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敘事詩。全詩以“道旁過者問行人”為界分為兩段:首段摹寫送別的慘狀,是紀事;次段傳達征夫的訴苦,是紀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兵車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fù)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是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被后世詩家尊為“詩圣”。有《杜工部集》。
注釋:
題解:玄宗天寶十(751)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征伐南詔,結(jié)果大敗,侍御史楊國忠掩蓋真相,反說他有功,再募兵補充軍力。百姓不肯應(yīng)募,楊國忠下令捕人從軍,造成妻離子散、哭聲震天的.凄慘情景。
妻子:妻和子女。
干:犯,沖。
點行頻:一再按丁口冊上的行次點名征發(fā)。
里正:即里長。唐制:百戶為一里,里有里正,管戶口、賦役等事。
與裹頭:古以皂羅三尺裹頭作頭巾。因應(yīng)征才年齡還小,故由里正替他裹頭。
武皇:漢武帝,他在歷史上以開疆拓土著稱。這里暗喻唐玄宗。
山東:指華山以東,義同“關(guān)東”。
二百州:唐代潼關(guān)以東設(shè)七道,共二百十一州。這里舉其成數(shù)。
縣官:指官府。
賞析:
這首詩是諷世傷時之作,也是杜詩中的名篇,為歷代所推崇。詩旨在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zāi)難,充滿非戰(zhàn)色彩。
詩的開頭七句為第一段,寫軍人家屬送別兒子、丈夫出征的悲慘情景,描繪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別圖。“道旁”十四句為第二段,通過設(shè)問,役人直訴從軍后婦女代耕,農(nóng)村蕭條零落的境況!伴L者”十四句為第三段,寫征夫久不得息,連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戰(zhàn)場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⒌那榭。仍姲烟仆醭F兵黷武的罪惡,揭露得盡致淋漓。
詩寓情于敘事之中,在敘述中張翕變化有序,前后呼應(yīng),嚴謹縝密。詩的字數(shù)雜言互見,韻腳平仄互換,聲調(diào)抑揚頓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條,又曲折多變,真可謂“新樂府”詩的典范。
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此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唐玄宗對吐蕃的用兵(見單復(fù)《讀杜甫詩愚得》卷一)!抖乓堋吩疲骸芭f注謂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當(dāng)作于天寶中年!碑(dāng)時唐王朝對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不斷用兵。《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yīng)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另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對南詔的用兵,此時楊國忠專權(quán),謊報軍情,弄得民怨沸騰(見錢謙益《錢注杜詩》卷一)。上述兩種說法均可通。
名家點評
蔡啟《蔡寬夫詩話》:齊梁以來,文士喜為樂府詞,唯老杜《兵車行》、《悲青坂》、《無家別》等篇,皆因時事,自出己意立題,略不更蹈前人陳跡,真豪杰也。
黃徹《鞏溪詩話》:杜集多用經(jīng)書語,如“車轔轔,馬蕭蕭”,未嘗外入一字……皆渾然嚴重,如天陛赤墀,植璧鳴玉,法度森鏘。
吳師道《吳禮部詩話》: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睂こWx之,不過以為漫語而已。更事之馀,始知此語之信,……“雖”字、“敢”字,曲盡事情。
胡應(yīng)麟《詩藪》:樂府則太白擅奇古今,少陵嗣跡風(fēng)雅,《蜀道難》、《遠別離》等篇,出鬼入神,倘恍莫測;《兵車行》、《新婚別》等作,述情陳事,懇例如見。張王欲以拙勝,所謂差之厘毫;溫李欲以巧勝,所謂謬以千里!拧侗嚒贰ⅰ尔惾恕、《王孫》等篇,正祖漢、魏,行以唐調(diào)耳。
王嗣奭《杜臆》:此詩已經(jīng)物色,其尤妙在轉(zhuǎn)韻處磊落頓挫,曲折條暢。
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吳山民曰:首段作樂府語,不嫌直率!扒胰缃穸倍洌瑧(yīng)“開邊未已”來;“縣官急索”二句,應(yīng)“村落生荊杞”來。周珽曰:以開邊之心未已,致令人鬼哭不得了。聞?wù)哂胁煌葱暮?寫至此,?yīng)胸有鬼神,筆有風(fēng)雨。陸時雍曰:起結(jié)最是古意。
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吳逸一云:語雜歌瑤,最易感人,愈淺愈切。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俞犀月先生云:聲調(diào)自古樂府來,筆法古峭,質(zhì)而有文。從行人口中說出,是風(fēng)人遺格。
何焯《義門讀書記》:曲折穿漏不直,亦有賓主。借“秦人”口中帶出,以所見者包舉所不及見者也(“況復(fù)秦兵”二句下)。篇中逐層相接,累累珠貫,弊中國以徼邊功,農(nóng)桑廢而賦斂益急,不待祿山作逆,山東已有土崩之勢矣。況畿輔根本亦空虛如是,一朝有事,誰與守耶?借漢喻唐,借山東以切關(guān)西,尤得體。
張謙宜《繭齋詩談》:句有長短,一團氣力!伴L者雖有問”數(shù)句作緩語,一間急勢。末用慘急調(diào),收得陡。
仇兆鰲《杜詩詳注》:此章是一頭兩腳體:下面兩扇,各有起結(jié),各換四韻,各十四句,條理秩然,而善于曲折變化,故從來讀者不覺耳。周甸曰:少陵值唐運中衰,其音響節(jié)奏,骎骎乎變風(fēng)變雅,與《騷》同功。唐非無詩,求能仰窺圣作,裨益世教,如少陵者,鮮矣。
沈德潛《唐詩別裁》:詩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設(shè)為問答,聲音節(jié)奏,純從古樂府得來。以人哭始,鬼哭終,照應(yīng)在有意無意。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此體創(chuàng)自老杜,諷刺時事而托為征夫問答之詞。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小雅》遺音也。篇首寫得行色匆匆,筆勢洶涌,如風(fēng)潮驟至,不可逼視。以下出點行之頻,出開邊之非,然后正說時事,末以慘語結(jié)之。詞意沉郁,音節(jié)悲壯,此天地商聲,不可強為也。
浦起龍《讀杜心解》:是為樂府創(chuàng)體,實乃樂府正宗。
楊倫《杜詩鏡銓》:邵云:是唐詩史,亦古樂府。通篇設(shè)為役夫問答之詞,乃風(fēng)人遺格。敘起一片慘景,筆勢如風(fēng)潮驟涌,不可迫視(“車轔轔”四句下)。蔣云:三字一吞聲,小頓下再說起(“行人但云”句下)。一篇微旨(“武皇開邊”句下)。善作反襯(“縱有健婦”句下)。又作一折(“長者雖有問”句下)。痛絕語(“生女猶得”二句下)。
潘德輿《養(yǎng)一齋李杜詩話》:若《桃竹杖引》,特一時興到語耳,非其至也。必求其至,《兵車行》為杜集樂府首篇,具長短音節(jié),拍拍入神,在《桃竹杖引》之上。
施補華《峴傭說詩》:“行人但云點行頻”、“去時里正與里頭”、“縱有健婦把鋤犁”,合之五古《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石壕吏》諸詩,見唐世府兵之弊,家家抽丁遠戍,煙戶一空,少陵所以為詩史也。
曾國藩、吳汝綸《十八家詩鈔評點》:張(廉卿)云:杜公歌行妙處,與漢魏古詩異曲同工,如此篇可謂絕詣矣。
【杜甫——《兵車行》】相關(guān)文章:
【熱】杜甫《兵車行》01-06
杜甫《兵車行》原文及賞析12-29
杜甫《兵車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09-28
杜甫《兵車行》譯文注釋及賞析09-12
《兵車行》杜甫唐詩原文及鑒賞03-09
杜甫《望岳》賞析-杜甫12-23
我眼中的杜甫隨筆-杜甫12-23
杜甫登高讀后感-杜甫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