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對古詩《夜書所見》新的理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翻譯/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注釋
①蕭蕭:風聲。
②客情:旅客思鄉(xiāng)之情。
③挑:用細長的東西撥動。
、艽倏棧核追Q蟋蟀,有的地區(qū)又叫蛐蛐。
、莼h落:籬笆。
對古詩《夜書所見》新的理解
曾于多年前在人教網(wǎng)提出《夜書所見》中的“挑促織”不宜理解為“捉蟋蟀”而應為“斗蟋蟀”。同時詩意不宜理解為“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和童年吧”而應是“(思念家鄉(xiāng)時)最記掛的是自己疼愛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覺!钡玫讲簧倮蠋熤С帧H私躺缫苍2010年新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時,也把《夜書所見》原來解釋“挑:捉!备某伞疤簦河眉氶L的東西撥弄。”但我們使用的教參《教師教學用書》仍然堅持用原來的“捉蟋蟀”的說法。由此使我們在教學工作中留下了誤區(qū)與瑕疵,失去古詩原有的唯美性。
其一,有老師說“南宋詞人張镃(zī)在《滿庭芳促織兒》寫道:‘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任滿身華影,獨自追尋!鷦用鑼懥藘和雇聿蹲酱倏椀那榫啊!庇谑钦f“知有兒童挑促織”也是描寫“兒童在夜里捕捉蟋蟀!边@種說法是片面的,怎能以張镃小時候在夜里捉蟋蟀就能說《夜書所見》里所寫的兒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時捉蟋蟀呢,難道說兒童夜深就不能斗蟋蟀嗎?
其二,更有老師在指導孩子們學習的刊物上說道:“細細想來,孩子是想在夜里得到促織,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燈下玩促織”、“白天是很難捉到促織的,只有在夜晚才還容易捉到”、“促織是住在地表以下的,兒童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動泥土才能找到”。這些說法是有待考證的。第一,有過捉蟋蟀、斗蟋蟀經(jīng)歷的人都會知道:(兒童)捕捉促織主要是因為愛玩蟋蟀,而非“不想在秋夜的燈下玩促織”;第二,夜晚拿著燈籠捉蟋蟀絕對比白天難捉到。在白天,促織很難逃過捕捉者的目光,晚上就不同了,促織只要有機會一跳,不要說古時的燈籠,就連現(xiàn)在拿著手電筒,也難跟蹤上。第三,捉蟋蟀很多也不用反動泥土!捌咴略谝,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入秋捕獲的斗蟋絕大多數(shù)都不“住在地表以下”。如不改變老師們這種解釋,豈不是誤導了學生!
再三,如按原理解古詩去看,全詩的結(jié)構(gòu)就變得有瑕疵,理解“客情”不符合常情。一、二句“蕭蕭秋風吹動梧葉發(fā)出聲音和拂面秋風,催起我的思念感情!”三、四句“又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执咂鹞业膽涯罡星!北救苏J為,這樣的理解顯然不符合詩中“動”“知”兩字的承接作用。一、二句所寫事物已經(jīng)觸動了詩人的“客情”,三、四句理應抒發(fā)“客情”,不該又描寫眼前事物。再者客居他鄉(xiāng)的詩人的“客情”更應是記掛家中親人,而不會想自己童年的事情。以詩人葉紹翁的作詩才能,來看是不會犯如此敗筆。
最后,容筆者再次談談對全詩的理解。
夜書所見(xiàn)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tiǎo)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目)在孤寂夜里寫寫所思念的景象。(全詩)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最記掛的是自己疼愛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在教學上,如果我們自己的觀點看法是對的,就得拿出理論依據(jù)去堅持,如果我們自己的觀點看法是有誤的,就果斷地改正,才是我們的教學正道。
詩人簡介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 相關推薦
【對古詩《夜書所見》新的理解】相關文章:
古詩夜書所見原文及翻譯11-22
夜書所見古詩詞翻譯及原文11-09
古詩夜書所見教案設計(精選11篇)09-23
所見古詩07-16
《夜書所見》閱讀答案10-05
《夜書所見》詩句賞析09-19
所見古詩賞析09-29
怎么理解古詩中的“煙”12-13
古詩春夜王安石03-05
楓橋夜泊的古詩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