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提起古詩詞,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頭大的古詩詞賞析?古詩詞鑒賞主要是根據(jù)古詩詞的時代背景與表達(dá)感情,深入的體會賞析其中的含義。古詩詞鑒賞怎么做會更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行色譯文古詩詞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色》
宋代:司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遠(yuǎn)陌初窮到渡頭。
賴是丹青不能畫,畫成應(yīng)遣一生愁。
譯文
心境清冷如池水,凄楚寒淡如涼秋,旅程無窮無盡,剛走完阡陌之地又見到渡頭。
幸好這行色畫不出來,若是真能畫成圖像,怕要讓人一生都充滿憂愁。
注釋
行色:行旅出發(fā)前后的情狀、氣派!肚f子·盜跖》:“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跖耶?”此處指行旅之人的心境。
陂(bēi):池塘。
于:猶“如”、“似”。
陌:道路。
窮:盡。
到:一作“見”。
賴是:幸虧是。
丹青:原指丹砂和青棱兩種可制顏料的礦石,此處泛指繪畫用的顏色。此句別本作“賴是丹青無畫處”。
遣:教,讓。一作“遣”,一作“是”。
創(chuàng)作背景
在北宋中期張耒的《記行色詩》一文中談到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時說:“《行色詩》,故待制司馬公所作也,公諱池,以某年中嘗監(jiān)安豐酒稅,實作此詩。”安豐在今天安徽省壽縣,在宋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來往的行人很多,而監(jiān)酒稅是一個相對比較清閑的官職,司馬池在這里可以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悠然度日,某日有感作此詩。
賞析
這首詩將行役之人的羈愁客思,種種難以描摹的心境,寫得如感如見,顯露行人對行役的厭倦,其中暗含仕途不甚得意的愁怨之情。
所以此詩開頭一句采用了迂回的構(gòu)思,從行旅中隨手拈來兩個比譬。秋天的池水是清冷的,而行人的神情比這池水更清冷。秋天的景色是凄涼淡漠的,而行人的神情比秋景更加凄涼淡漠。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比喻,而是進(jìn)一步把兩類毫不相干的事物作比較,行人的神情可以和秋景較短量長,只因為它們在凄涼冷漠這一點上有共同之處。這一比較,不僅渲染了“行色”的特征,而且讓隱隱的寫出了這“行色”體會到了行人的內(nèi)心。
接下去“遠(yuǎn)陌”一句補(bǔ)充點出了行旅的具體環(huán)境。長長的小路,剛走到盡頭,卻發(fā)現(xiàn)到了河邊渡口。這具體鮮明的情景,是詩人旅途奔波的概括,它暗示了行人的孤獨寂寞,暗示了旅途奔波的辛苦和不知歸宿何處的茫然。這是對上一句的補(bǔ)充,更是對“行色”的加重渲染。就全詩的構(gòu)思而言,這一句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它點明了詩中所寫,乃是羈旅行愁,而不是其他什么別的內(nèi)容。有了這一句,上一句才有著落,而后面兩句也才有了生發(fā)的基礎(chǔ)。
詩的后二句,還是從側(cè)面烘托。意思是說,幸好這行色畫不出來,若能畫出,一定會使人一生發(fā)愁。本來,繪畫可以畫出人的表情,但是在詩人看來,“行色”所反映的內(nèi)心的凄苦黯淡,無法通過繪畫來表現(xiàn)。要注意的是,這里并不是對繪畫的功能作判斷。
從一方面看,作者認(rèn)為繪畫不能表現(xiàn)這種“行色”,似乎是說繪畫之所短;而從另一方面看,詩人的意圖卻是借繪畫之所長來渲染行愁之重。繪畫形象具體直觀,假如把這行愁再現(xiàn)出來,將使人不勝其愁。這是以形式上的否定,來肯定行愁之重。簡單兩句中包含了形式與內(nèi)涵,否定與肯定相反相成的妙趣,留下馳騁想象的空間,避免了正面用筆的重拙滯澀,足見構(gòu)思之巧妙。
這首詩全從側(cè)面用筆,實處讓人體會到行人心情的凄涼冷漠,感受到行愁之沉重,虛處則含蓄不盡,余意悠長?侦`而不空虛,正是其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此詩在宋代享有很高聲譽(yù),先是被司馬光載入《溫公續(xù)詩話》,詩人張耒認(rèn)為此詩“甚工”,以致司馬光“不敢以父子之嫌廢也”。后來司馬池之孫司馬宏又把此詩刻于石上,張耒為作記,又借梅堯臣論詩句名評云:“詩之工者,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此詩有焉!(《張右史文集》卷四十八《記行色詩》)
作者介紹
(980—1041)陜州夏縣人,字和中。登進(jìn)士第。授永寧主簿。歷建德、郫縣尉。蜀人傳言戍兵叛,蠻將入寇,邑民爭相出逃。池攝縣事,會上元張燈,縱民游觀三夕,民心遂安。知數(shù)州縣,所至皆有政聲。累擢天章閣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因不知吳中習(xí)俗,決事不當(dāng),被劾降知虢州,徙晉州。
- 相關(guān)推薦
【行色譯文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鑒賞,譯文05-25
《次石湖書扇韻》詩詞譯文及注釋鑒賞02-03
汪藻《點絳唇·新月娟娟》詩詞譯文及鑒賞09-02
詩詞鑒賞11-23
詩詞的鑒賞11-08
杜甫《夏夜嘆》譯文及鑒賞08-28
王安石《元日》鑒賞譯文及賞析03-17
杜甫《絕句》鑒賞及譯文參考03-10
王昌齡《采蓮曲》譯文及鑒賞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