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xiàn)代新詩相對應(yīng)。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jīng)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岳》杜甫古詩,歡迎大家分享。
《望岳》杜甫古詩1
《望岳》是杜甫所作唐詩名篇,詩人在詩中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偉壯觀而聞名于世,為十大名山之一。古時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句首發(fā)語詞,無實在意義,強調(diào)疑問語氣。夫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qū)。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故后世以齊魯大地代稱山東地區(qū)。
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這里指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
陰陽割昏曉: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陰陽:陰指山之北,陽指山之南。割:分?鋸埖恼f法;钑裕狐S昏和早晨。
蕩胸:滌蕩胸襟。
決眥(zì):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yuǎn)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dāng):應(yīng)當(dāng),終當(dāng),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盒稳菰~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rèn)為……小”。
【詩意】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
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
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kàn]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锻馈饭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此時二十四歲的杜甫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锻馈繁磉_(dá)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yuǎn)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shè)問統(tǒng)領(lǐng)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xiàn)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yuǎn)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瓣庩柛罨钑浴保怀鎏┥降母呗柾Π,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案睢弊中蜗筚N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zhuǎn)動。“蕩胸生層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皼Q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xiàn)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yuǎn)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yuǎn)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chǎn)生了登臨的愿望!皶(dāng)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xiàn)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耙挥[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望岳》杜甫古詩2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這首詩描繪了泰山怎樣的景色?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dá)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描繪了泰山商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須答出兩方面)
2. 表達(dá)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人生頂峰的雄心壯志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意思接近即可)
《望岳》杜甫古詩3
【注釋】
、僭溃捍酥笘|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卺纷冢禾┥揭嗝飞,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矍啵荷缴N戳耍翰槐M。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④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蓐庩枺宏幹干奖(水南),陽指山南(水北)。割:劃分。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蕩胸:心胸?fù)u蕩。
⑦決眥:決:裂開。眥:眼角。決眥:極力張大眼睛。
⑧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⑨會當(dāng):定要。
⑩凌:登上。
【譯文】
泰山的面貌怎么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大自然在這里聚集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層出不窮的云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應(yīng)當(dāng)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視的話,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yuǎn)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yuǎn)遠(yuǎn)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yuǎn)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rèn)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扮姟弊,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而詩人或許也鐘情于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fēng),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笆幮厣疲瑳Q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xì)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zhuǎn)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這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泰山的深遠(yuǎn),巍峨。而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dāng)”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dāng)一舉絕風(fēng)塵,翠蓋朱軒臨一春!庇袝r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 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yán)公入朝》)如果把“會當(dāng)”解作“應(yīng)當(dāng)”,便欠準(zhǔn)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rèn)為杜詩“當(dāng)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保ā蹲x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也寫出了詩人的偉大抱負(fù)和雄心壯志。
《望岳》杜甫古詩4
【作品簡介】
杜甫的名篇《望岳》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dá)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原文】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注釋】
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發(fā)音詞,無實在意義,強調(diào)疑問語氣。
夫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qū)。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故后世以齊魯大地代稱山東地區(qū)。
青:指蒼翠的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這里指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
陰陽:陰指山之北,陽指山之南。
割:分?鋸埖恼f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
蕩胸:滌蕩胸襟。
曾:通層(見人教版《語文》八上)
決眥(zì):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yuǎn)望歸鳥入山所致。
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dāng):應(yīng)當(dāng),終當(dāng),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盒稳菰~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rèn)為……小。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dāng)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fā)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yuǎn)大抱負(fù)。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shè)問統(tǒng)領(lǐng)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xiàn)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yuǎn)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zhuǎn)動。蕩胸生層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xiàn)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yuǎn)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yuǎn)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chǎn)生了登臨的愿望。會當(dāng)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xiàn)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xiàn),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望岳》杜甫古詩5
作品簡介《望岳》是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五言。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dá)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作品原文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作品注釋
、裴纷冢禾┥揭嗝飞交蜥吩溃逶乐,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fā)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diào)疑問語氣。如何:怎么樣。
、讫R、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nèi),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qū)。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窃旎捍笞匀。鐘: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汝庩枺宏幹干降谋泵,陽指山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鋸埖恼f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钑裕狐S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墒幮兀盒男?fù)u蕩。曾:同“層”,重疊。
⑹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yuǎn)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藭(dāng):終當(dāng),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⑻。盒稳菰~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rèn)為······小”。
作品譯文
東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
神奇自然,會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創(chuàng)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yīng)進(jìn)士,結(jié)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作品鑒賞
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挾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細(xì)遠(yuǎn)望,見群峰云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fā)自己的抱負(fù)。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tǒng)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shù)構(gòu)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yuǎn),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yuǎn)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fā)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芍^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yuǎn)遠(yuǎn)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yuǎn)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rèn)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也在此得到顯現(xiàn)。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xì)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皼Q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xiàn)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xiàn)得更為形象鮮明!皻w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chǎn)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聯(lián)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皶(dāng)”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dāng)”解作“應(yīng)當(dāng)”,便欠準(zhǔn)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jìn)行對比,表現(xiàn)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shù)南胪旧恚?dāng)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tǒng)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shù)構(gòu)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yuǎn),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對比鑒賞
杜甫有三首《望岳》,其旨趣、風(fēng)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tài)。詠泰山的《望岳》表現(xiàn)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jìn)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fēng)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徨,動極思靜的人生,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郁頓挫;詠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諷喻,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nèi)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zhuǎn)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tài)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名家評價
宋·范溫《潛溪詩眼》:《望岳》詩云“齊魯青未了”,《洞庭》詩云“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語既高妙有力,而言東岳與洞庭之大,無過于此。后來文士極力道之,終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云“岱宗夫如何”……無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雖曰亂道可也。
明·高棅《品匯》:起句之超然者也。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頃見岱宗詩賦六本,讀之既盡,為區(qū)檢討用儒言曰:“總不如一句!睓z討請之。曰:“齊魯青未了!
明·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齊魯?shù)浇袂辔戳耍}詩誰繼杜陵人?”
明·鐘惺《歸》:三字得“望”之神(首句)。險奧(“蕩胸”二句)。定用望岳語景作結(jié),便弱便淺(末句)。此詩妙在起,后六句不稱。如此結(jié),自難乎其稱,又今設(shè)身為作者想之。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齊魯青未了”五字雄蓋一世。“青未了”語好,“夫如何”跌蕩,非湊句也!笆幮亍闭Z,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見其趣;對下句苦。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shù)語說盡。只言片語,說得泰岳色氣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
明·王嗣奭《杜臆》:“齊魯青未了”、“蕩胸生云”、“決眥入鳥”,皆望見岱岳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歸鳥”,此詩中大開合也!ぁぁぁぁぁぜ小锻馈吩娙姡毚宿o愈少,力愈大,直與泰岱爭衡。詩垂近千年,未有賞識者。余初亦嫌“蕩胸”一聯(lián)為累句,今始知其奇。鐘伯敬乃謂:“此詩妙在起,后六句不稱!豹q然俗人之見也,又謂:“定用望岳語作結(jié),便弱便淺。”請問將用何語作結(jié)耶?
清·金圣嘆《杜詩解》:“岳”字已難著語,“望”字何處下筆?試想先生當(dāng)日有題無詩時,何等慘淡經(jīng)營!一字未落,卻已使讀者胸中、眼中隱隱隆隆具有“岳”字、“望”字。蓋此題非此三字(“夫如何”)亦起不得;而此三字非此題,亦用不著也!ぁぁぁぁぁご似鸲Z,皆神助之句(首句)。凡歷二國,尚不盡其青,寫“岳”奇絕,寫“望”又奇絕。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設(shè),恰是“望岳”二字(“齊魯”句)。二句寫“岳”。“岳”是造化間氣所特鐘,先生望“岳”,直算到未有岳以前,想見其胸中咄咄!“割昏曉”者,猶《史記》云:“日月所相隱辟為光明”也。一句寫其從地發(fā)來,一句寫其到天始盡,只十字寫“岳”遂盡(“造化”二句)。翻“望”字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為“眾山”字,益奇也。如此作結(jié),真有力如虎(末二句)。
清·黃周星《唐詩快》:只此五字,可以小天下矣,何小儒存乎見少也(首二句)。“割”字奇(“陰陽”句)。“入”字又奇,然“割”字人尚能用,“入”字人不能用(“決眥”句)。
清·張培仁《古歡堂集雜著》:余問聰山;老杜《望岳》詩“夫如何”、“青未了”六字,畢竟作何解?曰:子美一生,唯中年諸詩靜練有神,晚則頹放。此乃少時有意造奇,非其至者。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詩用四層寫意:首聯(lián)遠(yuǎn)望之色,次聯(lián)近望之勢,三聯(lián)細(xì)望之景,末聯(lián)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少陵以前,題詠泰山者,有謝靈運、李白之詩,謝詩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卻平淺;李詩有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復(fù)。此詩遒勁峭刻,可以俯視二家矣!洱堥T》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諧,蓋之對偶者。而其氣骨崢嶸,體勢雄渾,能直駕齊、梁之上。盧世曰:公初登東岳,似稍緊窄,然而曠甚。后望南岳,似稍錯雜,然而肅甚。固不必登峰造極,而兩岳真形已落其眼底。
《詩學(xué)纂聞》:起輕佻失體。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齊魯青未了”五字,已盡太山。
清·汪師韓《讀杜心解》:公望岳詩凡三首,此望東岳也。越境連綿,蒼峰不斷,寫岳勢只“青未了”三字,勝人千百矣!扮娚裥恪保谠绖萸巴瞥;“割昏曉”,就岳勢上顯出。“蕩胸”、“決眥”,明逗“望”字。未聯(lián)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xiàn)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ぁぁぁぁぁざ抛有男貧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
清·楊倫《杜詩鏡銓》:“蕩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見其趣!案睢弊制骐U(“陰陽”句)。
清·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岳爭雄。
清·延君壽《老生常談》:予嘗謂:讀《北征》詩與荊公《上仁宗書》,唐、宋有大文章,后人斂衽低首,推讓不遑,不敢復(fù)言文字矣。此言出,人必謂震其長篇大作耳。不知“齊魯青未了”才五字,《讀孟嘗君傳》才數(shù)行,后人越發(fā)不能。古人手段,縱則長河落天,收則靈珠在握,神龍九霄,不得以大小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望岳》一題,若入他人手,不知作多少語,少陵只以四韻了之,彌見簡勁!褒R魯青未了”五字,囊括數(shù)千里,可謂雄闊。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此十字氣象旁魄,與岱宗相稱(“造化”二句)。奇情寫望岳之神(“蕩胸”二句)。抱負(fù)不凡。邵子湘曰:語語奇警(末二句)。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jìn)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dāng)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dá)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望岳》杜甫古詩6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解】:
。、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鐘:賦予、集中。
3、決:裂開。
。础⒘瑁很S上。
【韻譯】: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
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
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評析】:
杜甫“望岳”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岳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贊嘆東岳,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
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滌。最后兩句寫望岳而生登臨峰頂之意愿。表達(dá)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yuǎn)大的政治抱負(fù)!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
《望岳》杜甫古詩7
原文: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譯文:
西岳高聳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圍則像他的兒孫。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著它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呢?
可進(jìn)了車箱谷就難以回歸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氣轉(zhuǎn)涼后,登上山頂去,看山本貌。
注釋:
崚嶒:高聳突兀。
九節(jié)杖:《劉根外傳》:“漢武登少室,見一女子以九節(jié)杖仰指日,閉左目,東方朔曰:‘此食日精者!薄墩嬲a》:“楊羲夢蓬萊仙翁,拄赤九節(jié)杖而視白龍!
玉女洗頭盆:《集仙錄》:“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號玉女洗頭盆。其水碧綠澄徹,雨不加溢,旱不減耗。祠有玉女馬一匹!
車箱入谷:《太平寰宇記》:“車箱谷,一名車水渦,在華陰縣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測。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鳥飛出,應(yīng)時獲雨!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賞析:
作品賞析
此往華州時中途所歷者。岳,西岳華山也!短茣罚喝A州華陰縣有華山。西岳峻.竦處尊①,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②,拄到玉女洗頭盆③。車箱入谷無歸路④,箭栝通天有一門⑤。稍待秋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⑥。(【黃注】上四寫望一意,五六承上起下,末欲遂其登岳之興也。又曰:五六乃形容語。路徑險仄,車不能回,狹而且長,有似箭筈。不必泥于地名!窘炞ⅰ扛呱蕉嘞邵E,故欲尋問真源,與三四相應(yīng)。)①是山四方高五千仞,傍連少華山。何遜詩:“懸崖抱奇崛,絕壁駕峻.。”②《劉根外傳》:漢武登少室,見一女子以九節(jié)杖仰指日,閉左目,東方朔曰:“此食日精者!薄墩嬲a》:楊羲夢蓬萊仙翁,拄赤九節(jié)杖而視白龍。③《集仙錄》: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號玉女洗頭盆。其水碧綠澄徹,雨不加溢,旱不減耗。祠有玉女馬一匹。④《寰字記》:車箱谷,一名車水渦,在華陰縣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測。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鳥飛出,應(yīng)時獲雨。⑤【朱注】舊注引箭筈峰。姚寬云:箭筈嶺自在岐山。按地志諸書,并不云華山有箭栝。《韓非子》: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王與天神博于此。《水經(jīng)注》:自下廟歷列柏南行十一里,東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從北南入谷七里,又屆一祠。出一里至天井,井才容人行,迂回頓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有微涓細(xì)水,流入井中。上者皆所由涉,更無別路。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矣。此與通天一門語甚合。所云列柏,豈即箭柏耶?《初學(xué)記》事類亦以蓮峰對柏箭,則箭括乃柏字之訛。李攀龍《華山記》:“自昭王施鉤梯處,西南上三里許,得一峽如栝,曰天門!必M后人因杜詩附會乎。《仇池記》:石角外向如雉蝶,唯一門可通。⑥陳子昂詩:“高尋白云逸!薄抖刺煊洝罚喝A山,名太極總仙之天,即少吳為白帝,治西岳。梁劉孝儀詩:“降道訪真源。”黃生曰:“玉女洗頭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節(jié)杖引起,能化俗為妍,而句法更覺森挺,真有擲米丹砂之巧。-----------仇兆鰲《杜詩詳注》-----------
- 杜甫《望岳》 古詩賞析 推薦度:
- 古詩望岳杜甫的翻譯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望岳》杜甫古詩】相關(guān)文章:
杜甫古詩《望岳》09-13
杜甫《望岳》古詩分析08-04
望岳杜甫古詩鑒賞11-27
杜甫《望岳》 古詩賞析11-05
杜甫《望岳》古詩賞析(精選)03-27
杜甫《望岳》古詩賞析01-25
古詩《望岳 杜甫》賞析10-10
古詩望岳杜甫的翻譯01-26
杜甫《望岳》古詩賞析及翻譯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