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尋隱者不遇》古詩賞析,歡迎參考。
尋隱者不遇古詩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1.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2.不遇:沒有見到。
3.童子:小孩。
4.言:回答說。
5.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xué)童;
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duì)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jiǎn),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fēng)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shí)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rèn)為是賈島的山友長(zhǎng)孫霞。此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shí)間難以考證。
名家點(diǎn)評(píng)
明代高棅《唐詩正聲》:吳逸一評(píng):自是妙音,所謂不用意而得者。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愈近愈杳。
明代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俞仲蔚曰:意味閑雅,膾炙人口。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設(shè)為童子之言,以狀山居之幽。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蕪》等篇,止以一筆入圣證。自潘岳以凌雜之心作蕪亂之調(diào),而后元聲幾熄。唐以后間有能此者,多得之絕句耳。——意之中但取一句,“松下問童子”是已。如“怪來妝閣閉”,又止半句,愈入化境。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說唐詩》:夫?qū)る[者不遇,則不遇而已矣,卻把一童子來作波折,妙極!有心尋隱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尋隱者之弟子,則隱者可以遇矣。問之,“言師采藥去”,則又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見甚近,“只在”見不往別處,則又可以遇矣。島方喜形于色,童子卻又云:“是便是,但此山中云深,卒不知其所在,卻往何處去尋?”是隱者終不可遇矣。此詩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終不遇,作多少層折!今人每每趁筆直下。古人有云:“筆掃千軍,詞流三峽”,誤盡后賢,此唐已后所以無詩也。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語意真率,無復(fù)人間煙火氣。
清代李锳《詩法易簡(jiǎn)錄》:一句問,下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
清代吳烶《唐詩選勝直解》:設(shè)為童子之言,以答尋問之意,不必實(shí)有此事。不露題字,而意已見。
近代王文濡《唐詩評(píng)注讀本》:此詩一問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cè)。
作者簡(jiǎn)介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后還俗,屢舉進(jìn)士不第。曾任長(zhǎng)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稱賈長(zhǎng)江。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律見長(zhǎng),注意詞句錘煉,刻苦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長(zhǎng)江集》。
【《尋隱者不遇》古詩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尋隱者不遇古詩賞析08-22
尋隱者不遇古詩整體賞析11-05
尋隱者不遇的古詩04-13
尋隱者不遇古詩03-24
尋隱者不遇經(jīng)典古詩詞賞析12-01
尋隱者不遇古詩翻譯09-24
尋隱者不遇古詩詩意11-09
尋隱者不遇古詩原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