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爪。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在徐州(在今江蘇省)作官的時候寫的。按照當時的迷信風俗,一個關心農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龍王爺”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龍王爺”謝雨。這首詞就是蘇軾有一次途經農村去謝雨,記下的見聞之一。
“簌簌衣巾落棗花”,按照文意本來應該是“棗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寫詩詞,常常根據格律和修辭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調動,這里就是如此!绑鵞sù]”,是形容棗花紛紛落下的樣子。“衣巾”,是衣服和頭巾。古代服裝,男人往往戴頭巾。棗樹在初夏開出黃綠色的小花。作者不是從旁邊看到落棗花,而是行經棗樹下,或是佇[zhù]立棗樹下,這樣棗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響繅車”!翱塠sāo]車”,一種抽取蠶絲的手搖工具。村子里從南頭到北頭繅絲的聲音響成一片,原來蠶農們正在緊張地勞動。這里,有棗花散落,有繅車歌唱,在路邊古老的柳樹下,還有一個身披牛衣的農民在賣黃瓜!芭R隆,是一種用麻或草編成的,用來覆蓋牛身的織物,這里指蓑衣一類的東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寫出了景色的一個方面。這一次蘇軾偶然來到農村,很敏感地抓住了這些特點,特別是抓住了棗花、繅絲、黃瓜這些富有時令特色的事物,把它們勾畫出來。簡單幾筆,就點染出了一幅初夏時節(jié)農村的風俗畫。
這首詞,不僅是寫景,還記了事。在下片,就轉入了寫作者自己的活動。這時他已是“酒困路長惟欲睡”!熬评А,是酒后困倦,說明他上路前喝過酒了!奥烽L”,看來,已走過很長的路程,而離目的地還很遠。“惟”,只。這句詞寫出他旅途的困倦!叭崭呷丝事疾琛。“日高”,太陽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陽下趕路,感到燥熱、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潤喉解渴!奥,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門試問野人家”!耙叭思摇,鄉(xiāng)野的人家,即鄉(xiāng)下老百姓。蘇軾當時是一州的行政長官,筆下稱當地農民為“野人家”,正出于他當官的口氣。但是“試問”兩字表明他并沒有什么官氣。他沒有命令隨從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親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門,客氣地同人家商量:老鄉(xiāng),能不能給一點茶解解渴呀?
就這樣,用簡單幾句,既畫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氣息的農村畫圖;又記下了一段向老鄉(xiāng)敲門討茶的經歷,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觸不到,因而感到新鮮有趣的。這首詞似乎是隨手寫來,實際上文字生動傳神,使一首記聞式的小詞,獲得了藝術的生命。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02-23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04-03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的原文賞析03-14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全詞翻譯賞析06-08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02-02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古詩詞鑒賞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