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很講究行文變化,尤其懇切的言辭將其迫切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作者:韓愈
二月十六日,前鄉(xiāng)貢進士韓愈(前:進士得第叫做前進士。鄉(xiāng)貢:唐朝取士的一種,有州縣考試推舉),謹再拜言相公閣下:
向上書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謶植桓姨佣,不知所為,乃復敢自納于不測之誅,以求畢其說,而請命于左右。
愈聞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后呼而望之也;將有介于其側者,雖其所憎怨,茍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側者,聞其聲而見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后往而全之也。雖有所憎怨,茍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發(fā),救之而不辭也。若是者何哉?其勢誠急而其情誠可悲也!
愈之強學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險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亟:讀音jì,急迫),大其聲而疾呼矣。閣下其亦聞而見之矣,其將往而全之歟?抑將安而不救歟?有來言于閣下者曰:“有觀溺于水而爇于火者(爇:讀音ruò,點燃,焚燒),有可救之道,而終莫之救也。閣下且以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動心者也。
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前五六年時,宰相薦聞,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抽擢:提拔),與今豈異時哉?且今節(jié)度、觀察使及防御營田諸小使等(:全部是官名),尚得自舉判官(判官:唐朝凡臨時派出去處理特殊事務的官都有判官,相當于秘書),無間于已仕未仕者(間:隔,離,引申為“區(qū)別”);況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進人者,或取于盜(:《禮記·雜記》說:“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以為公臣”。管仲是春秋時齊國宰相),或舉于管庫(:《禮記·檀弓》說:“趙文子所舉于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余家。”趙文子,即趙武,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今布衣雖賤,猶足以方乎此(方:比)。情隘辭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憐焉。愈再拜。
【譯文】
二月十六日,前鄉(xiāng)貢進士韓愈,恭敬地再次稟告相公閣下:
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書信和所做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已經(jīng)十九天了,沒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離去,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于是我寧愿再次領受意想不到的責備,來要求陳述完我的意見,并向您請教。
我聽說: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幫忙免除災難,并不因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樣的慈愛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是希望在他旁邊的人,即使與自己有怨恨,只要還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就要大聲趕快呼喊,希望他施行仁義。那在他旁邊的人,聽見他的呼聲和看見這種情形,也不會因為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樣的慈愛感情才去保全他的生命。即使與他有怨恨,只要還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要拼命跑去用盡力氣,弄濕手腳,燒焦毛發(fā),救起他而不會去躲避。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呢?是因為那情形確實危急,他的心情確實叫人可憐。
我努力學習,并且身體力行有好些年了。我沒有考慮道路的艱險和平坦,一直前行沒有停止過,以至于陷于窮困饑餓的水深火熱中,那種情形既危險又急迫,我已經(jīng)大聲趕快呼喊了,閣下大概也聽見和看見了,您是前來救我呢?還是安穩(wěn)地坐著不來救呢?有人向您說:“有人看見被水淹和被火燒的人,雖然有可以救人的辦法卻始終沒有去救。”閣下您認為他是個仁義君子嗎?如果不這樣認為,那么像我這樣的人,也就是君子應該動心同情的了。
有人對我說:“你的話是對的,宰相是了解你的,只是時機不許可,怎么辦呢?”我認為他不會講話,實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們賢明宰相的推薦罷了。至于所說的時機,本來就是處在上層地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時,宰相向上推薦,尚且有從平民中提拔的,那時和現(xiàn)在,有什么不同嗎?況且現(xiàn)在的節(jié)度使、觀察使和防御使、營田使等地位較低的官員,尚能自己選用判官,而沒有區(qū)分他已經(jīng)做過官還是沒有做過官的。何況是宰相,我們君主所尊敬的人,卻能說“不可”嗎?古代推薦人才的人,有的從盜賊中選取,有的從管理倉庫的人中推薦,F(xiàn)在,我這個平民雖然地位低賤,但還是足夠和這些人相比的。我的情況窘迫,言辭急切,不知道怎樣斟酌才合適,只希望您稍微能施以愛惜人才的心。
愈再拜。
【解析】
在古代,一個地位低下的讀書人,為了能進入仕途、獲取更大的現(xiàn)實利益,有時必須走攀附權貴之路。年輕時候的韓愈中進士四年卻一直不得仕進,所以他給當時的宰相寫信,想以文章打動宰相,以求取到宰相的引薦和提拔!逗笫湃諒蜕显紫鄷肥琼n愈寫給宰相的第二封信,信中以動人之筆,比喻自己處境艱難如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試圖以此來打動宰相。文章緊扣“勢”、“ 時”著筆,運用比喻、設問、反駁等手法,將個人的思想寫得振振有辭,跌宕起伏。作者很講究行文變化,尤其懇切的言辭將其迫切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本文既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下扼制人才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情冷暖,同時也展現(xiàn)了封建文人乞求仕進的窘態(tài)。
拓展閱讀:關于韓愈的典故
(一)、諫諍之路
韓愈曾與柳宗元、劉禹錫同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關中地區(qū)大旱。韓愈查訪發(fā)現(xiàn),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上報朝廷說,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激起了韓愈的一腔怒火。他奮筆疾書,向皇上遞交了《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反映真實情況,并請求減免這一地區(qū)的租稅。韓愈這一舉動不僅沒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視,反而在小人讒言之下被貶為連州陽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調回長安的韓愈又以一篇《論佛骨表》上疏直諫,對興師動眾、耗費巨資,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憲宗加以勸誡。他在文章中懇請,將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絕根本,以斷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災殃,由臣承擔,上天鑒福,絕不怨悔”。可唐憲宗讀后大為震驚,要對韓愈處以極刑。多虧一眾官員為韓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被貶后,韓愈寫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詩句,表達了他忠心進諫、一心為國為民的情懷。
“文死諫,武死戰(zhàn)”,這是中國古代為官者的最高境界。韓愈曾寫道:“愿辱太守薦,得充諫諍官。”可見,他的仕進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諫官。要做好諫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進短策,無由至彤墀。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詞。”雖然他最終并沒能做成諫官,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信條。
(二)、風流成性
據(jù)傳韓愈很縱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為衰退。他經(jīng)常服用壯陽藥,古代的壯陽藥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韓愈聽了他人建議,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雞,等公雞長大后再食雞肉,使公雞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從而間接獲得硫磺的壯陽功效,可是這樣吃多了還是使他死于此。宋人陶谷《清異錄》上說:“昌黎公逾晚年頗親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靈庫’,公間日進一只焉”,但是,“始亦見功,終致絕命”。
《馬說》的出現(xiàn),正是表現(xiàn)韓愈的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痛斥昏庸統(tǒng)治者的愚妄無知。
【《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韓愈】相關文章:
《暮行河堤上》韓愈鑒賞02-23
韓愈《上張仆射書》的原文及翻譯07-14
韓愈座右銘10-15
韓愈名句03-28
解讀韓愈03-21
師說韓愈02-07
讀韓愈了解關于韓愈的文章03-21
《送薛據(jù)宰涉縣》劉長卿古詩12-25
寄黃幾復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