線是黃河渡口和鄂爾多斯東北一帶。

  在陰山以北筑城障的事,《史記·匈奴傳》有如此的記載:太初四年“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shù)百里,遠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廬朐。”《正義》引《括地志》云:“五原郡相陽縣(《漢書·地理志》作固陽縣),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縣(《漢書·地理志》注作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牢城河(《漢書·地理志》注作虞河城),又西北得丙虜城(《漢書·地理志》注作宿虜城)!庇纱丝磥,當漢武帝時漢王朝在陰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幾乎是步步為營,把它的勢力遠遠地推到陰山以北的地方。一直到元帝時由于匈奴呼韓邪單于款塞入朝,才從陰山以北的城堡撤退駐軍,但仍然保留著通烽火的哨兵。《漢書·匈奴傳》記侯應諫元帝的話,其中有云:“前以罷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边@里所謂“外城”,就是陰山以外的城堡。

  在大青山與烏拉山之間的峪口中有一條昆都侖河,由北而南流入黃河。昆都侖河就是古代的石門水,石門水大概是古代游牧民族進入陰山以南的沃野最方便的一條道路。在這個通道的外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一些漢代的古城,有一個古城可能就是漢代的光祿城。我們這次訪問內蒙西部,曾經(jīng)游覽了呼和浩特市附近塔布土拉罕的漢城遺址和包頭市附近麻池鄉(xiāng)的漢城遺址。

  塔布土拉罕在呼和浩特市東北三十五里,大青山的南麓。古城作長方形,分內外兩城,外城周圍約六里。在內城的地面上到處可以看到漢代的繩紋陶片。在城的附近有五個大土堆,塔布土拉罕就是五個大土堆的意思。這五個大土堆,可能是五個大封土墓,如果把這五個大封土墓打開很有可能發(fā)現(xiàn)這個古城的歷史檔案。

  內外兩城,內城也散布著很多漢代磚瓦,外城很少。古城周圍有很多古墓,大多數(shù)沒有封土。在這里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古物,其中有漢代的錢幣和漢式的銅器、陶器、漆器等等,也有金質和銀質的鏤空飾片,飾片上的花紋作虎豹駱駝等動物形像。還發(fā)現(xiàn)了“單于天降”、“四夷□服”以及“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文字的瓦當殘片。

  我不想詳細介紹這兩個古城的發(fā)現(xiàn),只想指出一個事實,即陰山南北和黃河渡口一帶的漢代古城,不是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而是由于軍事的原因建筑起來的。嚴格地說,這些古城不能稱為真正的城市,只是一種駐扎軍隊和屯積軍用糧食武器的營壘。居住在這些城堡中的主要的是軍隊,也有小商人和手工業(yè)者;但這些小商人和手工業(yè)者是依靠軍隊生活的,只要軍隊撤退,這些城堡也就廢棄了。

  我還想指出,陰山一帶在民族關系緊張的時期是一個戰(zhàn)場,而在民族關系緩和時期則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驛站;甚至在戰(zhàn)爭的時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這一帶發(fā)現(xiàn)的文物得到說明。例如在當時漢與匈奴的邊境線上都發(fā)現(xiàn)了漢代的錢幣和工藝品,這些工藝品與在內地發(fā)現(xiàn)的同一時期的工藝品是一樣的,這件事說明漢與匈奴之間的和平往來,并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所遮斷。

  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個古跡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像征,一個民族友好的像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青冢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據(jù)說清初墓前沿有石虎兩列、石獅一個,還有綠琉璃瓦殘片,好像在墓前原來有一個享殿,現(xiàn)在這些東西都沒有了,只有一個石虎伏在階臺下面陪伴這位遠嫁的姑娘。

  據(jù)內蒙的同志說,除青冢外,在大青山南麓還有十幾個昭君墓。我們就看到了兩個昭君墓,另一個在包頭市的黃河南岸。其實這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個古代的堡壘。在這個堡壘附近,還有一個古城遺址。

  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多的昭君墓。顯然,這些昭君墓的出現(xiàn),反映了內蒙人民對王昭君這個人物有好感,他們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鄉(xiāng)。

  然而現(xiàn)在還有人反對昭君出塞,認為昭君出塞是民族國家的屈辱。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因為在封建時代要建立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不能像我們今天一樣,通過各族人民之間的共同的階級利益、經(jīng)濟基礎和意識形態(tài),主要的是依靠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和解,而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和解又主要的是決定于雙方力量的對比,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封建關系的改善。和親就是改善封建關系的一種方式。當然,和親也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出現(xiàn)的,有些和親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沒有任何被迫的情況存在。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是和親就一律加以反對,那么在封建時代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間的和解呢?在我看來,和親政策比戰(zhàn)爭政策總要好得多。

  游牧民族的搖籃

  我們在內蒙西部沒有看到的塞外風光,在內蒙東部看到了。當我們的火車越過大興安嶺進入呼倫貝爾草原時,自然環(huán)境就散發(fā)出蒙古的氣氛。一幅天蒼蒼野茫茫的畫面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了。

  正像大青山把內蒙的西部分成南北兩塊,大興安嶺這一條從東北伸向西南的廣闊的山脈也把呼倫貝爾草原分割為東西兩部。山脈的兩麓被無數(shù)起伏不大的山谷割開,從山谷中流出來的溪水,分別灌注著大興安嶺東西的草原,并在東部匯成了嫩江,在西部匯成了海拉爾河。海拉爾,蒙古語,它的意思就是流下來的水。

  海拉爾市雖然是草原中的城市,但住在這個城市里,并不能使我們感到草原的風味,只有當我們從海拉爾乘汽車經(jīng)過南屯前往錫尼河的這條路上,才看到真正的草原風光。在這條路上,我第一次看到這樣平坦、廣闊、空曠的草原,從古以來沒有人耕種過的、甚至從來也沒有屬于任何個人私有過的草原。沒有山,沒有樹木,沒有村落,只有碧綠的草和覆蓋這個草原的藍色的天,一直到錫尼河我們才看到一些用氈子圍起來的灰白色的帳幕,這是布列亞特蒙古族牧人的家。我們訪問了這些牧人的家,在草原上度過了最快樂的一天。

  當然不是所有的草原都像錫尼河一樣的平坦。當我們從海拉爾前往滿洲里的路上,我們就看到一些起伏不大的沙丘;而當我們從滿洲里到達賚湖,從達賚湖到扎賚諾爾的路上,也看到了一些坡度不大的丘陵在地平線上畫出了各種各樣的柔和的曲線。

  呼倫貝爾不僅在現(xiàn)在是內蒙的一個最好的牧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最好的草原。這個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shù)游牧民族: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在這里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

  根據(jù)《后漢書·鮮卑傳》所載,鮮卑人最早的游牧之地是鮮卑山。他們每年“以季春月大會于饒樂水上”。鮮卑山、饒樂水究竟在哪里,歷來的史學家都沒有搞清楚,F(xiàn)在我們在扎賚諾爾附近木圖拉雅河的東岸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古墓群。據(jù)考古學家判斷,可能是鮮卑人的墓群。如果是鮮卑人的墓群,那就可以證實早在兩漢時期鮮卑人就游牧于呼倫貝爾西部達賚湖附近一帶的草原。

  對于早期鮮卑人的生活,歷史文獻上給我們的知識很少,僅說鮮卑人的習俗與烏桓同。而當時的烏桓是一個以“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但已“能作弓矢鞍勒,鍛金鐵為兵器”的游牧民族。我們這次在呼和浩特和海拉爾兩處的博物館,看到扎賚諾爾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鮮卑人的文物,其中有雙耳青銅罐和雕有馬鹿等動物形像的銅飾片。又有樺木制的弓、樺樹皮制的弓囊和骨鏃等等,只是沒有發(fā)現(xiàn)角端弓。又《鮮卑傳》謂鮮卑于建武二十五年始與東漢王朝通驛(當作譯)使,這件事也從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織有“如意”字樣的絲織物和漢代的規(guī)矩鏡得到了證實。

  史載契丹人最初居在鮮卑人的故地,地名梟羅固沒里,沒里者,河也,這條河究竟在哪里,不得而知。最近在扎賚諾爾古墓群附近發(fā)現(xiàn)了契丹人的古城遺址,證明契丹人也在呼倫貝爾草原東部游牧過。

  女真人在呼倫貝爾草原也留下了他們的遺跡。其中最有名的是兩條邊墻。一條邊墻在草原的西北部,沿著額爾古納河而西,中間經(jīng)過滿洲里直到達賚湖的西邊,長約數(shù)百里。這條邊墻顯然是為了防御蒙古人侵入呼倫貝爾草原而建筑的。但據(jù)史籍所載,在蒙古人占領這個草原以前,游牧于這個草原的是塔塔兒人,蒙古人不是從女真人手中,而是從塔塔兒人手中接收這個草原的。根據(jù)這樣的情況,這條邊墻,似乎不是女真人修筑的。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為了抵抗蒙古人的侵入,當時的塔塔兒人和女真人是站在一邊的,女真人才有可能修筑這條邊墻。另一條邊墻在呼倫貝爾的東南,這條邊墻是沿著大興安嶺南麓自東北而西南,東起于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尼爾基鎮(zhèn),西至科爾沁右翼前旗的索倫,長亦數(shù)百里。王國維曾在其所著《金界壕考》一文中對這條墻作了詳細的考證。有人認為這是成吉思汗的邊墻,并且把扎蘭屯南邊的一個小鎮(zhèn)取名為成吉思汗,以紀念這條邊墻,這是錯誤的。毫無疑問,這條邊墻是女真人建筑的,其目的是為了保衛(wèi)呼倫貝爾南部的草原,免于蒙古人的侵入。但是成吉思汗終于突破了這兩道邊墻,進入了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不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而且是他們的武庫、糧倉和練兵場。他們利用這里的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裝自己的軍隊,然后以此為出發(fā)點由東而西,征服內蒙中部和西部諸部落或最廣大的世界,展開他們的歷史性的活動。鮮卑人如此,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也是如此。

  鮮卑人占領了這個草原就代替匈奴人成為蒙古地區(qū)的支配民族,以后進入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鮮卑人在前進的路上留下了很多遺跡,現(xiàn)在在內蒙和林格爾縣發(fā)現(xiàn)的土城子古城,可能就是北魏盛樂城的遺址。大同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也是鮮卑人留下來的藝術寶庫。我們在訪問大同時曾經(jīng)游覽云岡石窟,把這里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扎賚諾爾的文化遺物比較一下,那就明顯地表示出奠居在大同一帶的鮮卑人比起游牧于扎賚諾爾的鮮卑人來,已經(jīng)是一個具有高得多的文化的民族。如果把龍門石窟和云岡石窟的藝術,作一比較研究,我想一定能看出鮮卑人在文化藝術方面更大一步的前進。

  在呼倫貝爾草原游牧過的契丹人,后來也向內蒙的中部和西部發(fā)展,最后定居在黃河流域建立了遼王朝。契丹人也在前進的路上留下了他們歷史的里程碑。他們在錦州市內留下了一個大廣濟寺古塔,在呼和浩特東四十里的地方留下了一個萬部華嚴的經(jīng)塔,還有大同城內留下了上下華嚴寺。我們這次游覽了錦州的古塔,欣賞了大同上下華嚴寺的佛像雕塑藝術。從這些建筑藝術和雕塑藝術看來,奠居在錦州和大同一帶的契丹人也是一個具有相當高度文化藝術的民族。

  為了保衛(wèi)呼倫貝爾草原建筑過兩條邊墻的女真人,后來也進入了黃河流域。和鮮卑人、契丹人略有不同,女真人在進入中原以前已經(jīng)具有比較高度的文化,并且建立了金王朝。現(xiàn)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南的白城就是金上京。在這次訪問中,有些同志曾經(jīng)去游覽過金上京遺址,從遺址看來已經(jīng)是一個規(guī)模相當大的城市。這個城市表明了當時女真人已經(jīng)進入了定居的農業(yè)生活,并且有了繁盛的商業(yè)活動。

  成吉思汗在進入呼倫貝爾草原以前,始終局促于斡難河與額爾古納河之間的狹小地區(qū)。但當他一旦征服了塔塔兒人占領了這個草原,不到幾年他就統(tǒng)一了蒙古諸部落,正如他在寫給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詔書中所說的:“七載之中成大業(yè),六合之內為一統(tǒng)!

  蒙古人當然知道這個草原的重要性,元順帝在失掉了大都以后,帶著他的殘余軍隊逃亡,不是逃往別處而是逃到呼倫貝爾草原。

  朱元璋似乎也知道這個草原的重要性,他派藍玉追擊元順帝,一直追到捕魚兒海(即今貝爾湖)東北八十里的地方,在這個草原中徹底地殲滅了元順帝的軍隊以后,蒙古王朝的統(tǒng)治才從中國歷史上結束。

  歷史的后院

  假如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鬧市,那么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幽靜的后院。重重疊疊的山嶺和復蔽著這些山嶺的萬古常青的叢密的原始森林,構成了天然的障壁,把這里和呼倫貝爾草原分開,使居住在這里的人民與世隔絕,在悠久的歷史時期中,保持他們傳統(tǒng)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直到解放以前,居住在這個森林里的鄂倫春人和鄂溫克人還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歷史階段。但是解放以后,這里的情況已經(jīng)大大的改變了,F(xiàn)在,一條鐵路已經(jīng)沿著大興安嶺的溪谷遠遠地伸入了這個原始森林的深處,過去遮斷文明的障壁在鐵道面前被粉碎了。社會主義的光輝,已經(jīng)照亮了整個大興安嶺。

  我們這次就是沿著這條鐵道進入大興安嶺的;疖囀紫劝盐覀儙У窖揽耸。牙克石是喜桂圖旗的首府,也是進入大興安嶺森林地帶的大門。喜桂圖,蒙古語,意思是有森林的地方。這個蒙古語的地名,經(jīng)錄了這里的歷史情況,其實在牙克石附近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森林了。

  在牙克石前往甘河的路上,我們的目光便從廣闊的草原轉向淹沒在原始森林中的無數(shù)山峰。在鐵道兩旁,幾乎看不到一個沒有森林復蔽的山坡,到處都叢生著各種各樣的樹木,其中最多的是落葉松和白樺,也有樟松、青楊和其他不知名的樹木。

  我們在甘河換了小火車,繼續(xù)向森林地帶前進。經(jīng)過了幾小時的行程,火車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叫作第二十四的地方。應該說明一下,在這個森林中,有很多地方過去沒有名字。解放以后,森林工作者替這些地方也取了一些名字,如第一站、第二站之類。但有些地方原來是有鄂倫春語的名字的,而這些鄂倫春語的地名,又往往能透露一些歷史的消息。例如錫尼奇是一個鄂倫春語的地名,意思是有柳樹的地方;又如加格達奇,也是一個鄂倫春語的地名,意思是有樟松的地方。這樣的地名比起數(shù)目字的地名來,當然要好得多,因此我以為最好能找到這些地方的鄂倫春語的名字。

  我們在第二十四地點下了火車,走進原始森林。依照我們的想法,在原始森林里,一定可以看到萬年不死的古樹;實際上并沒有這樣長壽的樹木,落葉松的壽命最多也不過一百多年。所謂原始森林,是說這個森林從太古以來,世世代代,自我更新,一直到現(xiàn)在,依然保持他們原始的狀態(tài)。當然我們腳下踐踏的,整整有一尺多厚的像海綿一樣的泥土,其中必然有一萬年甚至幾萬年前的腐朽的樹木和樹葉。

  我們在這里第一次看到了太陽都射不進去的叢密的森林,也第一次看到了遍山遍嶺的杜鵑花和一種馴鹿愛吃的特殊的苔蘚。秋天的太陽無私地普照著連綿不斷的山崗,暢茂的森林在陽光中顯出青銅色的深綠。在山下,河流蜿蜒地流過狹窄的河谷,河谷兩岸是一片翠綠的草地和叢生的柳樹。世界上哪里能找到這樣美麗的花園呢?

  我們的旅程,并沒有停止在甘河。就在當天夜晚,火車把我們帶到了這條森林鐵路的終點阿里河。阿里河是鄂倫春自治旗的首府。鄂倫春,滿洲語,意思是驅使馴鹿的部落。但是現(xiàn)在的鄂倫春族人民已經(jīng)不是一個驅使馴鹿的部落,他們在阿里河邊建筑了新式的住房,在這里定住下來,逐漸從狩獵生活轉向馴養(yǎng)鹿群和農業(yè)的生活。現(xiàn)在在大興安嶺內驅使馴鹿的唯一的民族,也是以狩獵為生的唯一民族是鄂溫克族。

  從狩獵轉向畜牧生活并不是一種輕而易舉的事,這要求一個民族從森林地帶走到草原,因為游牧的民族必須依靠草原。森林是一個比草原更為古老的人類的搖籃。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一直到野蠻低級階段上的人們還是生活在森林里;但是當人們習慣于游牧生活以后,人們就再也不會想到從河谷的草原自愿地回到他們祖先住過的森林區(qū)域里面去了。恩格斯的話說明了人類在走出森林以后再回到森林是不容易的;在我看來,人類從森林走到草原也同樣是不容易的。因為這需要改變全部的生活方式。要改變一種陳舊的生活方式,那就要觸犯許多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而這種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對于一個古老的民族來說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僅改變全部生活方式會要遇到困難,據(jù)一位鄂倫春的老獵人說,甚至把狩獵用的弓矢換為槍這樣簡單的事情,也曾經(jīng)引起反對。反對的理由是火器有響聲,打到一只野獸,驚走了一群,而弓箭就沒有這種副作用。但是新的總是要戰(zhàn)勝舊的,現(xiàn)在不僅鄂倫春族的獵人,甚至鄂溫克族的獵人也用新式的槍裝備自己。

  扎蘭屯是我們最后訪問的一個內蒙城市。

  到了扎蘭屯,原始森林的氣氛就消失了。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美麗的山城。這座山城建筑在大興安嶺的南麓,在它的北邊是一些綠色的丘陵。有一條小河從這個城市中流過,河水清淺,可以清楚地看見生長在河里的水草。郊外風景幽美,在前往秀水亭的路上,可以看到一些長滿了柞樹的山丘,也可以看到從峽谷中流出來的一條溪河,叢生的柳樹散布在河谷的底部。到處都是果樹、菜園和種植莊稼的田野。這一切告訴了我們這里已是呼倫貝爾的農業(yè)區(qū)了。我們就在這里結束了內蒙的訪問。

  揭穿了一個歷史的秘密

  這次訪問對于我來說,是上了一課很好的蒙古史,也可以說揭穿了一個歷史的秘密,即為什么大多數(shù)的游牧民族都是由東而西走上歷史舞臺,F(xiàn)在問題很明白了,那就是因為內蒙東部有一個呼倫貝爾草原。假如整個內蒙是游牧民族的歷史舞臺,那么這個草原就是這個歷史舞臺的后臺。很多的游牧民族都是在呼倫貝爾草原打扮好了,或者說在這個草原里裝備好了,然后才走出馬門。當他們走出馬門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不僅是一群牧人,而是有組織的全副武裝了的騎手、戰(zhàn)士。這些牧人、騎手或戰(zhàn)士總想把萬里長城打破一個缺口,走進黃河流域。他們或者以遼河流域的平原為據(jù)點,或者以錫林郭勒草原為據(jù)點,但最主要的是烏蘭察布平原為據(jù)點,來敲打長城的大門,因而陰山一帶往往出現(xiàn)民族矛盾的高潮。兩漢與匈奴,北魏與柔然,隋唐與突厥,明與韃靼,都在這一帶展開了劇烈的斗爭。一直到清初,這里還是和準噶爾進行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的軍事?lián)c。如果這些游牧民族,在陰山也站不住腳,他們就只有繼續(xù)往西走,試圖從居延打開一條通路進入洮河流域或青海草原;如果這種企圖又失敗了,他們就只有跑到準噶爾高原,從天山東麓打進新疆南部;如果在這里也遇到抵抗,那就只有遠走中亞,把希望寄托在媯水流域了。所有這些民族矛盾斗爭在今天看來,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為不論誰勝誰負,對于雙方的人民來說都是一種災難,一種悲劇。

  馬克思說:“世界歷史形式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它的喜劇。”現(xiàn)在悲劇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出現(xiàn)在內蒙地區(qū)的是歷史喜劇。但是悲劇時代總是一個歷史時代,一個不可避免的歷史時代,一個緊緊和喜劇時代銜接的時代。為了讓我們更愉快地和過去的悲劇時代訣別以及更好地創(chuàng)造我們的幸福的未來,回顧一下這個過去了的時代,不是沒有益處的。

  • 相關推薦

【《內蒙訪古》課文分析】相關文章:

翦伯贊課文《內蒙訪古》10-23

課文《師說》分析12-01

課文《離騷》分析05-18

課文《貓》教材分析07-02

《勸學》課文特點分析11-03

故都的秋的課文分析08-09

圓明園的毀滅課文分析07-07

《談禮貌》課文分析08-20

《勸學》課文結構分析06-29

金色的草地課文分析09-05

竹山县| 栖霞市| 策勒县| 涞源县| 青铜峡市| 文昌市| 宣城市| 贡嘎县| 旬阳县| 溧水县| 广宗县| 高州市| 额济纳旗| 三穗县| 清镇市| 赫章县| 周口市| 靖远县| 贺州市| 城市| 高雄市| 临潭县| 如皋市| 巴彦淖尔市| 九龙坡区| 乌拉特中旗| 霍邱县| 合阳县| 天镇县| 车致| 育儿| 宜君县| 黑山县| 同心县| 肇州县| 阳新县| 鹤壁市| 荥阳市| 泾阳县| 湟源县|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