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琵琶曲賞析,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春江花月夜琵琶曲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yōu)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焙髞硭鍩塾衷鲞^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具體的創(chuàng)作背景已不可考。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西岸輕輕得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它原先名叫《夕陽簫鼓》。這個曲名最早見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樂考證》一書中,被列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類。樂譜最早見于鞠士林的傳抄琵琶譜及1875年吳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樂社團將它改編成一首民樂合奏曲,并根絕此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給它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樂意境優(yōu)美,樂曲結構嚴密。它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采用同一樂句出現(xiàn).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叫"換頭合尾",能從格格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xiàn)的內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tǒng),為每段加了一個小標題。這些標題是: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漱、唉乃歸舟和尾聲。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樸、典雅、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xiàn)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構思非常巧妙,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現(xiàn)實了大自然景色的變換無窮。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激動人心。這段音樂描繪小船向歸途劃去時歡樂的聲浪響徹江面,達到了情緒的頂峰。隨后音樂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轉入尾聲。
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拓展: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琵琶曲賞析】相關文章: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賞析11-06
賞析 春江花月夜09-04
賞析春江花月夜11-27
《春江花月夜》賞析11-26
賞析《春江花月夜》11-29
春江花月夜 賞析11-10
春江花月夜賞析10-28
春江花月夜的賞析09-15
《春江花月夜》賞析精選09-02